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每次阅读大家名作,只要“用心”思索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都会发现一些“不易看出”或“不能领悟”的东西(鲁迅语)。近读鲁迅的《一件小事》就有新的感触。这篇“微型小说”不可能、也不必要用大量篇幅写景,但却用极其简练的语句突出写了“风”,而且五次写“风”,每次有每  相似文献   

2.
在《一件小事》的教学中,不少教师还认为车夫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其根据大概是:车夫是小说正面人笔的形象;这样可以表明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歌颂,来提高小说的思想价值。但从作者当时的思想情况及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和矛盾冲突的展开来看,小说的主人翁应是“我”,而不是车夫。现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求教于广大教育界同仁。 作者在作品中着力塑造了“我”的形象。“我”谈过?“子曰涛云”,尽管身穿皮袍,以车代步,然而“为生计关系”,又不得不冒着大风,清早出门。这都说明“我”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时,作品也写出了“我”的思想性格的两重性:一方面,“我”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怀不满,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文治武力”和“吃人”的孔孟之道表现了  相似文献   

3.
《一件小事》中的“我”,是怎样一个艺术典型?这篇小说写于一九二○年七月。当时,正值伟大的“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开始接近工农,积极向劳动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一件小事》里,鲁迅用以小衬大的手法,从小事中表现伟大的精神。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小事,令人信服地承认,小事的确是“小”.这样写,作者要表达的真谛,即精神的伟大,也就更加突出了.犹如画家着力于嫩绿,而使鲜红更艳。小说是怎样描写小事的,又是怎样突出小事的“小”的呢?  相似文献   

5.
翻阅关于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的几种教学参考材料,觉得对小说中“我”的“坏脾气”的解说都不圆满。我的坏脾气是什么呢?小说开篇已明确解释,就是“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看不起什么人呢?要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几种资料各执一说,一种认为“我”看不起的并非劳动人民,而是反动统治者,并从此说“坏牌气”不坏,“坏脾气”是反话。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1.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进步知识分子向劳动人民学习、严于解剖自己的革命精神。2.领会本文对比的写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第五至  相似文献   

7.
8.
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一件小事》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正面歌颂劳动人民和提出知识分子向劳动人民学习的优秀作品,其内涵的深邃、构思的精妙、文笔的洗练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仅说其关于“风”的描写吧,就着实非同寻常,且  相似文献   

9.
不少人都认为《一件小事》这篇小说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伟大,笔者通过细致剖析,发现文中所提到的“希望”并非是指文章作者在劳动人民身上看到了的中国的希望,而是指这件小事所增长的“我”对自我更新的希望,及其作者自我解剖与寄希望于人民中找到了“反抗绝望”之路的最初思想闪光。  相似文献   

10.
《一件小事》情节简单,篇幅短小,仅八百余字,但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作者通过“我”和“车夫”对一件小事的不同态度和看法的对比,歌颂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批判了知识分子自私自利,表现了  相似文献   

11.
赖晓春 《班主任》2012,(5):71-71
拜读《班主任》2011年第10期李镇西老师的《一件小事》,文中处处体现出来的反思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李老师因外出开会,在学校体操总决赛开幕式后就匆匆离场,事后被一个小女孩诘问——"学生的节目您一定要看完,不然这是不礼貌"。  相似文献   

12.
教学重点:劳动人民正直无私、勇于负责的优秀品质;进步知识分子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对比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教学步骤:一、布置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按它不同的读音组词。  相似文献   

13.
<正>《一件小事》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它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原载1919年12月1日《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后收入《呐喊》。这篇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未经彻底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必须向劳动人民靠拢的重大课题,反映出鲁迅前期思想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深入地学习。  相似文献   

14.
我,一个刚刚毕业的师范生,刚走出师范学校的大门,就跨入了青岛南京路小学的大门,成为了一名一年级的班主任。学生们好像故意考验我这个小老师,经常给我出一些小麻烦:下课由于打闹,摔破了头;上课发生一场小纠纷;上着课便告诉我他的身体不舒服。这些小事都够我忙上半天。值得庆幸的是,我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习惯了这一群淘气的孩子。但最近发生了一件事,却让我觉得我不配为人师──我们班有一名学生,十分调皮,凡是小玩意儿在他的手上,都会被玩出花样采──尺子.枸皮、铅笔。不仅下课玩,上课有时也玩个不停,我几次与他淡…  相似文献   

15.
《一件小事》开篇说:“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这里所说的“我的坏脾气”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理解作品内蕴的一把钥  相似文献   

16.
忽然想起"乱弹琴"这个词,是源于看见一班二年级的小孩子上音乐课前的所为。音乐课上,老师没来,孩子们先进了音乐室,见钢琴盖开着,一个小男孩先兴奋起来,用两只小手在琴键上"叮叮咚咚"乱弹一气。接着,"破窗理论"起了效应,一群孩子童心大发,争着挤着在琴键上"乱弹琴"。我恰巧路过,见此情景,深有感慨,通过一班孩子的"乱弹琴"现象想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大话题。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又如一把雕刻刀,人的许多品性都是它的作  相似文献   

17.
忽然想起"乱弹琴"这个词,是源于看见一班二年级的小孩子上音乐课前的所为。音乐课上,老师没来,孩子们先进了音乐室,见钢琴盖开着,一个小男孩先兴奋起来,用两只小手在琴键上"叮叮咚咚"乱弹一气。接着,"破窗理论"起了效应,一群孩子童心大发,争着挤着在琴键上"乱弹琴"。我恰巧路过,见此情景,深有感慨,通过一班孩子的"乱弹琴"现象想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大话题。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相似文献   

18.
田正平 《中国教师》2010,(19):13-14
<正>王炳照老师离开我们转眼间已快一年了。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2009年7月6日与王老师通电话时的情景,当我向他汇报完工作,问起他身体状况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末的一天,英国一个名叫弗莱明的贫苦农夫正在田里干活。忽然,附近沼泽地里传来了急促的呼救声。农夫听到之后,连忙放下手中的农具,奔向沼泽地,只见一个小孩子在沼泽地中的泥潭里挣扎,淤泥已经淹到了他的腰部,眼看就要遭到灭顶之灾了。农夫什么也没有想,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潭,救起了危在旦夕的小孩。第二天,一辆豪华的小汽车停在了这个农夫劳作的田边,一个穿着时髦、风度翩翩英国贵族下车后,向农夫自我介绍说他就是被救小孩的父亲,是亲自前来致谢的。农夫很坦然地说,这件事不足挂齿。贵族说:“想用一笔酬金来报答你,你救了我孩子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选择典型例句进行语法分析,对于初学语法的同志是完全必要的。这种实践越多,掌握语法知识的熟练程度越高。有一种现象,就是有的同志学了一些语法知识,但分析具体问题时,又常常感到很棘手。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是注意特殊或少见的语言现象不够,缺乏综合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选择整篇文章全面进行语法分析,是有益的。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篇幅较短,涉及的语法问题较多,很适于选作典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