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代宗大历年间,一位被称为“昆仑奴”的侠客,名叫磨勒,乃是艺高胆大的游侠,他以家奴的身份掩人耳目,不求名,不求利,不图报。暗地里解救了许多人的危难,接济了许多人的穷困。相传他曾经促成一对青年男女的相爱,但自己反遭大祸。  相似文献   

2.
彭秋龙  秦思慧 《出版与印刷》2020,(3):103-108, 92
张元济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奠基人,他以旧式学人特有的出版精神,带领商务印书馆取得了诸多成就,为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文章阐述了出版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张元济出版精神的表现,提出了张元济出版精神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新时代编辑人员培育出版精神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元济先生(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在清末、民国、新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张元济先生的身上时刻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展示出爱国救国的巨大精神力量,他的一生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下面我简述在各个历史时期张元济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  相似文献   

4.
江湖儿女,快意恩仇,扬鞭策马,叱咤风云,这就是武侠的江湖。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人历来热爱武侠,每个人心中也许都有过一个关于江湖和武侠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我的这位"发小"在广告圈素有"侠客"之称,盖因其无论对公司员工,还是客户所表现出来的那股山东人有情有义,为人热情、豪爽的风格所致。李白曾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入行十多年的罗涛在获得客户,服务客户上尽显雷厉风行、铁骨柔情的侠客风范,但在行业内却深藏身与名,埋头苦干,只为实现一个中国广告人心中的梦想。因此,今天用广告"侠客"作为本文标题,应该能够较为确切的体现出我对这位发小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2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四版)、《中国青年报》(一版)、《解放军报》(四版)、《北京日报》(四版)都在显著地位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一幅照片,画面是一位老太太站在“雷锋基金会赠款处”前,图片说明是:“为纪念雷锋、弘扬雷锋精神,‘雷锋基金会’在辽宁抚顺成立。基金会宣布成立仅一小时,就有3000多名干部群众踊跃捐款,金额达118100.08元。雷锋基金将用于开展学雷锋活动,表彰学雷锋有突出成绩者。这是一位老太太正在向基金会捐款。”这张照片和说明显然都有欠妥之处。这些年来,各类基金会名目繁多,有些是正当的,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但也有的是某些部门、某些团体、某些人借机巧立名目,强行捐款或摊派,以致引起群众不满,因此,哪些应该报道,  相似文献   

7.
8.
张元济,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正是他,在一系列的历史机缘中,将自己所秉承的士大夫情结,与现代商业理性成功结合,为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那个时代具有经典意义的资本主义企业,注入了文化的力量.他所体现出来的"出版人的精神气质",成为后世出版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彪炳和圭臬.  相似文献   

9.
王文虎 《出版参考》2006,(20):47-48
外科医生的功夫就在于一把手术刀。然而我的恩师张涤生教授并不常常炫耀他手术刀的功夫。在我进入整形外科的那年 (1984年),张教授已近70岁了,他还是每周出现在手术台上。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张教授刚完成一台手术,  相似文献   

10.
外科医生的功夫就在于一把手术刀。然而我的恩师张涤生教授并不常常炫耀他手术刀的功夫。  相似文献   

11.
12.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渐渐衰败,各诸侯纷纷争权夺势,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战争连天不休,武力就成了各诸侯国最重要的工具,“侠客”就在这一时期诞生兴起了,他们成为“行侠仗义”“正直潇洒”“武艺高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渐渐衰败,各诸侯纷纷争权夺势,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战争连天不休,武力就成了各诸侯国最重要的工具,侠客就在这一时期诞生兴起了,他们成为行侠仗义正直潇洒武艺高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书单即人们为了选书而开列的书目。这里面既有读者为了自己阅读选择的书目,也有出版人的"选题单"。本文记录了中国近百年来出版史上九张特殊的书单,对于我们今天的出版人仍具有相当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步非烟,1981年生。她自言突破了侠之为民为国的界限:一个传统的侠客,可以拯救一个人甚至一城人。一个平庸的人,无限努力,突破自身,克服人性的负面情绪,对抗命运的桎梏,这种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精神,会鼓舞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16.
百年老校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为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藏书楼。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将原西安交大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我们对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西亚的采访便由钱学森图书馆的渊源展开。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08,(9):21-21
中国有句俗话叫“眼见为实”,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眼见”未必为“实”。我们经常很自信,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们经常很决断,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直觉。可我们有时过于依赖自己的眼睛,而很少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辨别,用心灵去探索。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无辜地辩白:“人家就是这样告诉我的”,“我看到那个地方就是那样”……每次听到这些,我不由得从心底里泛起一阵寒意,因为他们忘却了记者的根本——质疑。  相似文献   

18.
想起张乐平,眼前就浮起一张眯着眼睛的笑脸.他见人就笑,开口就笑. 1988年,老同学陈赓第从香港来上海,要拜访"三毛之父"——漫画家张乐平.我带他走进五原路张家寓所,老张一见到我,就笑眯眯地说:"我要感谢你,你救了我一命."我听了,莫名其妙,却是又惊又喜,我何时曾救过张乐平的"命"?老张就讲了在"五七干校"时的一段往事. 1969年秋冬,我们一大批编辑记者"臭老九",在毛泽东"五七"指示的"指引"下,被送往奉贤海边的"干校"劳动改造.《解放日报》的人员编列为十七连,我和张乐平都"荣列"为十七连"战士".我是已经"靠边站"的文艺部副主任,"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黑干将",还有"历史问题"有待再查清,必须进"干校"边劳动边检查.  相似文献   

19.
张光年     
《出版参考》2014,(3):M0002-M0002
张光年笔名光未然。湖北老河口人。1935年肄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历任抗日救亡秋声剧社社长,拓荒剧团团长,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中共特支干事会干事,缅甸仰光《新知周刊》主编,缅甸华侨青年战工队总领队,《民主周刊》北平版编辑负责人。  相似文献   

20.
十年前,我在《新闻大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四社"——旧中国报业集团化经营的一次尝试》(载于1997年冬季号),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张竹平先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集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