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初中择校生产生的背景分析择校主要有四种类型:以地段择校,以分数择校,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择校,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如下:1.家长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好的学校,他们认为自己的子女只有在质量好的重点学校才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家长的心目中,学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他们宁可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花钱,也要“择校”,把子女送进“重点学校”就学。2.“就近入学”的实施,小学升中学取消考试,中学逐渐取消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学生按地段大规模“划片就近入学”,以示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机会的平等。由于教育资金投入的不合理,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乡、重点与非重点的中小学校软硬件配置存在巨大差异,各校间教育质量差距悬殊,由于教育质量的差距难以消除,故而择校行为不绝如缕。择校行为因其违背社会公平的伦理道德而倍受社会各界所诟病,择校成为中国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有关公平正义争论的焦点。解决择校问题,有必要对择校内在原因及其管理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王玥  冷泽兵 《考试周刊》2010,(1):213-214
“择校问题”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在社会上有强烈反响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择校”愈演愈烈。本文就地方广泛存在的“择校”现实.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家长对独生子女期待值过高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并提出了针对问题的策略: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加大国家投入、实施区域的资源共享、加大政府行政力度和加强对家长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是我国法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原则上要求就近入学,各学校之间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没有择校与择班之说。然而有不少边城青少年不远千里来到位于边城东部的省城或南部重要城市的中小学读书,这种教育“东南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于择校有不同的政策安排,而对于什么样的择校政策能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却是众说纷纭。本文基于大规模实证调查,对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与非公办学校之间的择校、公办学校之间的择校以及参加课后辅导等择校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弱势群体在择校竞争中处境明显不利,而现行的就近入学政策和择校收费行为则进一步维持和强化了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弱势群体择校自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已取得巨大的成绩,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全面实现,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入学率、普及率等方面都得到明显改善,已经进入以确保公平为重点,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崭新阶段。但是,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也日渐暴露,其中“择校”问题作为长久存在、久治不愈、危害巨大的难点问题渐渐突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义务教育继续向前发展。为治理“择校”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颁布了大量“禁止择校政策”,仅仅颁布还不够,在此过程中还应确保“禁止择校政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7.
似乎是眨眼之间,女儿已经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刻。早就听说如今择校已提前至小升初阶段,不过,我对此一直不太关注——这是因为女儿各方面成绩平平,跳着脚也够不到那些重点学校的门坎。说不关注也没能清净。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女儿隔三差五就带回一些同学们择校的信息:张三的家长给他报了四所重点学校;李四的家长跟随班主任说了,肯定不会升对口的中学,这些消息搅乱了我的心。女儿该怎么办?我心里核计着女儿历年的成绩:各科成绩  相似文献   

8.
环顾全球,择校在一些国家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在另一些国家则体现为一项变革政策。近年来,国外择校研究继续向着广与深的方向发展,这既拓宽了我们观察全球择校现象的视野,也深化了我们对西方国家择校政策的认识。本文基于近三年来国外择校研究的最新文献,从择校现象的动因、择校政策的设计和成效方面,描绘本研究领域的前沿图景,并思考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择校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学生家长绞尽脑汁,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与国内“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国外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何以会有这天壤之别?因为择校,这一打着时代印记的教育现象,不是舶来品,也不是祖传秘方,而是教育资源匮乏之综合症的外化。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均衡地发展教育。这里,我们刊发几个国家有关“择校”的报道,或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在省教育厅的督导和推动下,一幅幅清晰的画卷正在缓缓地展开——学校渐渐地不再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学生家长慢慢地不用为了择校而伤脑筋,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同坐在一个明  相似文献   

11.
根据教育生产函数,利用某省9所高中2011届学生的随机样本,研究择校上重点中学和考上重点中学对高考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显著正相关;择校上重点中学并没有显著提高高考成绩,然而重点中学对“考上”重点中学的边缘学生的成绩有促进作用.此外,学生的择校行为与家庭收入、父母职业和学历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择校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社会广泛关注,学者也多有探讨,通过对中小学择校问题的产生、分析维度、利弊等方面的梳理和思考,以“教育基本权利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的原则为理论支撑,认为问题的解决应以薄弱中小学的发展和改革为重点,辅以国家教育经费的支持和教育立法的完备,使学校之间能够相对均衡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校之间的多元特色,同时加强对不良择校现象的监管力度,从而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择校,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指入学时不上本学区内指定的学校,而选择了学区以外的其他学校。按照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小学生要就近入学。然而目前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小学生择校风潮,而且势头越来越猛。对于择校的是与非同学们究竟怎么看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择校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学生家长绞尽脑汁,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与国内“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国外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 何以会有这天壤之别?因为择校,这一打着时代印记的教育现象,不是舶来品,也不是祖传秘方,而是教育资源匮乏之综合症的外化。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均衡地发展教育。这里,我们刊发几个国家有关“择校”的报道,或可供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一、择校的历史及现状 择校,即选择学校,在国外指学生可以到政府指定学校之外的学校就读。在我国,它具体指家长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它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私立学校的创建,最早也是指学生对公立和私立学校的选择。而当前我们所讨论的择校多是家长或学生在教育质量不同的学校之间的选择,尤其是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之间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于“交费择校”问题的讨论,视线多集中在城市学生的身上。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教师,我想说说自己对农村学生“择校”的痛切感受。我的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就已经过市重点中学的挑选,但他们落选了。这些经过市重点学校筛选而不入选的学生,在城里是彻头彻尾的“凤尾”,在我们农村教师眼里却是“龙头”,我们的得意门生,我们明天的希望。我们不企求将“龙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来,择校在美国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日趋多样。除学券计划外,各种税收抵免和教育储蓄账户应运而生,一部分公立学校也打开校门,实施"开放入学"政策。每种择校形式内,又有不同的变式。不过,由于家长和学生的择校标准不同于决策者的假设,各校也想办法选择成绩较优或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所以择校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它很少服务于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在推动公立学校改革方面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8.
由于择校风气的盛行,一些孩子选择了去民办学校,这给我们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部分同学的英语成绩,处于中等偏下,如果这部份学生的成绩上不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不降低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如何面对中下等学生实施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19.
以制止“择校热”为突破口加强薄弱校建设谢明镜罗全斌我们临猗县在加强薄弱校建设方面,以制止“择校热”为突破口,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概括起来,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和做法:一、转变思想观念,创造“不择校”...  相似文献   

20.
<正>导致北京市小升初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三个比较确定的主要原因。一是资源不公,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学校之间差距过大,从而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倒逼机制。二是规则不公,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的多元择校政策颠覆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三是"政府失灵",政府和主管部门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