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究其原因,是传统作文教学理念有问题,语文教师信奉“作文是教出来的”,“作文是逼出来的”。所以,作文指导课花大力气、费尽心思教写作知识,重形式、轻内容,什么立意、选材,什么布局谋篇,什么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处处讲到,可学生一头雾水,终难落笔。总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人类社会已悄然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其功用将愈来愈广泛,社会对人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人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对语言信息的依赖性将日益增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能写文章算不了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已于2001年7月开始选点试行。《课标》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任务。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育框架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试从《课标》和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92大纲》)、2000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4.
5.
关于作文教学的经验文章,可以说已经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翻开各地的教育刊物,这类文章占了很大比例,到书店里一看,作文指导书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如人雾里看花,一片茫然。作文教学究竟应怎样进行?我想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标》)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改革小学作文教学,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所必须的写作能力,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刘朝 《河南教育》2004,(5):31-3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应抓住选材、构思、起草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些论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那么,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  相似文献   

8.
郭根福 《四川教育》2002,(12):38-39
习作教学的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我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这两个问题是构成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习作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也…  相似文献   

9.
作文难,教师难教,学生难写,这已是语文教师共同的难题。教师费尽心机,讲解引导;学生搜肠刮肚,生搬硬套。结果仍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新课标的颁布恰似一缕春风,给作文教学送来了阵阵绿意.“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果我们真正地做到这样.那么,作文.想说爱你也不难。  相似文献   

10.
分进合击:小学识字教学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明 《云南教育》2004,(16):16-17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尤其引人注目。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教育是一个公民最早接受的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的知识教育,也是一个人对学校生活、学习本身最早的体验,更是一个人后继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又是一个人接受小学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因此,在教改中受到极大关注。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先宣布题目,再板书要求,接着指导构思选材,然后让学生各自习作,最后教师讲评。照理说这样的安排已是“天衣无缝”了,其实并不符合学生  相似文献   

14.
作教学本身就是学生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想的,这些方面均需要学生活动的环境开放、练笔内容的开放、提炼语言过程的开放(包括学生自己构思、书面表达、作后评价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作教学必须实施开放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梁习婷 《学周刊C版》2013,(8):118-119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估计有很多教师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那就是当前的学生作文水平太差了,差到令人汗颜的地步,如果说某种程度上作文水平代表着我们语文教学的工作成果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不合格的。这已经够令人叹息了,更为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生不但写作水平低,更是对作文失去了信心,心存恐惧,从这个角度讲,也许唤起学生对于作文的信心和兴趣要比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为紧迫,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的作现在依然是“难”字一个。根本原因何在?依笔看,主要有三个:一是违背作的真谛。作应该是作自己心灵的活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小学作如一开始就层层设限,违背作真谛.如何让牙牙学语的小学生写出真心话?怎样调动他们写作的兴趣呢?二是定错作的目标。秦牧这位大作家,  相似文献   

17.
“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景(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循着以上理论脉络,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三大策略:策略一:在“真交际”中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真交际”指学生与教师、同学、家长或其他人进行的有一定目的的书面或口头的往来接触活动。学生…  相似文献   

18.
“为功名”的明清八股教学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结构与训练程序。它更注重章的形式规范。是一种典型的模式程序教学。这种模式程序教学有利有弊:利在学生有法可依。便于掌握体形式特征。能较快地入格、合格。写出符合体规范的章;弊在只要求合格。不允许出格。这就产生了定法为的程序化弊端。限制了学生思维与表现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只注重“工具性”的写作教学思想必然被历史的发展所淘汰。“为实用”的写作教学思想发端于五四新化运动。虽经几代专家、学近百年的探讨实践。就工具性这一点时至今日仍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成体系的写作教学理论。因而大多数老师作教学不是大撒手放任学生自流。就是脱膏实际的写作技巧指导。现状实令人堪忧。《新作》首倡“个性化”作以来。众多师生眼睛一亮。倾情参与。同时也引来许多专家、学关注的目光。纷纷投稿、各抒己见.就作教学展开全方位的讨论。“人性”与“工具性”无疑是当今写作教学的一个热点。二的高度统一也应是大家的共识。这一点正是《新作》“个性化”的理念。基于上述理念。本刊继2003年第十期编发了赵世金老师的《让迷途的作教学回归》一之后。今又缩发万胜锋、由忠义两位老师的《作教学的核心应该是人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一。究竟作教学的“人性”与“工具性”如何高度统一。希望广大关心作教学的专家、学、一线老师以此为焦点。百家争鸣。共同构建当代中学作教学的理论大厦。推动新时期作教学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追溯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其渊源久矣。最早提出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大概是在1991年。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前的10年间,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训练这种形式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高度重视,以至有人总结出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认为这是“短平快”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于是,训练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一些过激的行为也随之应运而生,诸如课间大搞肢解课文,  相似文献   

20.
陈爱霞 《山东教育》2005,(25):35-35
一、立意“出新” 从“小”的角度立意,善于从生活库存中撷取细小材料,展示事情深刻的内涵,作到“平中见奇”“常中出新”,用立意新的素材教育人,感染人。让学生摆脱传统的经验型的做法,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如每年的清明祭扫先烈活动,六一庆祝活动,暑假夏令营活动,都是老套路,旧程式。学生年年写这些活动的文章,往往都是大同小异,干篇一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