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知识观转型视野下课程知识意义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的意义是指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人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给予关照、扶持和滋养的特性.近代以来,受知识认识论的制约,课程一味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人"隔离于知识之外,知识的意义被严重遮蔽.随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型,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日益凸显,知识的意义逐渐回归.立足知识观转型这一背景,借助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析,尝试探寻课程知识意义重建的路径:理解课程、体验课耀和建构课程,彰显人作为精神生命体的意义存在.  相似文献   

2.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知识观在反思传统的科学主义课程知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其教学意义包括意义追求、经验、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3.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知识观在反思传统的科学主义课程知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其教学意义包括意义追求、经验、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4.
知识观转变视野下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万伟 《教育科学》2003,19(1):29-31
建立在现代知识观基础之上的理性主义课程观以知识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课程内容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的完整统一性被破坏。现在我们正处于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时期,这其实也是一种从绝对知识观向相对知识观、从普遍知识观向境域知识观、从既定知识观向流动知识观、从精英知识观到大众知识观的转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知识本身变化所引发的知识观的变革出发,对知识概念和知识观界定的多角度研究作了梳理,并深入探讨了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型关照下进行高校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相关调整,以期高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能够以高度的适切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知识本身变化所引发的知识观的变革出发,对知识概念和知识观界定的多角度研究作了梳理,并深入探讨了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型关照下进行高校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相关调整,以期高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能够以高度的适切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知识观的转型对当今课程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从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4个方面阐述后现代知识观对课程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知识观视野下的大学课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大学课程评价整体上仍然处于以科学主义为核心思想的现代知识现的影响之下,其对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确定性、真理性、工具性、客观性的释读,导致了大学课程评价出现了科学主义取向、结果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特征.从根本上反思我国大学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所在,必须首先认识到现代知识现的种种弊端,清晰地认识到后现代知识现是我国大学课程评价的必然选择.大学课程评价在后现代知识观的冲击下,应在评价内容、标准、方法、主体、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习观是研究课程知识观的一个重要视角。对历史上四种基本课程知识观流派的分析表明:课程知识学习的重点、形式、过程、类型是不断转移的,这种转移预示着课程知识学习观的发展正走上人化、理解、批判和创新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0.
所谓“流派”,就是由于对某一现象审视的角度不同而最终产生的认识分岔现象。课程知识功能观是课程知识流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岔点,是我们分析课程知识观的一个重要视角。不同教育流派从自身价值观立场出发来选择课程知识功能,利用课程知识功能,提升某一功能,进而导致了多样化的课程知识功能观形态。  相似文献   

11.
知识观是课程观的哲学基础,知识观的转型势必引起课程观的变革。与现代知识观相比,后现代知识状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突出表现在知识的生成性、知识的个体性、知识的境域性和知识的非良构性。与此相对应,形成了以对话课程观、自主课程观、本土课程观和实践课程观为主要特征的新课程观念。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知识观对当今课程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后现代主义是当今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思潮,其中利奥塔所提出的后现代知识观对当今我国的课程研究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知识的形式、性质、传递方式和价值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对旨在传递知识的学校课程来说必定也是变革性的。从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现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后现代知识观对璀课程研究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从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嬗变反观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毛泽东的世界观经历了由唯心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嬗变。这既是青年毛泽东主观情感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影响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文化认同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最终选择。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机制给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15.
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课程观往往隐含着不同的课程思维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那些重要的实质性课程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传统课程观和现代课程观之间具有四方面的差异。课程观的转型,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产生重要影响。实现课程观的转型,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学理上,课程知识观是关于课程知识的“性质”、“功能”与“实践方式”等最根本性问题的理解。学校教育是通过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和传递来实现人的生成的,通过对知识社会学视阈中课程知识观的学理分析与考察,为教育中人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性质上,课程知识中“无人身”的中性判断被颠覆;在功能上,课程知识提供了“知性”与“人性”相遇的可能“场域;”在实践方式上,课程知识在其“组织策略”中生成人。  相似文献   

17.
近代科学的成功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的存在形态,哲学思维方式也打上了科学的印记.自由这一哲学问题随之被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正是其主要表现之一.有关自由的这一命题,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价值,但却长期被人们视为圭臬,往往忽视了它实际存在的悖论其一,如果认识了规律并运用自如就是自由,掌握了作恶规律而成功逃避惩罚也将进入神圣的自由之列;其二,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愈自由实则愈依赖各种精巧的物质系统.  相似文献   

18.
知识的普适性与境域性:课程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有普适性与境域性之别。普适性知识是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共同承认的知识体系,是目前占主流地位的科学知识。境域性知识是指地方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及缄默性知识等,它是特定人文情境与范围内有价值的知识。普适性知识由境域性知识发展完善而形成,境域性知识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与生命活力,二者相互支持。与普适性知识相应的课程是主流文化中心课程,它统治着整个课程世界,并成为各国国家课程的核心;与境域性知识相应的课程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正在补充着国家课程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性知识倡导的是地方文化差异性及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地方性是地方课程的内在规定性,表明为一种立场和态度。地方性知识理念和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地方文化和"地方性问题",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基本形态是综合性的,而非"学科化";是实践性活动,而非"课堂教学化";是实践活动中的鲜活材料,而非"教材化"。同时,地方性知识对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