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诺贝尔科学奖为标志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主要来自于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无缘诺贝尔科学奖原因很多,其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科研、师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切切实实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亲吻”诺贝尔科学奖,否则,就不会筑起通往诺贝尔科学奖的“通天塔”。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数据的统计分析,展现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对科学的贡献:其一,获奖者多为大学教授;其二,获奖者出自全球251所大学;其三,世界一流大学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以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数据的统计分析,展现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对科学的贡献:其一,获奖者多为大学教授;其二,获奖者出自全球251所大学;其三,世界一流大学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以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科学奖的百年历史中,物理学名家荟萃。然而在众多的科学名家中,有一些不仅是物理科学的泰斗,同时也是组织科学研究、培养科学后人的名师。在他们科学工作的一生中都培养出众多的科学后人,有的甚至培养出一批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吕增建 《成才之路》2009,(27):80-81
一百多年来,全世界先后有530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这些科学大师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和与卡文迪什实验室关系密切的就有30位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卡文迪什实验室也被人们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光彩照人。研究卡文迪什实验室如此成功的经验,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民间力量设奖中,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已然成为一个标杆,它的设立开启了科技奖励的国际化大视野。有个形象的比喻:物理、化学和医学等领域最优秀果实都被放入了诺贝尔奖的篮子里。诺贝尔奖精神在中国如何生根?200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以发展求索回应着时代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诺贝尔奖获得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近百年来全世界先后有40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而始建于1871年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更是以其先后有25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形成一个奇特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才链”,创下了一个科研组织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团体世界纪录”和一个科学家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人数最多的“个人世界纪录”,被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孵化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法宝”,对于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有…  相似文献   

10.
在诺贝尔科学奖109年的历史上,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处于无人折桂的尴尬境地.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无人问鼎诺贝尔科学奖?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这是继"李约瑟难题"之后摆在国人面前的又一个世纪难题,人们把它称为"后李约瑟难题",也有人称之为"零诺贝尔奖现象".我国"零诺贝尔奖现象"是诸多原因所致,其中教育是一个主要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要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有两项大奖最能牵动国际社会的中枢神经,一个是体育奥林匹克奖,一个是诺贝尔科学奖.被视作世界科技文明进步"参照系"的诺贝尔奖.在世纪末倍受关注.经过半个月的等待,1999年度诺贝尔奖的六类奖项终于各归其主.  相似文献   

12.
一据有关资料表明,自参加国际各科奥林匹克竞赛以来,我国选手摘金夺银屡见不鲜。这充分展示了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聪明与才智。然而,在振奋与欣喜之余,人们不禁生出许多疑虑和惋惜:迄今为止,在代表着科技发展最高、最新水平的诺贝尔奖的上千名获奖者中,还没有一位中国公民! 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科学奖项能像诺贝尔科学奖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能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中国要向世界一流科学水平迈进,争取赢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不容回避的。要实现智力上的奥林匹克--诺贝尔科学…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美国高中生的诺贝尔奖“英特尔科学奖”(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公布了本年度的获奖名单。10位美国高中生不仅获得最高10万美元的奖金.还应邀走进白宫享受总统接见的殊荣。“英特尔科学奖”是美国历史最悠久,也最具权威的高中生科学竞赛奖项,前身是始于1942年的“西屋科学奖”。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14.
正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面向全国地质工作者高层次的地质科学奖。主要奖励长期从事地质工作、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为发展地质科学和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地质科技工作者。其下设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除荣誉奖外,共选出获奖者不得多于15人,获奖者一生  相似文献   

15.
科学在我身边——这是当代少年最可贵的感受有了这种感受一切愚昧、迷信的垃圾就会从心灵中扫除今天,我兴致勃勃地来到大连科技馆参观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展。一进门,迎接我的是一位"怒发冲冠"的大姐姐。原来这是静电在作怪,电流通过手一直传到发尖将头发向上提,所以才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我带着浓厚的兴趣参观了磁悬浮、人体导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社会变化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况且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我们大一小一、大A小a、一条条一套套"教"出来才高八斗的一届又一届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金牌银牌,但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而美国那种"小儿科"的放羊式教育,虽然没有得过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却赢得最多的诺贝尔科学奖.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2010,(13):36-37
诺贝尔奖是许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奖项。 它是在1901年由科学家诺贝尔创立的科学奖励,每年颁发给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经济、和平等领域当中作出突出贡献和卓越业绩的学者,但是诺贝尔在设置奖项的时候却漏掉了数学这个领域。诺贝尔为什么没有为作为所有科学基础的数学设奖呢?人们传说诺贝尔因为十分讨厌一个名叫“米泰莱弗勒”的数学家才那么做的。  相似文献   

18.
林丽萍 《辅导员》2011,(9):55-56
21世纪社会变化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况且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我们大一小一、大A小a、一条条一套套"教"出来才高八斗的一届又一届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金牌银牌,但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而美国那种"小儿科"的放羊式教育,虽然没有得过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却赢得最多的诺贝尔科学奖。我们虽然无法用诺贝尔奖来判断一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科学上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了1901年至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性成果与其作出获奖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最佳峰值年龄",阐发了中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的思想及其对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学时代》2020,(1):12-13
<正>有一位科学家,2015年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可是当这位名叫"屠呦呦"的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消息公布的时候,很多人对"屠呦呦"这个名字感到非常陌生,很多人从未听说过她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