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娜 《华夏文化》2009,(2):56-57
“知止”是中国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礼记·大学》一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可以说是儒家对“知止”观念的经典解释。  相似文献   

2.
儒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方立天儒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对佛教的政治观念、伦理、道德和心性等领域的影响是强烈而巨大的。这里我们要着重论述的是,儒家心性学说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影响,为此,有必要首先简要地回顾一下儒家心性论的历史演变。儒家...  相似文献   

3.
《孝经》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今天再度审视《孝经》,从道德价值、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孝的观念与对孝的提倡依然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分析《孝经》之孝道观在政治上的影响和在伦理社会的正面指向,探讨发扬经典蕴涵的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1907年斗月24日(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二日),江苏怵阳县上马台村徐嘉的儿媳胡仿兰被公婆逼迫。服毒身亡。这一旧时家庭中并不罕见的悲剧,在当年经由报刊披露,却成为公众关注的大事件。多种力量作用其间,使此案远远超越了虐杀儿媳的简单释义,而可以作为解析晚清社会──文化的一个经典案例,详加研读。 由新闻到案件 古代儒家标举的“忠孝”观念,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宣说,早已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深入民间。极而言之,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一流传久远的训条,表明君、父握有决定臣、子生死的…  相似文献   

5.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基石在师德。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天,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高校教师如何实现“明德”、“亲民”从而“止于至善”呢?这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师德理念。  相似文献   

6.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至春秋战国渐成一股思潮,历经整个封建社会而不衰。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转折时期,它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近代民主思想的内部基因。民本思想于是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强者,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论及民本思想,学术界每引述《尚书》、《左传》、《国语》和儒家经典来说明,又因孟荀等儒家大师倡民本尤力,所以,常把民本思想的走冠奉送给儒家。如近出《中国儒学辞典》“民为邦本”条说:它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论点之一”。《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人本、民本、民主”条也主要介绍儒家的民本思想。笔者所见其他中国…  相似文献   

7.
慕史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核心,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价值追求,均以史传为追慕对象,因此,"史传范型"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核心型式。主题强势化、时间编年化以及全知视角是这种"史传范型"主要的文本表现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小说一直有"虚构历史"的传统,这为小说进入儒家的价值规范序列提供了一种方式。但明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种慕史观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小说的发展。冯梦龙"事赝理真"、凌濛初"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袁于令"传奇贵幻"等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史真"为底色的古代小说观念。幻化叙事在中国古代虽源远流长但并不作为小说观念存在,具有幻化叙事的文学作品往往承担"史真"观念。到唐传奇,幻化叙事始与虚构相连,但同时也与虚构相混,直到17世纪才对幻化与虚构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清晰认识,并逐渐形成"事幻理真"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8.
刘咸炘继承考信求实的传统,又受民俗学影响,关注史事传说的传播衍化,与近代疑古思潮产生了交集。但他的精气鬼神信仰与富于进化色彩的近代神话观念相冲突;他区分史流、小说,强调古史简册与儒家经典一脉相承、理性征实的特质,淡化了儒家重塑古史的问题;他采用传统的理性化思路解释远古传说,带有较强的保守倾向。他在古史研究领域有选择地吸收考古学、民族学成果,借以维护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未能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互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代科技知识,甚至还有专门的古代科技著作,而且,在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是古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儒家价值观具有普适性。儒家价值观的普适性是指儒家价值观所具有的普遍适用的性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如"仁者爱人"、"义而后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民爱物"等,无论对于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其普遍的适用性。儒家价值观有无普适性乃是儒家观念能否继承、能否推广的根据。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  相似文献   

11.
聂希 《华夏文化》2008,(3):23-25
“友”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先秦儒家的改造与发扬,它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枝繁叶茂。在如何选择朋友、与朋友相处等问题上,先秦儒家提出的仁义、忠恕、诚信等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学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2.
舒大剛 《中国文化》2012,(2):96-108
作为中华元典的儒家经书,在历史上有一个逐渐结集的过程,从早期旧史阶段的“诗书礼乐”,到孔子整理後的“六经”,再到後期儒家研习的“十三经”,呈现出不断扩充和最後定型的状态。儒家经典的每次扩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每次经典体系的扩大,也预示着儒学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正>"经典"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其内涵与外延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不少以"经典"命名的事物却常常使人产生疑窦:什么书才是"经典"呢?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经典"本有明晰的所指,大多指典范的儒家典籍,如:"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汉书·孙宝传》)"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  相似文献   

14.
反理学思想家李贽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敢于挑战明代程朱官方经学的统治地位,要求人们摆脱理学框架的束缚,以童心破除儒家经典的权威;提出"六经皆史"的思想,反对神化经典,还原儒家经典为平常之书;并站在童心说的立场,不受经典束缚,批判以程朱经说为代表的传统经学,反对以孔孟既定的"刊定死本"的说教,成为批判传统经说的思想启蒙者.  相似文献   

15.
汉族“神”的观念潘学方一、汉族的“神”是民间杂神中国文化世俗性或非宗教性的特征一般是指:其一,在汉族历史上,没有盛行过自上而下的、为整个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其二,周代以后,儒家主张以德政治天下、敬天而不尽信天。“敬神鬼而远之”的“神道设教”思想在中国一...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论孝     
周蜜 《华夏文化》2009,(4):18-20
董仲舒以春秋文本为基础,以公羊学为背景,发挥孝的思想,继承以往先秦诸子思想,对汉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孝观念不仅体现了儒家对父子伦理的关注,也可以看出董仲舒的世界观和人性论观点。  相似文献   

17.
很显然,本的主题实际暗含着一个基本的化判断,即:在中国化与域外化(包括宗教)的开放性沟通中,西方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化,要比其他类型的宗教化更容易进入中国化传统,构成儒家主导之中国多样性化生态中的有  相似文献   

18.
冯少波 《寻根》2014,(4):8-14
<正>君子小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余英时先生在《儒家的君子理想》中称:君子小人"为其枢纽的观念","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在儒家观念里,有德之人被称为君子,无德之人则为小人,修德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君子。君子小人作为一对道德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独树一帜、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9.
元宵是中国人的狂欢节,与灯有关的民俗事项反映传统中国"狂欢"文化发展历程,巴赫金狂欢理论可以解释元宵灯文化现象。狂欢隐喻生死,"怪诞"是对抗死亡的依凭,狂欢节是最具包容性的节日,普通中国人看待生死的态度在元宵狂欢中进行着艺术化演绎。道教的"养生"理念和中国文艺美学范畴"形神论"早期形态主导灯民俗狂欢文化生死主题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正>儒家,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派别,自孔子开山后就在传统社会绵延不绝,其发展形态既是动态的也是历史的,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交往方式、日常生活、思维意识等方面均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因而,要谈儒家学派,首先离不开对儒家人物的品评,对于身处政治局势大变动的儒者而言,除了要关注其游学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