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相似文献   

2.
也许这短短的一首词不能称为一篇课文,但它是一个写作者为人为文的范本——没有一句空洞的口号,没有一句无病呻吟,没有一个字不是与它身旁的字和词手拉着手,根连着  相似文献   

3.
4.
师: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想,他究竟想到了些什么呢?生:许多历史人物。师: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这种手法叫  相似文献   

5.
烫手的书     
焦兵书 《班主任》2009,(3):35-35
故事发生在语文课上。那节课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我在巡视时发现小鹏正神情专注地在课本上画着什么,就悄悄转到他身后,看到他把课本涂得一塌糊涂。我伸手拿起他的课本随便一翻,他的“杰作”还真不少。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亦复如是。在这篇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中,就仔在着诸多的“疑点”,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质疑,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切实解决学生的阅读疑惑,这样的阅读才是真阅读。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需要将学生实践的过程充分展开,扎实地训练其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能力。笔者曾观摩两位教师同教《将相和》第一课时。在整体把握文意阶段,甲教师直奔目标,采用短、平、快战略直取课文大意;乙教师却放慢脚步,带着孩子经历阅读的过程。前者虽省时,学生却不得法:后者虽费力,学生的能力却在拔节。笔者不禁思考: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爱国词人辛弃疾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充满浓烈的爱国热情,智略辐凑,是一个完整的恢复中原的计划.在风格上笔势浩荡,英伟磊落,显示出南渡之后功利派作家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曾经听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最后一课》,其间一位在课前、课上都表现得很调皮的男生主动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题目是《最后一课》,课文里面却说‘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这跟题目是矛盾的……"这一问中蕴含着这位学生稚嫩的逻辑推理——"语法课、习字  相似文献   

10.
前一段时间,学校举行"课堂艺术评比"活动,其中有两位教师执教的两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在讲授林冲性格特点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来进行教学的:师:我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感觉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林冲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生:林冲是一个懂得忍让的人。生:林冲是一个谦虚的人。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创设情境课堂,抓住课文留白,给孩子一片自由畅想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能迸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展示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语言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12.
王廉 《宁夏教育》2000,(1):38-39
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呢?“以问促读”是个好办法。所谓“以问促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熟读精思,不仅读课文内容,而且在读书过程中逐步具备独立阅读能力。下面举一例为证。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教什么。课文的训练重点和提示虽然有所指明,但并非每位教师一看便能明了,主要还得靠教师的钻研。对教材钻深钻透,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所得之后,教什么的问题才能明确。确定了教什么之后,总不能走进教室一讲了之吧,有些内容是学生稍加自学即可解决的,有些是必须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的。  相似文献   

14.
【情景再现】 揭题、初读课文、整体质疑,教学正在我的充分预设下顺畅进行着。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巧妙的问题设计对牵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正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使课  相似文献   

16.
初中物理教材中 ,压强和浮力是力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压强和浮力的综合计算 ,是物理中考难题的生长点之一。而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往往事倍功半 ,效果不理想。本人在历年的初三教学中 ,通过一题多变一问多解的方式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下面说说具体的操作过程 ,供大家探讨。例题 如图所示 ,把 10 0克的石块A放在木块B上 ,木块刚好没入水中 ,若把石块A挂在木块B下 ,则木块露出水面 1/4 ,已知石块的密度为 2 .0× 10 3千克 /米3,g =10牛 /千克 ;求 :木块的密度。析与解 把木块和…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意识形态的急速转型,学生的德育工作越来越难做几乎成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特别是当前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集体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强烈,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令班主任应接不暇。所以当前班主任工作越来越繁琐,越来越累。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以问解问的方法在解决学生日常琐事方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陈大伟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来。当一学生提出“为什么刘备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呢?假如诸葛亮一直在那里睡的话刘备会不会失去耐心,就走了呢”这一问题时,教师以“诸葛亮睡着了吗”进行了替代。笔者认为,教师的这一问是不该问的。  相似文献   

19.
《红领巾》2010,(1):32-34
童话《小蝌蚪找妈妈》非常著名,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各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也纷纷收入了这篇童话作课文。想当年读小学时,老怪我也读过这个故事。据说我的老师的老师,小时候也读过。《小蝌蚪找妈妈》真是影响了好几代人啊!不过,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汇》2009,(5):8-9
深夜10点半,儿子还坐在灯下写作业。我凑过去,儿子正一笔一划地抄着英语课文:抄一句英文,再抄一句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