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井冈翠竹》课后练习第三题,是一道关于修辞方法的习题。其中第2小题是:“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版)和《新编初中语文思考练习指导》(同济大学出版社)对此句中的“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解答都是“顶真”。笔者以为此处所用的修辞格应是“回环”,而不是“顶真”。  相似文献   

2.
《安徽教育》1990年第7—8期合刊上,刊登了李天虎同志的《“顶真”与“回文”》,其中有这样一句:“回文又叫回环,是利用词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而形成的一种修辞方法。”显然,这里将作为修辞手法的“回文”和“回环”混同成一个概念。其实回文和回环是两个不同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3.
初语第四册《井冈翠竹》中第三道练习题的要求是:“说说下边对井冈翠竹的这些描写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该题第2小题为:“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人教社1988年出版的教学参考书第8页的“课文分析”把“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说成是回文。再看教参第11页答案是:“用了‘顶真’‘拟人’。”至于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参考书避而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二课练习有这么一题:指出“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是什么修辞手法.教参答案为“顶真”.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回文”.下面我想就自己对“顶真”和“回文”的理解,谈谈这两种修辞方法,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5.
四、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考查【提问方式】这首诗的某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变式提问】这首诗(曲)运用了某某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方法指津】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方法,如果是判断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则要对照具体诗句反复斟酌;如果是回答修辞的表达效果,则要了解每一种修辞的作用。【术语储备】【试题回放】例一: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湖北卷)《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  相似文献   

6.
顶真、回环,拈连是三种有某些相似又根本不同的修辞手法,我们在学习运用中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顶真是用前句末尾的词语作为后句开头的词语,上递下承,蝉联下接,环环相扣的一种修辞艺术,它又叫“顶针”、“联珠”。例如: 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井冈翠竹》)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相似文献   

7.
人们的语言实践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同时使用几种修辞方式,可以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加准确、鲜明、细腻、生动,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先看一个例子: “在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袁鹰《青山翠竹》)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四册《井冈翠竹》一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三大题的第2小题是:“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1993年9月印行的统编《教参》将此句中的“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所用的修辞格分析为顶针,其实应该是回文。顶针是用前一句结尾的词或短语,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上下句蝉  相似文献   

9.
古诗词中有许多佳作。作者抓住某一意象,层层递进,起伏跌宕,回环照应,起到一唱三叹之效。如李商隐的“君间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现实到未来,从孤身一人到两人共窗,从巴山到故乡,作者抓住了“巴山夜雨”这特定的意象,反复运用,包含了人生多少的无奈和希望。最有名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悬挂——西斜——落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1.移用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例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2.婉曲婉曲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例孔已己一到店,所有的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已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孔已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暗示“你又挨打了”。)3.回环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即“甲——乙、乙——甲”排列。例她哭…  相似文献   

11.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课文《让我们再看你一眼》里有这样一句话:“谁要‘游戏’知识,知识也将‘游戏’他。”在讲到这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时,许多老师认为是“回环”,我认为这里不是“回环”,而应该是“顶真”。  相似文献   

12.
我国美论中历来对诗歌语言有很高的要求,所谓“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王冀德《曲律》)便是其中的代表理论。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重修辞手法的新变,有人说,“诗是形象化的修辞学,是魔幻的修辞学。”(《修辞美学》第6页)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3.
论回环     
一回环,是汉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其基本特征是运用回环的语句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修辞效果,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过去许多修辞书也称之为“回文”。还有的修辞书将“回环”和“回文”分开,认为“回文”是“以字为单位”,而“回环”则是“以词、词组或句子为单位”,运用次序的变化而达到回环往复效果的修辞方式。其实这两者不可分开。因为在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大部分字即是词;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词也仍占相  相似文献   

14.
维吾尔成语,内容纷繁,形式多样,题旨广泛。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新主编的电大教材《现代汉语》中写道:“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艺术讲美。美学观点是有民族性的,修辞也必然有民族性”,接着又进一步指出:“各民族的语言各自具有它的艺术特色”,维吾尔语成语是从维吾尔语言中陶冶出来的精华,那么它在修辞手法上究竟有些什么特色呢?下面就其修辞艺术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5.
《青纱帐——甘蔗林》(下简称《青》诗)是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同志的一大力作.郭小川写《青》诗的姐妹篇《甘蔗林——青纱帐》,目的是为了表现其“克服困难的信心”;那么,写《青》诗又想表现怎样  相似文献   

16.
袁晖先生在评述吴士文先生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时说:“80年代以来,吴士文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积极修辞方面的辞格和消极修辞方面的辞规。如果说,辞格研究是他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潜心探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那么辞规研究则是他带领和组织一支队伍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集体攻关而形成了修辞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2000年10月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心灵曾受到强烈的震撼,因为当年我深为吴士文先生“修辞方式系列化”的设想,特别是其中关于消极修辞的模式,即“辞规”的设想所吸引,对“辞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了吴先生组织领导的辞规研究工作,并对辞规研究作过一些理性思考,对这段经历怀着深深的眷念。10年前吴士文先生仙逝,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缅思与痛惜。今天,在吴士文先生诞辰80周年暨逝世1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寄托我们的怀念之情。1932年,陈望道先生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树起了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发凡》明确指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并把修辞现象大别为两类:消极修辞现象和积极修辞现象,同时又将修辞手法区分作消极修辞手法和积极修辞手法,从而建立了...  相似文献   

17.
修辞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龙岩山歌是龙岩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用龙岩方言传唱的民歌。龙岩山歌中常用回环、比喻、比拟、对偶、同异、设问、顶真、摹状等修辞手法。在龙岩本地的中学课堂里讲讲龙岩山歌,用龙岩山歌帮助学生学修辞,既传承了龙岩山歌文化,又培养了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可以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8.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亦名《夜雨寄内》,是诗人怀念妻子的一首小诗.对此,不少同志认为是李商隐于850——854年之间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做幕僚时的作品.此时其妻王氏已死(王氏死于851年秋季,诗人在大中六年即公元852年所写的《房中曲》:“归来已不见”可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选了龚自珍的《杂诗》。诗的头两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一些老师备课时说它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原来参考书(《小学语文课本·古典诗歌解说》,广东人民出版社,杨光治著)是这样讲的。书中说:诗的第一、二句用比喻(暗喻)手法来写,不大容易理解,我们要好好领会。这两句是比喻。但是不是暗喻? 作者以为“风雷”、“万马齐喑”实际是比作“变革”、“社会局面”,但诗表面没直接明说,所以是暗喻。其实这是从表面感官得出的结果,从修辞理论上看,暗喻却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韩雪艳 《文教资料》2010,(32):28-29
诗与乐同源.诗歌语言极大地增强了汉语的音乐表现力。寒山诗歌语言的音乐美.除了表现在语音方面讲究平仄押韵等外,还表现在修辞方面,即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或语言手段以构成诗歌音乐性的美感。诗歌创造音乐美的修辞手法有很多,就寒山诗歌来说.为了达到音乐美,它用了复叠、顶真、回环等修辞技巧。本文以唐代寒山诗歌的语言修辞节奏为视角,通过分析三种修辞手段对其语言的音乐美作了考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