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8期刊登了任世江主编的一篇文章——《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文章提出:“求真、求实就是要求教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不能在史实方面出现解释性错误,不能出现错误性的理解。”“求真、求实应该作为评价历史教学的通用标准,也应该是平时课堂教学坚守的底线。”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相似文献   

2.
郭子其老师在《求佳,实现求真、求实的有效方法》中提出的方法和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郭老师的“三种介绍”教法,都是教师“介绍”给学生,介绍再多、再全面也无非是在灌输,是把学生当作接受“历史结论”的容器。如我们讨论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一个还是多个,其实并不是何兆武先生所说的是历史学Ⅰ的知识,即是对史实和史料的认识;而是历史学Ⅱ的知识,是对上一层次的理解和诠释,可能还会出现第三种原因、第四种原因、第五种原因……的假设或结论。历史认识或历史解释是随着人们的思想变化而改变的。因此,我认为,可以鼓励学生“信口雌黄,信马由疆”地去假设、猜想和探索,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探究思维的方法。具体训练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郭子其老师在<求佳,实现求真、求实的有效方法>中提出的方法和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郭老师的"三种介绍"教法,都是教师"介绍"给学生,介绍再多、再全面也无非是在灌输,是把学生当作接受"历史结论"的容器.  相似文献   

4.
5.
《历史教学》杂志最近几期发表了几篇争鸣或交流性的文章,笔者为这种争鸣所感动,忍不住想说几句,给这种交流与争鸣的炉底递送上几捧柴薪。 胡运珉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的“困惑”,我深有同感。教育的行政化倾向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之下,中小学教师要想保持自己完全独立的阅读和思考,并进行恰到好处地表达,真是难于上青天。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未能揭示教育心理学学科的本质属性;所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之断语,无视我国古代存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史实;关于关键期的理解,是对劳伦兹研究及其价值的误读;关于动机和学习动机的界定,造成了极度混乱和理解上的困难;态度的心理结构应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而不是认知、情感和行为;“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表达的是同一内容;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本文探索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向来不乏炒作事.其中有一种很常见,即通过对权威的适当"撞击"、以达到自我闪光目的.用闻一多在一封信中的话说:"非挑衅不可…….要一鸣惊人则当挑战,否则包罗各派人物亦足轰动一时",①闻一多之"挑衅",所指为当年的创造社.其实不仅创造社如此,整个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似乎都有这么一种传统,非挑衅不足以解决问题.那时的文坛不单停留在"挑衅"程度上,实际要严重得多,唯"骂"之一法亦流传甚广②.杨光祖先生的文章,情况当然好多了,没有那种"骂"之话语,不过,"挑"味还是不少.杨先生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有的时候,减法也可以用加法来做。牛年新学期一开始,上海教育行政部门就推出了四个区域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四个地区增效减负各显神通,有意思的是都抓住了一个教学环节:布置作业,都加强了回家作业的设计和精选。总之,要提高认知效果,减少无效劳动。  相似文献   

9.
贵刊2004年第3期中,陈延明老师在“我的‘能级’教学理路”一文中介绍了他对能级一节教材的拓展.我认为这些拓展是不恰当,不必要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陈老师商榷,向专家和同行讨教。  相似文献   

10.
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应用题如果按照题中原有条件的呈现方式进行解答,很难理清思路,难于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这时如果我们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对原有条件采取“换一种说法”的策略,有时则会变难为易,巧妙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例1甲、乙两地的路程,摩托车要3.  相似文献   

11.
对“相烦、相瞒、相劝”,《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12.
有的时候,减法也可以用加法来做。这不是一个数学命题,而是笔者在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时的感悟。牛年新学期一开始,上海教育行政部门就推出了4个区域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举措。近年来,这些地区不约而同把工作重点聚焦在教学,聚焦在教师,着  相似文献   

13.
"落索阿姑餐"见于《颜氏家训》,目前比较权威的辞书都认为"落索"释义为"冷落;萧索",一些学者提出异议。通过文献语料的探析,可以发现"冷落、萧索"义在语境中并不贴切,"怠慢﹑刁难和拖沓"义更显确切。  相似文献   

14.
15.
对《史记》“本纪”、“八书”中出现的26处标点问题进行了辨正。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杂志最近几期发表了几篇争鸣或交流性的文章①,笔者为这种争鸣所感动,忍不住想说几句,给这种交流与争鸣的炉底递送上几捧柴薪.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向来不乏炒作事。其中有一种很常见,即通过对权威的适当"撞击",以达到自我闪光目的。用闻一多在一封信中的话说:"非挑衅不可……。要一鸣惊人则当挑战,否则包罗各派人物亦足轰动一时",①闻一多之"挑衅",所指为当年的创造社。其实不仅创造社如此,整个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似乎都有这么一种传统,非挑衅不足以解决问题。那时的文坛不单停留在"挑衅"程度上,实际要严重得多,唯"骂"之一法亦流传甚广②。杨光祖先生的文章,情况当然好多了,没有那种"骂"之话语,不过,"挑"味还是不少。杨先生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太平经》有“平言”、“行言”“平行”、“平道”、“行道”等词。王云路认为,这是一组同义词语,正确,但是释其义为“径直讲来”,误。经考,这组词语中的“平”与“行”,都是“言”的同义词。“平言”、“平道”、“行言”、“行道”、“平行”都是同义词连用形式。它们的基本语义都是“言说”,此外,还兼表说话的方式,具有“慢慢地说”的意思。俞理明在这组词语中的第一个字后面断句,释“平”为“尊者对卑者的应对语,意思是免礼。”释“行”为“应对用语,表示上文结束,继续进行以下的活动。”并误。又,古汉语构词有“参互成语兼同义连用”一格,此组词语即其例。  相似文献   

19.
<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一文的作者在反驳对方观点时有主观强加、歪曲等不公正的做法,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又存在着笼统空乏、避实就虚等问题,因而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20.
陈世荣老师在《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9期上发表了《小学教师不宜搞教科研》。陈世荣老师认为,“对于既有的先进科研成果还没有简便地‘拿来’为我所用,为什么一定要亲自‘赤膊上阵’去‘科研’一番呢?”对此,我有以下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