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革命军起,革命党肖"是章太炎为适应武昌起义之后中国政制转型之需要而提出的政治口号."革命党"是秘密结社,与依托议会开展佥政治活动的"政党"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
“革命党”的同盟会改组为“政党”的国民党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国民党是“二次革命”前后领导反袁斗争的唯一革命政党 ,它维系了一代革命志士不致流散 ,其斗争教育和唤醒了人们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也给后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1913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是近代中国政党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一部分革命党人在失去政权之后,希图通过民主力量的联合,实行政党政治,以议会为平台,继续推进民主共和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由于旧的军事官僚集团力量过于强大,革命党人的这一努力最终遭到了失败。  相似文献   

4.
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关于中国如何实现民主宪政的政制设计中,处处体现出调和的政治理念。虽然这些政制设计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致使其没有被当时的政治力量及广大国民所接受,其实际政治效果也十分有限,但这不愧为中国民主宪政之路上有益的宪政思考,其民主宪政的政制设计中调和理念所反映的政治智慧具有一定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台湾议会政治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演化,目前已基本摆脱国民党一党专制的阴影,开始转型为类似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政党竞争体制,但转型期还没有结束,议会政治的旅途还将荆棘丛生.台湾议会政治的转型对改善两岸关系和促进祖国统一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着不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正是这三次革命的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急,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20世纪中国革命显示,弱势的革命党难以完成革命建国的重任;强势的革命党可以实现革命建国,又难以完成革命之后的政治转型。革命成功后,强势政党往往不愿让其他政党分享治权。强势革命的最大难题,不是革命如何发动,而是革命如何结束。发动革命需要激情,结束革命更需要理智。革命成功后,政治必须转入常轨,回归常态,尽快“去革命化”,建立常规制度。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党关系的演变直接表现为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抗日战争为中国各党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竞争的平台。在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上,国民党坚持“一党训政”,中共主张“联合政府”,中间党派呼吁“民主宪政”。国民党为抗衡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而接过中间党派“民主宪政”的旗帜。中共倡导“联合政府”要求与国民党分享国家权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间党派的政治利益。“民主宪政”与“联合政府”汇合,对“一党训政”形成强有力的挑战,这是战后中国走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人民民主国家发展道路最深厚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过程中,他结合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为其独有的政治思想,包括:关于民主革命、关于民国政治体制、关于民主建设过程、关于政党等方面。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对于近代民主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对于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设计和构想、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中,政党伦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国家造幸福、人民谋乐利”,是其政党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孙中山提出了政党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中的主要道德规范。他还从政党道德的原则和核心出发,阐发了党员作为民主主义者应具有的新道德和要培养的革命精神,即“要立大志气”,“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和“替主义去牺牲”等。孙中山的政党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时俱进的进取性和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体现出民主性的精华,很值得我们作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问题是事关政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作为近代中国两大政党,国共两党在政治和军事的较量和纷争中,都非常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以三民主义政纲为主要内容,强调只有三民主义才是博大精深、完美无缺的革命建国的最高指导原则。而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与"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构建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主旨的革命型意识形态。国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劣势和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优势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国共两党最后的斗争中分别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民元以前,孙、黄对政党甚少论及,但就如何处理革命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问题,黄兴有所贡献。面对民初党派竞立、党见纷争的现实,孙、黄均发表了大量有关政党问题的言论,关注点和基本主张甚为相近。体现了他们希望在中国实施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热切心情。“二次革命”后,围绕党自身建设的问题,孙、黄分歧严重。冲突背后,凸显了孙中山在政党问题上与时偕行的探求勇气。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没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二十年代的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虽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正是共产国际没有正确认识国民党,没有处理好国共两党的敌友关系。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这些外部敌人认识比较清楚,斗争也比较坚决,因而给我党所制定的战略和策略都较为正确。而对于国民党这个  相似文献   

13.
根据孙中山的理论,国民党要能够承担好“训政”的历史使命,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首先要求必须把国民党建设成为苏俄共产党式的强有力的革命党。其次要求国民党必须是一个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坚定的革命精神及主义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政党制度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其功能主要是政治整合、政治民主、政治稳定等.中国政党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当代中国转型期,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5.
对于封建专制传统积淀深厚、国家规模超大、现代化进程属于后发外生型的当代中国来说,建设和发展以民主法治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的任务甚为艰巨。其中,政制发展是核心和关键。政制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其现实诉求和动力源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就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在理性渐进的政制改革中探索和开辟前进的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制,充分发挥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议会成立于1913年2月,国民党议员约占四分之三,但其内部不能团结一致,大多数人与革命党并很深的渊源。在二次革命前,浙议会与国民党的政治立场基本一致,积极参与反对袁世凯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和进行专制独裁活动的各项斗争,是全国反袁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二次革命发生后,都督朱瑞以保境安民、局外中立为既定方针。浙议会大多数议员在关键时刻不敢挺身而出,没能通过一个以省议会的名义宣布浙江反袁独立的议案,仅仅“制造“了一个有16位议员具名的要求朱瑞宣布独立的“公函”。国民党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浙议会内没能取得强有力的支持,议会内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自保求安心理,正预示着二次革命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民主”的希腊语含义为“由人民来统治” ,它本是西方社会政治实践中产生发展出来的一种体制 ,但在近现代化过程中“民主”已演化为一种价值观念和尺度。追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古雅典民主政制的论述 ,可以肯定民主政制的核心灵魂是正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独创的民主政治形式。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与建立起来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是由我国具体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党,是当代中国政治术语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历史悠久,但今天的“党”字与古代的“党”字的含义不大相同。古代作为政治术语的党,主要是指朋党。而今天的党,则指政党或有别干一般政党的革命党。  相似文献   

20.
中华革命党是继同盟会、国民党之后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对此学术界已有颇多研究,但对其军队建设问题却少有系统的涉猎。本文拟就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建立的原因、经过及其评价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