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的窗口。从翻译的目的、功能、文本类型、文本规约四个层面.分析了李白纪念馆景点介绍原文本,内省翻译策略制订过程,最后指出旅游翻译应该以“游客”为中心,实现翻译文本的交际功能为目的,“变译”为主要策略,达到其目的充分性为旅游翻译的评价标准,而非静态的对等论。  相似文献   

2.
影视字幕翻译是一个新领域。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老友记》字幕的翻译,分析如何在字幕翻译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使译入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同时了解译语国社会文化生活,并且研究能够传递等值效果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以功能对等为译文评判标准。《儒林外史》杨宪益译本The Scholars依据叙事方言的陈述功能、评述功能和描述功能,通过直译、意译、变译的翻译策略,实现叙事方言翻译在赋形、寓意、移情上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4.
功能对等的起源 功能对等论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第一个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他在1790写的一本《优秀的翻译》中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意思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并清楚的领悟和感受非母语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作者创作的感受。”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才正式提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读者对译人语的反应程度大体上与原语读者一样。  相似文献   

5.
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翻译有着自身的特性,翻译中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观众充分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目的语观众为本,与字幕翻译的目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本文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字幕英译文本为依据,分析了字幕翻译中文化负载词英译时采取的翻译策略,揭示了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巨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应力求传达原诗的"三美",而"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为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许先生的"三美"理论实际上契合了奈达提出并阐明的"功能对等"理论,换言之,诗歌翻译要实现"三美",就是要力求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意、音、形三方面的审美效应对等,而实现"意"的审美效应对等乃译诗之关键。由此,本文试将许先生的"重意美"观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衍生出"意美对等"这一译诗视角,并以许先生对经典唐诗《春夜喜雨》的英译作品为例,阐释这一视角在古诗英译实践中所体现的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原诗内容和形式的翻译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记录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百态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意象丰富,寄托了作者表达的各类情感。《诗经》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巨大难题。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施图金俄译版《诗经》为文本,对其树木意象的翻译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为翻译家所广泛接受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其中也包括一些经典古诗的翻译。中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实践家许渊冲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造诣深厚。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杜甫经典诗歌为例,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其英译本目的语在意义、风格、文化上是如何与源语形成对等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中国古诗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译事不易,译诗尤难。诗歌的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在简要评述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的基础上,对一些中国古诗的英译本进行比较研读,提出古诗英译时应遵循对等原则,着重探讨如何在音、形、意等方面达到对等,进一步证明中国古诗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补偿"概念的提出与发展,结合对诗歌翻译中缺失现象的分析,尝试对翻译过程中"补偿"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做出解释,廓清诗歌翻译中缺失与"补偿"的关系。认为诗歌翻译过程中要追求音韵、结构、意向的重构,但是音、形、意的缺失在所难免,为此译者要灵活运用"补偿"策略尽可能达到原诗与译诗在这三方面的对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为主导的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是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用目的论指导旅游资料文本英译可以有效地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难题,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在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浙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料文本进行了分析,提出应根据语言文本的特性及其功能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影视字幕为目的语观众服务,让其获得与原语观众一样的感受。这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入语读者在领会译文时与原语读者在领会原语文本时的反应一致有相似之处。本文从影视字幕翻译的具体实践入手,借用热播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第四季)的字幕英译,论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如何有效运用于字幕翻译,使其在语言、文化和艺术三方面达到对等以及译者为达到功能对等所采取的具体技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为主导的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是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用目的论指导旅游资料文本英译可以有效地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难题,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在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浙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料文本进行了分析,提出应根据语言文本的特性及其功能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语境下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文化交流的繁荣,电影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语言学家认为,字幕翻译并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语言的转换,它本质上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途径。然而,目前许多字幕翻译都差强人意,尤其是文化方面的不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此,以经典电影《卧虎藏龙》为蓝本,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了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功能对等策略,包括文化要素的减译、增译和转换,以此推动跨文化交流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指导"汽轮机发电"领域的翻译教学与实践,以尼日利亚奥姆托修电厂项目的技术文档为对象,采用功能对等理论,研究"汽轮机发电"术语的特点及句子翻译策略,发现"汽轮机发电"术语具有鲜明特点,合成术语是该领域程式语的典型来源,使用增译、合译等策略可以提高"汽轮机发电"相关技术文档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因此,建议在日常教学中多开展程式语或术语的专项教学,加强增译、合译和转化等"功能对等"翻译策略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翻译功能理论的可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功能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翻译功能理论注重的不是译与原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应该在分析原的基础上,以译预期功能为目的,坚持“功能 忠实”的标准。在翻译标题、广告及谚语等时,翻译功能理论对所运用的译改写、融合、删除等方法具有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17.
齐冰 《家教世界》2013,(8):261-262
翻译的目的是在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建立对等的关系,这使得诗歌翻译尤为复杂。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地名的翻译来探讨中文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8.
功能对等的起源功能对等论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第一个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他在1790写的一本《优秀的翻译》中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意思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并清楚的领悟和感受非母语的  相似文献   

19.
减译是翻译策略的一种,也是译者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翻译策略的采取往往与读者的体验是分不开的,在功能对等的视角下,不应单独从文本信息考虑,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以及文化的欣赏都应纳入考虑范围内。该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儒林外史》中删减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中删减会对读者的体验造成什么样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于科技文本中的真实数字,直译是最主要的方法。但科技文本中仍有一些除数值概念外尚兼具修辞、表情等其他功能的数字,直译并不能实现其语义和功能的完全对等或基本对等。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数字采取变译的方法。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出发,通过译例分析探讨科技文本数字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