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音乐空灵微妙,极难把握,用诗歌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那就更难了。因此,向来诗歌中多将音乐作为点缀,少有以音乐本身为描写对象的。唐代由于音乐的普及,诗人中有许多精通音律的人,有的甚至就是音乐家,再加上当时诗歌技艺的提高,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以音乐本身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例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是其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2.
赵士华 《现代语文》2007,(2):108-108
我国古典诗歌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天才的诗人们在其表现音乐的诗篇里充分地展示了艺术才华。他们不仅运用丰富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且逼真地传达了所描摹的音乐效果。有唐一代,创作音乐诗的作者高手如云,佳作辈出,本文拟撮取沧海一瓢,略作分析,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一个音乐盛行的时代,唐诗对当时各种精妙的音乐作了大量出色描写。本文以借鉴唐诗创作法式为旨归,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切入,以涉及音乐的唐诗名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唐诗在音乐描写上的成功经验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中去,因而物与我也就不算分开,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得越充分,越强烈,我们也就越加不会感到自我的存在,因为自我已经跑到对象中去了,我们对对象的感受,实际上并不是感受对象本身,而是在欣赏我自己。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审美错觉这一艺术角度出发,分析了苏轼词中对错觉手法的艺术运用,重新探讨了苏轼词中所蕴含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审美错觉这一艺术角度出发,分析了苏轼词中对错觉手法的艺术运用,重新探讨了苏轼词中所蕴含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7.
人类依靠各个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信息,随之产生相应的反应与情绪。但是,感觉器官并不总是靠得住的,由于各种原因,也时有错觉产生。现实生活中,人们竭力避免、纠正的错觉,却受到诗人们的青睐,成为一种独特的描写方法。诗人们的错觉描写手法不一,效果各异,使诗歌创作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8.
9.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开元”、“天宝”盛世期间,统治阶级对人民采取了比较开明和缓的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产力有了更大的提高;文化艺术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空前高潮。可以说,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 唐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作品不少,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钱起的《湘灵鼓瑟》、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李贺的《听颖师弹琴歌》  相似文献   

10.
服饰与文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服饰描写,对男性的服饰描写则主要落笔在“袍色”上。袍是唐代男性在生活中的主要服饰款式。也是唐代官服的重要形式,后人把唐诗中这种重袍色描写的现象称之为“唐人重服章”。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唐代服色制度确立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是唐代士人的信仰维度的折射。  相似文献   

11.
[分层教学目标]①了解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对应关系。②了解对同一“情景”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③对同一题材的作品试作研究性的分析。[重点与难点]①唐诗中音乐描写的“各有侧重”分析。②相关的音乐描写的“不同手法”分析。[思想方法与人文因素教育]①时代造就了诗人,诗作反映了时代。②个性化的风格,创作出风格化的诗作。[教法与学法]①比较阅读,专题讨论。②对象、手法、目的三者间的协调统一。[课前预习]查找有关描写某一情境的诗句。[教学步骤]师(导入):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非常讲求“景与情”的对应关系,无论是触景生情、…  相似文献   

12.
【分层教学目标】 ①了解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对应关系。 ②了解对同一“情景”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 ③对同一题材的作品试作研究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中服饰描写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是人类自身穿着与装饰的总称,包括由头至足一切穿戴(带)之物.细究起来,它不是仅为遮身,而是人类物质与文化的融合.精神与审美的体现.所以,当服饰这一民俗事物出现在唐代诗歌中,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它所包含的内容,才能真正读懂唐诗.否则,我们就难以认识唐代社会生活,难以窥视唐代诗人的心灵,难以领悟唐代独特的艺术,也就难以欣赏唐代诗  相似文献   

14.
通感是文艺创作中有待开发与耕耘的领域,是需要用心去探寻的艺术珍宝。通感是什么?它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习惯基础上借助联想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现象,它是所有正常的人都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红或黄色自然地联想到火、太阳,从而产生热烈、温暧的感觉,看到绿或蓝色会自然地联想到水、天空,从而产生凉爽、寒冷的感觉,所以前者常被称为暧色,后者被称为冷色。当我们欣  相似文献   

15.
《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唐诗中赋咏洞庭湖壮阔景观的名作就不少,而其中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作《临嗣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尤为后人所传诵。  相似文献   

16.
利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需要经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等过程.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就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就涉及统计图的选择.常见的统计图有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它们各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在观察图形时常常会产生错觉.我们先从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的一张图说起. 在1961年5月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加德纳给出了一个奇怪的图形(见图1、图2):把一个三角形分割成特定的4块然后重新组合;新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形状相同,但不知为何少了一块.学生在看到这张图时都觉得不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中的胡人形象-兼谈中国文学中的胡人描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形象学理论视角看,唐诗中胡人形象往往沿两条路径塑造,一是尽可能地被描绘得具有华夏中土人的情感指向和日常习见习感的伦理关怀;二是极力地强调胡人与中原人的不同之点,并不以这些不同存在的就产生歧视(个别的除外)心理,往往还是觉得新奇有趣,甚至倾向企慕。这是对华夏固有的“夷夏之辨”的一种挑战,表明了中国文学中对于非汉族的空前宽容,这是一种迹近正常的对外心态,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错觉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视错觉、听错觉、空间定位错觉。错觉常导致人们错误地认识事物,使人产生不正确的感受、判断。但是,审美错觉又有着十分特殊、奇妙的作用,有些古诗中的审美对象正是依靠审美错觉才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意义。爱因斯坦说:“对于个人,存在着一种我的时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描绘对象时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有些错觉会破坏造型上的准确度,而有些错觉却能有力的强化艺术形象,体现出艺术上的准确度,并能使画面趣味横生。过于准确、刻板、理性的造型,反而使画面索然无味,并将富于感情的错觉扼杀于摇篮里,从而降低了绘画作品的格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