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捧读钱仓水先生的理论专著《文体分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首先获得的深刻印象是全书采用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写法,缜密的论证和精细的分析增加了理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如“引言”部分介绍文体分类,先说“体”,再“文体”,再“文体分类”,再“文体分类学”,再“现代文体分类学”,犹如抽丝剥  相似文献   

2.
郭绍虞对文体分类学的重要性、历史轨迹和分类标准的阐述,呈现了特定时代自出机杼的学术思考,从而形成其相对自足的文体分类学思想。郭绍虞的文体分类观不只是对文学形态的感性认定,而是一种文体研究的自觉,体现了可贵的现代学术意识。  相似文献   

3.
读了钱仓水同志新著《现代文体分类学引论》及书的后记《啃了一个死鱼头》,颇有所感,也颇有兴趣,虽说“分类学”之难啃和在不少人眼中都有怕啃之感,未必完全如仓水同志所说的“死鱼头”。然而在我这个着实为啃它花过了一定时间,而且总算还写了一本《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的人说来,确也不无道理。回想一下当年孜孜兀兀的劲头和甘苦,悠然缅忆之余,的确也和他有同好之雅:“始终舍不得丢掉它,咂着,吮着,抿着,居然还啃得津津有味……。”不必多引了,在仓水同志的生花妙笔下展示出来的这一幅刻苦治学图景,  相似文献   

4.
文体分类学,在我国以至世界上,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边缘性的学科。文体分类学是研究文体分类的性质、功能、形成和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状况,是一门有着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门学科,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体分类的基本理论,即文体分类的本质、演变、类型、依据、方法、规则等等,二是文体分类的实际应用,即文体分类的现实情况、存在问题、科学使用、发展趋势等等。因此,文体分类学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横跨多种学科,它不仅与文章学、文学,美学、修辞学、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史、目录  相似文献   

5.
我校钱仓水副教授积三十年的研究所得《文体分类学》,今年7月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约25万字,十二章,系统地论述了文体分类学的对象、性质、范畴、意义、标准,各类文体间的区分和渗透、历史演变等。它察古观今,旁搜博采,避开过去文体分类研究的“只为分类而分类,仅就文体而谈文体”的旧路,而是把文体分类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学科,对过去“犬牙交错、令人晕头转向”的三种分类,做了提纲挈领的阐述,并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梳理得一清  相似文献   

6.
【论】 是通过说理、举例来阐明论点,作出论断的一种文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一理者也。”如苏洵的《六国论》就是这种文体。 【说】 作为文体,有不同的内涵:①同“论”一样,是议论文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②是一种就事论理,夹叙夹议的散文,写法比较灵活,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③是解释经文的一种文体,如《诗》有《鲁说》、《韩说》等。  相似文献   

7.
由于不同的文体在渗透交融之中展现着更为丰富的艺术魅力,所以,运用跨文体思维来设计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扩大教学视野,强化课堂教学影响力,无疑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三首叙事诗《氓》《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都具有戏剧化叙事、戏剧性场景和大量运用戏剧化人物动作语言等特点,就可以围绕叙事诗的戏剧性特点,运用跨文体思维,简明解说文体分界与文体交融现象,并以叙事的戏剧性为核心解析文本,以课堂教学为基点进行教学延伸与可能性链接.运用跨文体思维来设计教学,也不只局限于叙事诗这一种文体,在许多文体的教学中都可以适当运用.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文体论在唐代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明清两代一直都是校注、评点之重。明人在《文心雕龙》文体论的注释上有很大进展,但在评点方面取得成果有限。清代学术大兴,加之有《文心雕龙》在明代的大量刊刻为基础,清代的《文心雕龙》研究上了一大台阶。文体论仍然是研究的重点,不仅注释愈加完善,更在理论研究上取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9.
《礼记》的形成是礼乐文化传承在汉代时的一种学术形态。《礼记》呈现了汉人对西周礼乐文化传承的书写方式和文体样式。从七十子之单篇散记到《仪礼》附经之记,再到《礼记》成书,实际上是记者在传承和记录礼乐文化,从文学史的角度说,在对周礼不断传承的过程中,伴随了不同时期的"记"的文体功能的孕育与发展,经学与文学呈现的是一个同步共生的状态。关于《礼记》文体的研究,将试从礼乐文化的学术传承史中发掘记体内涵的演变及文体因素的逐渐形成,以重新认识《礼记》的体例特点和文章形态。  相似文献   

10.
文体分类学,作为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仅就它的主要应用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一、文体分类与文章学文章学是一门研究一般含义上文章的定义、职能、构成、体裁、阅读和写作等一般规律的学科。文体分类学,简言之,是一门研究文体分类的本质、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应用状况的学科。其中的文体分类知识,既是文体分类学探讨的基  相似文献   

11.
文体的等级     
文体也有等级。令人想起这个话题的是一个文学“天才”。据《南京日报》消息:《钟山》杂志社发起了新生代作家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南京新生代作家吴晨骏公开宣称,“我的小说代表当前最高水平”,“鲁迅的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姑不论吴先生其人的小说是否代表了当今最高水平,名不见经传,没有拜读,遑论是非,亦不评迅翁与达夫先生之小说孰优孰劣,此文坛自有公论,不必赘言。欲浑点迷津的倒是有关文体的等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部分在学术上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它“文”、“笔”并重,强调有补于世的务实文风,是摒弃文坛浮艳文风的宣言书,是我国写作学史上文体研究的典范,是包括文学文体和各种非文学文体写作的理论指南,是构成《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它与“论”无大异,故后来把说理辨析一类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它与现代杂文或杂感在某种程度上相似,变化有致,写法不拘一格。如《马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六国论》、《过秦论》等。2.表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体叫做“疏”,另有一种文体用于回答皇帝对政事的询问,叫“对”。如《出师表》、《陈情表》、《论积贮疏》、《隆中对》等。3.记古代的一种记叙文体,叙事、写景、状物成份较多…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选文体裁改沿用多年的人物传记为墓志铭(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但绝大多数江苏考生对这种文体并不感到陌生,因为他们在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已学过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对墓志铭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墓志铭是古代一种专用文体,一般分为志和铭两部分。志用散文形式写,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类似于传记;铭用韵文形式写,多为赞颂、悼念死者之词,一般是对前面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如  相似文献   

15.
周远喜 《新作文》2004,(9):30-30,39
仿佛是不经意间,2000年、2001年,中考作文文体上的创新还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而2003年、2004年,中考作文文体上的创新已呈“干树万树梨花开”之势,且呈不断花样翻新之势。究其原因,一是中考“考试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弘扬个性为学生创新指明了方向.而不少中考文体创新指导类的文章又给学生文体创新提供了训练上的保  相似文献   

16.
文体汇析     
中学课本所选的文言文,有很多不同的文体。有的课文已加注释,有的可从《辞海》文学分册中的文体栏中查得。现就《辞海》中未列的类型或言之不详的,汇析于后: 1.原:是推原其本,也就是论文中的推论,属于论文。如,黄宗羲的《原君》;韩愈的《原道》、《原毁》;皮日休的《原谤》等,都是这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最早进行文体研究的,当属三国时期的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首次对文章体裁加以分类区别,标示出各体的风格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泳尚实,诗赋欲丽。”这段论述虽然简短,但它实开了我国古代文体研究的先河。有人认为,曹丕对文体特征的标示并不完全恰当,而他所提出的“四科”也并不是当时所有文体的肿列,似带有举例说明的性质,这说明辨论文体并不是《论文》篇的宗旨。①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掩没曹丕在文体研究上占有的开风气之先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体…  相似文献   

18.
美国优秀女作家波特的短篇小说《偷窃》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作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人称代词、定冠词、隐喻、象似性等几个角度对小说的文体风格、主题意义及语篇连贯进行认知文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仿佛是不经意间.2000年、2001年.中考作文文体上的创新还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而2003年、2004年,中考作文文体上的创新已呈“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态,且有不断花样翻新之势。究其原因,一是中考“考试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弘扬个性.为学生创新指明了方向,而不少中考文体创新指导类的文章又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不仅以门系类,缔造了三级文体分类纲目,而且在姚鼐《古文辞类纂》基础上对二级文类进行了删减与分合:一方面,广选经史篇目,增设叙记、典志类文体;另一方面,着眼文体形态,散碑志之文入记载门各类,并颂赞、箴铭于词赋类文体。这一相异姚选的文体分类,统一于曾国藩“义理、辞章、经济、考据”的体系中,体现了他切于世用、包纳百川的学术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