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休息、育儿两不误,在都市的一些年轻父母问开始流行“拼养”育子。在武汉某小区,几个“孩奴”父母也采用了这一时髦的育儿方式,组建一个“拼养之家”,由各家轮流养育孩子。就在大家沉浸于“拼养”所带来的好处中时,意外却发生了……  相似文献   

2.
艾威 《家长》2013,(1):10-12
忙碌的工作和频繁的应酬占据了我和妻子的时间,无暇照顾刚上小学的儿子。因为岳父母久居乡下,我的父母身体又不是很好,所以孩子的照看成了一个大问题。那天,我无意中在一个网上论坛发了几句关于养育孩子的牢骚,一个网友回帖说:“现在很流行孩子‘拼’着养,楼主不妨试试。” 我根据网友的建议,怀着好奇心上网搜索,关于“拼养”孩子的“征集帖”果然不少,可惜那些家庭都离我家较远,而且陌生人之间“拼养”也让我很不放心。  相似文献   

3.
文旭 《家长》2013,(1):12-13
面对“拼养”这一全新的育子理念,有人觉得它是物价飞涨下前卫父母的生活智慧;有人觉得它是家长生而不养、自私自利的行为。我们不妨秉承“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理念,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新生的家庭教养方式。 “拼养”之A面: 1.有利于“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4.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曾对父母育儿心理进行过经典的评论:"有两种父母,一种把孩子当宠物养,让他们幸福快乐;另一种把孩子当猪养,为了自己将来有肉吃.殊不知,宠物长好了其实比猪还贵."这是一位经济学家从投资和回报的角度分析父母的育儿心理,也风趣幽默地概括了两种家庭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5.
巴述丽 《家长》2013,(8):14-16
“慢养”可以让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这样的结果,哪个父母不想看到呢?想起《圣经》里的一句话:“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是的,养孩子也是如此,成长是缓慢的,是顺应自然的事情。所以,父母要不时提醒自己:“对待孩子,慢一点儿,慢慢来。”  相似文献   

6.
当您离开孩子的时候,孩子大哭起来,这是很正常的。事实上,离开父母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在出生后的最初六个月里,他不知道自己和父母是什么关系,也不知道自己和保姆是什么关系,所以谁想抱他都可以,谁给他提供食物都无所谓。然而,六个月大之后,孩子就开始一个一个辨认身边的人,对父母和保姆产生强烈的感情。他还开始有了“目标定位”的概念,当父母离开房间时,他会记着这件事,并且思考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实际上,孩子在和父母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是一种积极的迹象,这意味着他依恋父母。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比…  相似文献   

7.
在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家长咨询关于孩子赖床的问题。孩子赖床似乎不是多大的问题,但这其实反映了他们对现实人生的生存体验和应对的一种方式。因此,对孩子的赖床行为也需要给予真切的认识。有人问,当父母纠正孩子赖床行为的时候,自己也会偶尔赖上一次两次的,那为什么父母的眼睛总是盯着孩子呢?举个例子就可以明白:孩子出生的头几个月,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有二十个小时左右处于睡眠状态,看着躺在床上的小宝宝,年轻的父母不仅不会“教育”孩子不要贪恋床、早睡早起,反而由衷地喜欢看孩子睡熟的小脸蛋,如若有人吵醒了孩子,父母们大多…  相似文献   

8.
守望的天使     
“子欲养而亲不在”,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守望的天使,只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要等到自己成了别人的天使之后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父母一直在守护着我们,可是这时候我们的守护天使已经老了或死了。三毛这篇文章可看作是散文也可以看作是小说,虽说讲述的是父母的故事,但通篇没有一处高歌厚扬的字眼,其感动人之处在于这些文字背后隐藏的亲情,正是因为我们的忽略和不经意,以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所以有一天当我们失去了这种爱的时候才会追悔莫及、痛不欲生。小汤米太小,认为父母的爱是嗦,但当有一天他失去了这些嗦之后或等到他的孩子出生后,他就会明白父母正是自己的天使,而这时候的汤米也变成了自己孩子的天使。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轮回,所以才会永生!  相似文献   

9.
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相信“手”之家教理念会带给每一位家长以深刻的启迪。大拇指:表示赏识,意味着教育孩子要有恰到好处的赞扬。很多孩子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信心。要培养孩子的信心,就要学会赏识和表扬。赞扬能开启孩子迈向成功的大门。食指:表示指引,意味着父母要做孩子成长的指引者。我们喜欢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笔者认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父母是孩子的未来。”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高度”影响着孩子的“高度”。“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正确的指引决定着孩子成长的方向。父母自己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的不断攀升,父母的角色发生了某些变化,父母本应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现在却更像一个关注孩子学习的教师。大多数父母的职业与教孩子学习学校的课本知识无关,所以他们大都是勉为其难地做着这项工作,而把自己应当做也擅长做的工作丢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应做的是与“人”有关的工作。本期杂志在这方面聚焦了几个视点。视点一: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让孩子做个好人。做个“好人”听起来有些空泛,但是《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郑板桥家训中的“仁爱”教化》一文介绍的郑板桥的做法却不是那么玄。他指出,对孩子教育的核心是养…  相似文献   

11.
幼儿拼养是指由三岁以上孩子的家庭可以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家庭的父母在有足够责任感的前提下,轮流在周末照看本小组中的所有孩子。这样,其他家庭的父母就能够享受一段宁静的时光,可以做一些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现象在80后夫妻中盛行。就目前看来,拼养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但也出现了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2012,(2):48-49
于克清:“不差钱”的父母养了“不差钱”的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一些父母在各方面出手阔绰,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总是表现出一副“不差钱”的样子。但他们没想到,这种“不差钱”的方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使孩子也产生了“不差钱”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醒来后孩子就很沮丧,为什么自己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一家医院的医生或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也好啊,在这个社会,即使那么小的孩子,也懂得“势利”二字。于是孩子很努力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果然,孩子很有出息,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孩子的父母很高兴。他们家住的条件并不好,厨房是公用的。孩子早晨醒来,听见母亲和邻居拉家常,嗓门很高很大,充满着喜悦和激…  相似文献   

14.
最佳方案     
“说谎”是孩子惯常采用的方式,以遮掩自己的过失和不当行为。孩子说谎原因多半是两个:1.怕做错事,失去父母的爱;2.不愿面对挫败的结果。改变孩子的说谎行为,关键在于引导孩子把内心的矛盾和惶恐说出来,消除他的误解。同时父母也需要反省自己,是否把成败得失看得太重,使孩子产生输不起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近来,一些看完2002年第4、5两期《中华家教》的滇中电业局职工,深有感触地说:“我一直以为父母教子有方,把他们那一套拿来对付自己的孩子,没想到太过时了,差点误了孩子。”“《中华家教》真的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为人父母的共同心愿。关爱自己的孩子本无可厚非,但中国父母却普遍陷入爱的误区:重养不重教;重智不重德;重言不重行;“己所不欲,施予儿女”;要求孩子言听  相似文献   

16.
●爱而坚定的正面交锋,是比暗中监视更好的一种方式。●监视是一种权力,权力意味着不平等。靠这种无所不在的监视来进行控制,我们究竟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下一代呢? ●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对家长来说“会爱孩子”,对孩子来说“信任父母”比什么都重要。●当代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秘密,让他们有一片自己的“野地”,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个小孩子了。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负责的,不要再把我们当小孩子看了,我们已经长大!●当你意识到不安全的时候,当你意识到自己难以面对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17.
家教莫过度     
这里所说的“教”是指广义的,指教与养,或教育和保育。凡事都有个限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不能进行过度教育。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子女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仍然平平。是孩子笨吗?不是。家长可以回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过程,是否有下面的教育过度言行。一、过分亲昵。亲昵是亲子之间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很自然的。但过分亲昵,会使孩子在情绪上不适当地依恋父母,以致影响个性的发展。这对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将产生不良影响。二、过分照顾。孩子的生活需要成人的照顾,这种照顾应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有…  相似文献   

18.
倾听孩子的谈话是一门艺术。首先,应当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父母应当蹲下来或坐下来,面对着自己的孩子,身体微向前倾,表情应当平静、柔和,眼睛平视着他。其次,在孩子说话的过程中,不要插话。父母应通过点头、微笑或者用“噢……”“哦……”表明自己对孩子说的话很感兴趣。如果孩子停下来,父母可以用一些引导性的句子引导孩子说下去,也可以像一面镜子似的重复孩子的一句话或几个字。  相似文献   

19.
当谈到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时候,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也正是每个人都有接受家庭教育的生活经历,当自己做父母的时候,几乎不用培训,都会对怎样做父母的知识和技能略知一二。这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是个顽皮孩子的时候,就观察和习得了做父母的奥秘,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用于20多年以后自己做父母的教育实践中,可见,做父母的观念和方法是可以“遗传”的。家庭教育经历成为孩子的一个“基因”未成年子女在组成自己的小家庭之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前家庭期。从孩子出生到法定结婚年龄长…  相似文献   

20.
姚兰 《老年教育》2014,(2):39-39
1.“你来决定……”如果想要孩子做什么事情,或想阻止他做什么的时候,可以这样说——“你来决定吧”。这样能给他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自己决定了自己的行为,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做,既可以教会孩子选择就意味着承担后果,而且也可以使父母避免充当约束他们的“坏警察”角色。选择了,并且对它负责,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