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解 ]《小学教学参考》编辑同志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 ,多年来从贵刊学到不少东西 ,谢谢 !现有两个问题向您请教 :1 “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三册的《北京》有 :“北京的街道绿树成阴”。这里的“阴”为什么不用“荫” ?2 第四册“归类识字 (一 )”的第一课中 ,“山清水秀”的“清”为何不用“青” ?衷心感谢您的帮助 ,盼答复。广西邕宁县城关第四小学 李冬霞[回音 ]先说第 2个问题。“山清水秀”也作“山明水秀”“水秀山明”“秀水明山”等 ,是 4字成语。从“山清水秀”的结构看 ,这是个联合结构 ,“山”与“水” ,“清与秀”是一致的 ,…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与职业》1990年第1期“大家谈”中刊登了黄大能先生的《“职业教育”正名问题商榷》一文,得知国家教委以(89)教办字352号文提出“……欢迎学术界就这一问题继续开展研究和探讨……”本人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求教大方,也算是参加“大家谈”吧!  相似文献   

3.
前些日子,关于“支”与“枝”的用法让我颇为头疼。先是学生把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枝”写成“支”,接着我又为一道改错题“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只猎枪”(苏教版第十册第24页)而不知所措:课文《天鹅的故事》中清楚地写着“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支猎枪”(苏教版第九册第39页),教参上也清清楚楚地写着“只”改成“枝”(苏教版第十册教师参考用书第42页)。带着困惑,我打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寻个究竟——  相似文献   

4.
魏邦良 《师道》2009,(3):43-43
胡适曾给某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胡适在演讲中所说的这个防身“药方”,有三味药。第一味叫做“问题丹”,第二味叫做“兴趣散”,第三味叫做“信心汤”。  相似文献   

5.
“圆的标准方程”是人教版高二(上)册第七章第七节“圆的方程”的第一节课。实际上圆是一种简单曲线,它是学生学习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部分“直线与方程”之后,“圆锥曲线”之前,从方程角度进一步研究圆及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是从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圆的方程”是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解析几何这一部分起着承前启后、巩固与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家来锻炼”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卜册安排的第一个实践活动,活动的日的是借助“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校“教研开放周”卜我们一年级数学教研组一位年轻教师执教这一肖课,针对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环节,三次试教,一种不同...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起因 苏教版《数学》(下文都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第61页)有这样一道题。  相似文献   

8.
拜读了罗云老师《质疑“多练”》(《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一文和刘顺忙老师《“精练”之疑》(《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3期)一文,笔者深有感触,也想就此类问题陈述一些看法,以期方家指正。“多练”有别于“滥练”“多练”本是相对“少练、不练”而言的,指的是包含一定量的机械练习和重复练习的、适度的强化训练,而非特指过多的机械练习和重复练习。“多练”不等于“过多练习”、“滥练”。可惜的是,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  相似文献   

9.
我过去曾在上海第三师范学校工作。我的昔日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曾干过小学班主任的“行当”。在前不久召开的“三师校友会”上,我和他们聚首一堂,谈笑甚欢,话题很自然地集中到“做班主任主要靠什么”的问题上。一位校友认为,过去做班主任靠的是“真诚”或云“赤忱”,只要“己身正”,学生就会“不令而从”。而现在做班主任则必须靠“噱头”,或云“权术”,才能把学生弄得“服服贴贴”。另一位校友持论与他完全相反。二人各执一词,争辩不休,就质之于我。我觉得简单表态不能使人心折,得琢磨点道道儿来回答。于是,我就“带着问题看书”,认真研读了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1月1日出台以后,各方好评如潮,不少人指出“1980年代‘一号文件’回归了”。是的,中央把今年第一个文件再次锁定在“三农”问题上。这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相似文献   

11.
“摔跤”还是“摔交”江苏汤玉平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15刚劳动的开端》中有这样两句话;“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俩摔变试试I”“我不跟你摔交。”句中的“摔交”,笔者以为应是“摔跤”。摔跤一词有两种合义;一种是指摔枚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种,两人徒手相...  相似文献   

12.
有一类“直线运动”问题可作“转化”、“等效”,使问题的处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本文将通过五例,说明五类“等效”. 一、等效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例1 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测得它在第n s内的位移为s,则物体运动  相似文献   

13.
进入高中学习,高中数学的第一个内容是集合,对于初学者来说,集合中“空集”是较难理解的概念.在解决集合中有关问题时,特别是求参数范围时,常常由于少考虑到“空集”这个因素,使得问题的求解变得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可以这样说这类问题的求解错误都是“空集”惹的祸.鉴于此笔者想对“空集”进行一番“说三道四”,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一、“说三”:说一说空集概念的三个方面一说空集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示儿》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第十册中的一首古诗,其中有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课本对“元”的解释是:“元”同“原”。很多学生提出:为什么“元”同“原”,为什么不能写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古代的“元”和“原”字是泾渭分明的:“原”字只有“宽广、平坦的地方”之意,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平原、高原之类;而“元”字包含“最初、第一个、最早”等义项,如元旦等。到什么时候有了变化了呢?据载朱元璋刚刚当皇帝时,元朝在北方还有残余势力。他在批阅奏折时,每次看到“元来”的字样,就大…  相似文献   

15.
贵刊2006年第二期刊载了李福荣、路银平的《吟诗词学历史》一文,其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笔者不敢苟同:“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的参考答案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九册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九课《长征》一诗,现在通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九册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学《颐和园》(第八册)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文第5小节中“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的“滑”应是“划”字。不少学生也纷纷颔首。我马上意识到如果对这个问题含糊过去,将影响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抓住这一问加以引导。师:为什么应该是“划”呢? 生:人们通常都说是“划船”,没有讲“滑船”的。师:请再仔细读读课文,这一节主要描写昆明湖的什么特点? 生:主要描写昆明湖很平静,课文说它“像一面镜子”,“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师:对,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光滑的镜子,因而游船、画舫在上面划行,就像在光滑的镜面上——(生  相似文献   

17.
【教学实录】(苏教版第八册《祁黄羊》)一、字音教学突出一个“实”(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读生字新词各两遍。)师:你们谁听出了哪个词语的读音有问题呢?生:“兴亡”的“兴”应该念第一声“XīNG”,陈海鑫读成了第四声“XìNG”。生:“兴亡”两个字都是后鼻音,陈海鑫的后鼻音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二册和第四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第四段用到“降服”一词,根据文意来看,应是“降伏”而不是“降服”。  相似文献   

19.
什么叫单位“1”?“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这些问题王全夫老师在《浅析单位“1”》(《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个人的见解。现将部分内容摘抄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本)《〈孟子〉简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抵掌而谈。”笔者认为,句中“抵掌而谈”一词使用欠妥,应改为“扺掌而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中对于“扺掌”的解释是“击掌(表示高兴)”,并例举了“扺掌而谈”一词,而且还在后面作了强调说明:“‘扺’不作‘抵’,也不念dǐ。”由此可知,原句中使用“抵掌而谈”是不够恰当的。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笔者又查阅了一些较有权威性的资料。《说文解字》中说:“扺,侧击也。”《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对“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