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极拳自武禹襄等文人参与研习后,将祖国优秀文化和伦理道德融入拳论拳法拳势之中。引文入武,化俗为雅,用优秀文化充实改进民间武技。太极拳由技艺型进入学术和技艺型,研习者较多的是儒雅渊博之士,著作浩繁,影响甚广,太极拳成为祖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本文从太极拳的命名、拳论内容、传统美德三个方面予以阐述。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相似文献   

2.
我喜欢这句话:“路,没有错,错的只是选择;爱,没有错,错的只是缘分。”其实习练太极拳何曾不是?学练太极拳也有个选择问题,选对选错,结果不同。练好太极拳要选好方式方法,才能达到健身防身、养生益寿的目的。我在练拳.传拳中经常有人提出练习太极拳的困惑问题,下面就太极拳习练的关键问题提示如下,谨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骏涛 《精武》2005,(9):26-27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界各门派均有自已的基本功练习方法和增长功力的功法,陈氏太极拳十三桩是前辈所传陈式太极拳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促进功力增长,有利于规范拳架,同时对养生保健也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崔云鸣 《武当》2022,(9):10-13
<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众多古典太极拳论著中的经典,其中提出太极拳的三个境界——着熟、懂劲、神明。拳论中四次提到懂劲,懂劲是到达神明的必经之路,可见懂劲在太极拳练习中至关重要。练习太极拳,不仅要对懂劲有概念性认识,还要明白为什么要懂劲,懂劲后会带来哪些新的体验和变化。这样才能明确目标,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今不揣浅陋,谈谈太极拳懂劲有哪些意义,以期与同道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众多人群通过习练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目的。如今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数,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人都练习太极拳,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很显然,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流派,有着自身深厚的理论根基,今习练太极拳者多为年老者或一些青少年,其习练的出发点为强身健体,大多数习练者都只是停留在架势上,有的青少年盲目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对太极拳的习练要领及其内涵从无追究,这就导致了许多拳友练习的非常空洞,同时也影响了学拳的兴趣。古有拳谚:"拳无理不明,理无拳不精",这足以说明习练拳者不仅仅是要会练,而且需要练习者明明白白的练。正如太极拳泰斗吴图南说的"要科学的练太极"。  相似文献   

6.
古典拳论:“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在众多演练太极拳的人群中,在组织竞赛的个人与集体的太极拳演练中,不难看到许多虚实不明、双重并在的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练拳的实践体会和学习古典拳论的感悟,仅谈一下太极拳拳架中的虚实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7.
第六句一作"粘连黏随不丢顶",一作"粘连粘随就屈伸"。简化字已经统一写作"沾粘连随"。这一句也是太极拳理论的核心理念,但是具体含义也是颇费周折。在陈王廷有限的遗作里找不到其踪影;他的舅舅,同样在千载寺学习过十三势的李春茂所作《无极养生拳论》也不曾论述。乾隆年间的《太极拳论》中也没有完整论述,只说到一个"粘"字,提到了"随"字。陈长兴的拳论中只存名称,而个别字还有  相似文献   

8.
蒋林 《武当》2014,(11):25-25
任何内家拳种,除养生健身外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实战技击。杨氏太极拳更不例外。杨氏太极拳之所以名誉天下,就是实战打出来的。现在普遍认为,太极拳只是健身拳、老人拳,最多也就是推推手,真打起来根本不行。即使在武术行内,练外家拳的、练拳击散打的等等,也普遍瞧不起太极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前,杨氏太极拳是打出来的,现在怎么就不能打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观念上的错误。认为只要坚持现在一般的练法,功到自然成。  相似文献   

9.
所谓“拳架”,既指拳术动作,也指拳术套路。门派化的武术传承,主要依赖拳架团聚其传习人群。太极拳系亦然。目前,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架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这五个太极拳流派不仅有着各自开山的传统拳架,也有着由其传人根据研习心得创制的新编拳架。近些年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还组织有关专家,以五式传统套路为素材,以竞赛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古典拳论曰:“麻麻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在众多演练太极拳的人中,在组织竞赛的个人与集体的太极拳演练中,不难看到许多虚实不明、双重并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练拳的实践体会和学习古典拳论的道理,仅谈一下太极拳架中的虚实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究太极拳古典拳论对太极拳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陈氏《太极拳十大要论》的结构内容及其来源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该拳论来源于形意拳《岳武穆九要论》,其作者并非陈长兴。继而提出,要正确看待太极拳与形意拳之间的交流现象,对待部分传统太极拳理论不应过于迷信尊奉祖传;应科学合理地构建太极拳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凌召 《中华武术》2004,(5):46-46
《拳经总歌》最早见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两仪堂本太极拳谱,是参照戚继光《拳经》歌诀、提纲挈领地撰写而成的纲要性歌诀。全文22句,154字,是陈式太极拳的经典。然而,细心揣摩全文,它不但是陈式太极拳的技击纲要,而且还可以作为各门拳种的技击指导。敝人偏爱古典拳论,搜寻在案,研读禅悟,虽觉词句隐晦深奥,玩味日久,也觉有些豁然开朗,然而,难免偏颇一格,此文仅供各派技击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虹 《精武》2007,(1):28-28
拳论有云:“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又云:“专武事者.不为养生而成者,小成也。”所以养生功夫,是太极功夫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太极拳所具有的科学锻炼方式,练中就包含着养,应该是养练一体。尤其是陈照奎老师传授的传统太极拳,其拳架锻炼的诸多要领及其内涵,都是练与养结合  相似文献   

14.
名家信箱     
北京房山区刘理根来信:我是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尤其喜欢古典太极拳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有:“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对这一句,许多太极拳名家理解各不相同,我们也是莫衷一是。请问崔促三老师,您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取名于古典哲学中的"太极",表达了太极拳研习者对宇宙的认知以及对外部事物自身规律的把握。由于缺乏构成哲学的基本要素,太极拳不能被称之为一门哲学。但是,在老庄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太极拳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趣,并形成为一种道家修养身心的养生之术,而演练太极拳则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索和追求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高俊鹏 《武当》2024,(4):22-23
<正>学者只知太极圈,不懂丢顶练更难。若不乱环敷吞盖,哪知凹凸都是圆。太极拳好!太极拳好就好在竞技与搏击。昔日的辉煌,曾经涌现出杨露禅、吴鉴泉、武禹襄、孙禄堂、杨澄甫等一代无人能敌的武术实战大师。太极拳好,好就好在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了健身养生功效,有长寿拳、君子拳、药拳的美称。若论养生健身,太极拳首屈一指,是任何拳种和任何锻炼方法与功法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17.
凡太极拳爱好者,应当重视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古典拳论的研究。国家推广的24式简化太极拳,42式、48式等太极拳,动作优美,赏心悦目,重在表演与竞赛,吸引了更多的人参加太极拳健身运动,促进了全民身体健  相似文献   

18.
胡明华 《武当》2013,(7):14-1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先贤曾说过,"打拳打个理","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一、太极拳具有哲理性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子》和《易经》。因此,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便把太极拳与中国古典哲学联系在一起,认定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与哲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说,没有中国的古典哲学,也不会有当今  相似文献   

19.
邵义会 《武当》2011,(5):15-18
陈式太极拳古朴,练功行拳具有以下特点。一、以松为基练习太极拳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放松,练习陈式太极拳也不例外。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刚柔相济,虚实互换,松活弹抖……。初习此拳不好掌握这些特点,也不好掌握放松的  相似文献   

20.
陈钰骅 《武当》2001,(5):24-24
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问题。修炼者应先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理解,是决定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