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怡 《中华武术》2006,(9):27-27
在多年来与同芍药居社区合作开展健身活动的基础上,为便于开展孙禄堂武学推广工作,2006年7月23日,孙禄堂武学发展中心于芍药居社区健身中心正式挂牌剪彩。到会祝贺的有孙禄堂之孙、孙存周之子孙宝亨教授,国家高级武术教练刘鸿池,孙剑云亲传弟子等各辈弟子。中心同时研究确定以孙宝亨、孙禄堂之女孙婉容、孙禄堂重孙孙庚辛及刘鸿池等为主要教师。  相似文献   

2.
童旭东 《武当》2010,(5):31-33
1956年,师弟支燮堂从上海来看望他,鼓励孙存周总结家学,在技术理论和训练方法上能有所发展,著书流传。这也正是孙存周一生的夙愿。由孙存周的父亲孙禄堂先生建立的孙氏道艺武学体系,是以修为内劲为核心的武学体系。由于内劲的特点是无形无意,感而遂通,体现出来的是人体身心本能的适应机制,是把基本功、  相似文献   

3.
李斌 《中华武术》2004,(12):29-29
一代武术大师孙禄堂创立孙氏武学,影响深远,其子女孙存周、孙剑云及其后人、门人多年来都为推广孙氏武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为继承和弘扬孙禄堂先生所创立的孙氏武学,在其孙女孙叔容的倡导下,历时一载筹措,于2004年10月:23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孙禄堂武学文化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4.
童旭东 《武当》2010,(1):25-27
孙存周,讳焕文,号二可,1893年出生于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乃父孙禄堂是武学大宗师,时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乃父鼓励但不强迫其子女习武,孙存周为天性使然,自幼好武,6岁时开始揣摩父亲练拳,于是乃父将武术基本功融入游戏中,故孙存周自幼即得童子功。诸如用拇食中三根手指捏住房檐的檩子挂住整个身体,并从一端移到另一端,悠来荡去,舒展如猿。  相似文献   

5.
我的母亲孙叔容先生(1918-2005年),是我国当代代表性武术名家,孙氏武学中兴之师。孙叔容先生是我国近代武术大师孙禄堂的嫡长孙,幼承庭训,8岁跟爷爷开始习武,终生不辍,38岁起随父亲孙存周在北海公园公益授拳,之后在全国各地授拳无数。孙叔容先生不仅在全国各地授拳,亦在孙氏武学研究方面做了杰出的贡献。1992年出版了《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2000年此书在中国香港再版。先后在《汴梁武术》《少林武术》《少林与太极》《武魂》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孙氏武学中兴之师。  相似文献   

6.
光侠 《武当》2009,(5):52-53
程老师又给孙禄堂讲初学入门的“三害九要”与“四德八转四情”说,左右旋转与左右穿掌之分别,无极学、太极学、两仪学、四象说等等拳理。继而又讲乾卦狮形掌、坤卦麟形掌、坎卦蛇形掌、离卦鹞形掌、震卦龙形掌、艮卦熊形掌、巽卦凤形掌、兑卦猴形掌等等,以上诸拳的练用法,均由程廷华老师亲授。孙禄堂的悟性较高,凡程老师所授,一说即明,一点就透。  相似文献   

7.
童旭东 《武当》2010,(4):29-31
孙存周作为技击领域的一代天骄,其实战范例作为孙氏道艺武学的交手艺术而被人传诵。孙存周在切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打法多样,效果骇异。例如,孙存周在与有“臂圣”之称的通背拳某宗师切磋时,因初次交流,对彼打法不熟悉,则运用孙氏拳艺独到的闪战技能,采取长伏之法,诱彼意起之即,赚身闪进,其变无兆,以掖掌将彼击卧于地。  相似文献   

8.
韩起 《精武》2007,(8):28-29
赵道新没把大师的方法当回事赵道新是活在大师堆里的人,像张占魁、吴翚辉、王芗斋,不是他的老师就是义父,他跟孙禄堂、金警钟、孙存周、萧海波、姚馥香等前辈也熟稔或相识,更有一些大师或准大师如韩慕侠、章殿卿、卜恩富、姚宗勋、张恩桐、张恩贵、姜容樵、钱树乔、张长信、裘稚和、卢正文等人,跟他或是师兄弟或是朋友关系。  相似文献   

9.
孙剑云,孙禄堂之女,1914年6月6日生于北京。自幼习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 孙剑云9岁随父亲—著名武术家、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习武,深得家传。孙剑云曾考入北平国立艺术师专习工笔画,善山水、仕女,被誉为当时北平四小名画家之一,堪称文武兼备的武术家。  相似文献   

10.
童旭东 《武当》2010,(10):32-34
一、巨星灿烂 孙禄堂,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人(今属望都县),生于1860年12月26日,逝于1933年12月16日。自幼嗜武,曾随李魁元、郭云深习形意拳,随程庭华习八卦拳,并得郝为真太极拳之传,曾游历大江南北,融通十数家武术门类,经其提纯升华,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即孙禄堂武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孙剑云老师走过了平凡而伟大的九十年,驾鹤西去,给我们留下了文武双全、德艺双馨的宝贵遗产。我们孙式太极拳的门人弟子肩负着认真继承优秀传统、不断发展创新太极拳的历史任务。-幼承瘫训,为武林女中豪杰:土心舌坎坷扩重亲情笑飞疗人生身》杂志上发表。之后又编写了《形意八式》《纯阳剑》’《孙氏太极拳特点和要求》丈孙氏太极拳、剑》((孙式太极拳诊真》等书,并且又把父亲孙禄堂的咯形意拳学》《八圭障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和《/又卦剑学》五本文言著作力口以点校,并改成简化字编辑出版了《孙禄堂武学录)一书。_‘从一屠师出生在…  相似文献   

12.
杨雷 《健身科学》2014,(10):34-34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出身于中医世家,12岁开始随父学医,可两年后因为父亲不幸去世,他不但生活难以为计,学医生涯也被迫中断。好在后来拜父亲的门人朱先生为师,并凭借超人天赋、勤奋好学和虚心求教,很快便超越了教他的朱老师。叶天士开始独立行医后,由于医米高明、诊病如神,得到了“半仙”的美誊。而他在治疗疑难杂病方面,运用了不少使人惊叹的奇术,其中的故事趣闻相传至今,令人无不拍案称奇。  相似文献   

13.
《精武》2007,(1):35-35
孙禄堂(1860-1930年)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拳,精通易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述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美名。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笔者断不了拜读各地武术杂志。从武坛信息看,不同门派间的友好切磋虽微乎其微,倒是仙逝多年的武林前辈在后人笔下频频较技。 诸如某文曰:著名武术家王芗斋先生,在论得举法之妙者时,仅称服三人,即谢铁夫、方怡庄和吴翼翚。而某文则曰:孙禄堂之次子孙存周先生,于民国十年在杭州与谢铁夫较技,以八卦穿掌击之,掌到谢扑;后于北海公园团城下,将芗斋老击出六七米远扑于地。 更令人真伪难辨的是,某文中曰:孙禄堂先生如何如何连胜了马贵、刘凤春、杨少候、杨澄甫、尚云祥、赵道新等。而另文中则云:赵道新如何如何掌震吴翼翚、吴鉴泉、高振东、孙禄堂等拳界名流。 凡此种种,不少在近代武术史上灿若星斗的名宿,皆因这类信不信由你的轶闻弄得灰头土脸,令人观之实在惋惜!前辈在世时,最重的就是个“义”  相似文献   

15.
孙禄堂是清末民初武术家,创立"拳与道合"武学思想,但什么是拳与道合,似乎不太好理解。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孙禄堂"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以期人们对孙禄堂武学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孙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逝于民国癸酉十月二十九日卯时。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今划属望都县)人。 孙禄堂幼从李奎元读书并兼修形意拳,继从郭云深深造,相随8年,期间又得白西园、宋世荣、刘奇兰、车毅斋等前辈指导,尽得形意拳真义。以后孙禄堂为了“阐《易》之义蕴,——形之于拳术”又访程庭华,从学八卦拳年余,绝受其术。程庭华对孙禄堂说:  相似文献   

17.
孙式太极拳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创编的。它产生干1918年,以孙禄堂先笠的8著《太极拳学》的出版为标志。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以他自己登峰造极的试用为基础,通过数十年研究修悟形意拳、八卦掌、极太拳,运用易理参以月经对这三门武学之精髓进行自机融台后的自然升华之百。孙禄堂?..  相似文献   

18.
《精武》1993年第4期,刊登了胥荣东撰写的《王芗斋传略》,该文不实之处甚多,尤其是该文涉及孙禄堂先生的两处。 其一,“是年(指1913年)王芗斋应当时军政名人徐树铮之邀,任陆军武技教练所教务长,王芗斋聘刘奇兰之子刘文华、李存义之弟子尚云祥、师兄李魁元之弟子孙禄堂任该所教练,……三人均年长于王,且均精于实作,功力笃纯,人称‘练家子’,见王芗斋身材不高,举止文雅,虽口中不说,但都有不服之意。王芗斋遂分别与之试技,莫不称服。”事实是,孙禄堂先生那时在  相似文献   

19.
《拳术述闻》原载《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民国18年,即公元1929年),未收入《孙禄堂武学录》(孙禄堂著,孙剑云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和《孙禄堂武学大全》(孙叔容编注)。《中华武术》2008年第4期公开披露了此文。孙禄堂写此文时,任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此文记述了他在拳术方面的见闻,都是亲身经历,十分可信。可以视作他在民国12年(1923年)写的《拳意述真》的补充。此文只有1500多字,但言简意赅、意丰言深,对研究孙禄堂的武学思想,研究武术史,是颇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此文探究孙禄堂先生的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六、“活猴子”绝技扬威 “武士道”五体投地 板垣来到中国,通过日驻华使馆和中国外交部先给孙禄堂修书一封,约期比武。信中写道: 孙禄堂阁下 敬启者,阁下为中国武坛一大名家,尤精内功。我在日本早闻阁下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