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3月25日上午,北京与贝尔格莱德的电信联系一度中断。上午10时,已有两天未得休息的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终于与国内恢复联系。这位战火中的记者向我们描述了贝尔格莱德的最新情况。几小时后,他发回这篇报道:贝尔格莱德有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市中心破碎的古堡卡勒麦格丹。这座城市历尽沧桑,多次被毁。然而它就像塞尔维亚人一样,保持了自己的尊严。昨夜,南斯拉夫人民为捍卫自由与独立,再一次承受着猛烈的军事打击。24日,南斯拉夫各地阳光明媚,嫩黄的花朵传递着初春的讯息。然而战争的阴影已浓浓地笼罩在人们心头。16时,…  相似文献   

2.
南斯拉夫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南斯拉夫人从不会掩饰自己的感情。虽然北约轰炸进入第六天,但南斯拉夫人仍然保持着他们高昂的斗志和诙谐幽默的性格。27日晚,一架美国现役最先进的F—117隐形战斗机被南人民军击落。南电视台第二天一早就播放了飞机残骸正在燃烧的图像。紧接着就有外国媒体报道说,“南斯拉夫是掌握着美国最先进飞机技术资料的第一个国家”。令人振奋的消息立即传遍了贝尔格莱德的大街小巷。当晚,在一直实行灯火管制的贝尔格莱德,路灯亮起来了。歌声、音乐也在贝尔格莱德响起来了。从28日起,贝尔格莱德市中…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新闻机构派驻南斯拉夫的记者有一百几十人。除中国记者外,路透社记者皮特·汉弗莱是唯一懂中文的外国记者。最近,他邀请我参观他的办公室。路透社记者站设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区的一幢楼房里,租用了第六层的一个套间,其中有两间编辑室,一间通讯室。记者站共有三名记者,只有皮特是从英国派来的,另外两位是聘用的南斯拉夫人,此外还有一位编外的南斯拉夫姑娘承担办公室事务。这里没有  相似文献   

4.
1999年3月24日,北约秘书长宣布:北约对南斯拉夫采取军事行动。作为CCTV的记者,我明白自己遇到一个难逢的机会。当晚11点,我为《早间新闻》作了电话报道,凌晨4点又根据战局的最新发展为《新闻30分》作了第二个电话报道。3月25日当地时间晚上8点,贝尔格莱德响起了北约空袭的轰炸声,北约轰炸了贝尔格莱德的一个军用机场和一个飞机制造厂,强烈的爆炸声和冲天的火光在十几公里以外都能感到和看到。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战争,什么是恐惧。3月26日,我和王晓琨同志前往国防部和总参谋部采访。在国防部…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新闻机构派驻南斯拉夫的记者有一百几十人。除中国记者外,路透社记者皮特·汉弗莱是唯一懂中文的外国记者。最近,他邀请我参观他的办公室。路透社记者站设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区的一幢楼房里,租用了第六层的一个套间,其中有两间编辑室,一间通讯室。记者站共有三名记者,只有皮特是从英国派来的,另外两位是聘用的南斯拉夫人,此外还有一位编外的南斯拉夫姑娘承担办公室事务。这里没有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24日,我在贝尔格莱德市区采访,准备写一篇《轰炸前的贝尔格莱德》。晚上8点多钟,我刚写完稿子,正向国内传送。隐约听到远处传来“冬冬”的两声闷响。这是什么声音?我一下子警觉起来。没过几分钟,离贝尔格莱德75公里远的诺威萨德市的一个南斯拉夫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诺威萨德遭到三枚导弹的轰炸。我立刻意识到,刚才两声闷响就是轰炸声。嚷了好几个月,这一次,北约这只“狼”真的来了。我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应该说对战争状态下的混乱情况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战争爆发后的头三天,由于北约的电子干扰,南联盟通讯一片混…  相似文献   

7.
“我们做错什么事了吗?他们为什么要轰炸我们?”面对着一双天真无邪的泪眼和一句接一句稚气的提问,伤心的妈妈无言以对,只是默默地为女儿做着躲避空袭的准备。这是记者的一位南斯拉夫朋友博什科今早通过电话讲述的事情。小女孩是这位朋友的邻居。23日晚,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的最后通牒遭到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坚决拒绝后,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下达了对南实施空中打击的命令。24日,南联盟政府宣布全国处于“直接战争危险状态”。为使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首都贝尔格莱德已决定启动防空系统。就在记者写稿时,贝尔格莱德上空…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贝尔格莱德5月8日电 记者吕岩松报道:当地时间7日午夜(北京时间8日早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至少使用3枚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到目前为止,至少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0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当地时间7日晚,北约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空袭以来最为猛烈的一次轰炸。晚9时始,贝尔格莱德市区全部停电。子夜时分,至少3枚导弹从不同方位直接命中我使馆大楼。导弹从主楼五层楼顶一直穿入地下室,使馆内浓烟滚滚,主楼附近的大使官邸的房顶也被掀落。当时,我大使馆内约有30名…  相似文献   

9.
凡耳闻目睹过1998年的抗洪宣传和1999年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报道的人,无不对手持话筒、镇定自若地发出铿锵有力声音的记者肃然起敬。‘各位现众,现在是贝尔格莱德时间某月某日某点,北京时间某月某日某点,我身后这片冒着硝烟的地方是……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从南斯拉夫发回的报道。”每每此时此刻,我都会为我的同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要求记者“说几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记者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手持话筒作报道时说的话,包括现场口播、见场访问、现场解说和现场评论等。现场报道要求记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简洁…  相似文献   

10.
兔年3月23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下令空袭南斯拉夫联盟。翌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便将精心策划的空袭计划付诸实施,战争的乌云骤然笼罩了素有“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一枚枚导弹、炸弹落到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夺去了不少平民百姓的性命,数以十万计的难民背景离乡,流离失所,一场真正的人类灾难,正在科  相似文献   

11.
敢为天下先──我在波黑采访中的二三事胡锡进当1994年4月10日,北约空军首次空袭波黑塞族阵地时,一个长期以来北约将直接介入前南斯拉夫战争的预言,终于应验了。10日晚在贝尔格莱德记者站听到这个消息,我甚至没有顾上办手续,就于第二天凌晨3时开车奔向波黑...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发回的系列战地通讯《战火中的贝尔格莱德》中的一篇。1999年4月1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摧毁了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市多瑙河上的瓦拉丁大桥。这座大桥是连接诺维萨德市新老城区的交通要道,是一处纯粹的民用设施。而北约一直声称它轰炸的都是军事目标。记者没有大发议论,只是朴实地记录事实,用事实向世人揭露北约在南联盟所犯下的罪恶。在铁的事实面前,北约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面对战争的罪恶,激愤之情难以避免。但新闻工作者最有力的武器是事实。因此,记者必须…  相似文献   

13.
我是去年10月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派到贝尔格莱德做驻外记者的,此前,在国际台做了20多年的翻译工作,虽然也一直是在翻译新闻稿,但当时更多的是关心怎么把新闻稿翻译得更准确、文字更优美些,而没有机会亲历新闻现场写新闻。 1975年至1979年,我曾在前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波黑的巴尼亚卢卡留学,那时的南斯拉夫无论是国际威望,还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处于巅峰状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到处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我很喜爱这种环境。虽然近年来由于民族分裂、战争和国际制裁,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倒退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直到临行前,我对战争的心理准备都是不足的。我是以一种非常放松的心情去赴任的,就像去上班一样,和家人说了声“再见”就出发了。应该  相似文献   

14.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野蛮轰炸开始以来,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南斯拉夫人民对这种野蛮行径的反应如何?他们的精神面貌又是怎样?《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许杏虎的特写《歌声鼓舞我们》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南斯拉夫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决心,以及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极度蔑视之情。一幅万众一心抵抗侵略的巨大图画跃然眼前。强烈的现场感和典型材料的运用是这篇特写的基本写作特色。3月28日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日,也是北约对南联盟轰炸的第五天。经过几天的空袭,南斯拉夫人民的士气…  相似文献   

15.
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狂轰滥炸,一边是英勇顽强的南斯拉夫人民的坚决反击。在正义与非正义面前,作者坚定站在英雄的南斯拉夫人民一边,以凝聚饱满感情而又朴实客观的笔触歌颂不屈不挠的南联盟人民,成为其作品的主基调之一。这篇小巧精致的特写就是礼赞南斯拉夫人民的一曲明快的赞歌。南人民军击落美国最先进的F-117隐形战斗机后,南斯拉夫人民举行了不同形式的欢庆活动。作者以此为契机,撷取贝尔格莱德人民欢庆胜利、誓死捍卫祖国的一组镜头,以特定的写作形式朴实地再现了在空袭不断的南斯拉夫正涌动着为正义而战的洪流。镜头…  相似文献   

16.
北约违背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于3月对南斯拉夫发动侵略战争,并于5月8日悍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三名中国记者死亡的重大惨剧。与北约的军事侵略同步进行的还有另一场战争——宣传战,不仅企图为北约狂轰滥炸南斯拉夫的侵略罪行开脱,把“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责任强加给南斯拉夫,而且要让舆论接受和承认这场侵略战争的“合理性”,并煽动西方公众对南斯拉夫领导  相似文献   

17.
本台驻贝尔格莱德记者王智敏报道:4月1日清晨5点,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南斯拉夫境内多瑙河上的瓦拉丁大桥被北约的导弹顷刻间摧毁。北约此前一直辩解说,它轰炸的都是军事目标,这座公路铁桥却是纯粹的民用设施。瓦拉丁大桥位于距贝尔格莱德70公里的诺维萨德市。美丽宽阔的多瑙河横穿诺维萨德市,瓦拉丁桥是连接诺维萨德新老城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当记者驱车赶到现场时,看到上千的诺维萨德市民站在河两岸,望着多年来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大桥被炸为废墟,他们气愤、叹息,有的还在哭泣。长约三百米的桥身全部坠入河中,只剩下两个大桥墩…  相似文献   

18.
许杏虎、朱颖同志简历许古虎,男,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1968年3月26日生于江苏省丹阳市。父母都是农民,他是家中惟一的男孩。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塞尔维亚语专业,后人光明日报国际部工作。1993年2月入党。1996年9月赴贝尔格莱德大学进修一年。1998年7月赴南斯拉夫。1999年5月8日在北约对中国驻南使馆的轰炸中牺牲。朱颖,女,1971年11月2日生,1992年7月在天津轻工业学院工业艺术工程系毕业。1994年1月调入光明日报广告部工作。1998年与许杏虎结婚,同年7月随许杏虎赴南斯拉夫工作。1999年5月8日在北约轰炸中国大使…  相似文献   

19.
共和国广场,一个神圣的名字,一个神圣的地方。每年的圣诞和除夕之夜,贝尔格莱德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用热情和歌声迎接一个和平的、风调雨顺的新年。但是,如今战争在这里爆发了,南斯拉夫正遭遇着北约发动的二战以来最猛烈的轰炸。军营被炸,机场被毁,桥梁被掀,工厂被焚,民房被烧……手无寸铁的市民们愤怒了,他们来到这英雄的共和国广场,向全世界发出怒吼:反对侵略!反对战争!贝尔格莱德人民一如他们所追求的那样,选择了和平的方式———歌唱。3月28日中午,《歌声鼓舞我们》音乐会在共和国广场开始了。人们誓言:只要…  相似文献   

20.
去年,在金色的十月,我又飞往英雄城市贝尔格莱德,对南斯拉夫新闻事业进行了为期四周的实地考察和学习。其间,经朋友介绍,我有幸会见了南斯拉夫联邦政府新闻部副部长马里诺维奇、外交部新闻司司长耶格里奇和南通社社长萨拉诺维奇等人。兹将他们的谈话实录于后,不加评议,作为读者思考和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