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场作文中,选材出新是吸引阅卷老师注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来说,选材可分三步进行。一、选材前多角度思考面对一个考题,只有多角度地思考、多方面地挖掘、多材料地准备,才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避免所选题材大众化,从而让文章在选材上出新  相似文献   

2.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作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形式主要有 :(1)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 ,确立不同的中心 ,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鼓励学生在立意时讲究新颖 ,注意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从里面提炼出最具有新意的中心。(2)同一题目多种选材。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题目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题材 ,力求选材独特 ,与众不同。(3)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 ,选择适合自己写的文体去作文。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 ,有的善于逻辑思维 ,有的擅长形象思维 ,还有的以直觉思…  相似文献   

3.
【能力定位】多向构思是对客观事物或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分析的思维活动。作文过程中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谋篇布局、表达修改等环节都与多向构思有关。进行多向构思能力的训练 ,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选材构思中的多向思考 ,是在审题立意基础上 ,紧紧围绕文章的“意”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 ,以选择最佳材料、确定最佳构思来表现中心的能力。初中作文训练 ,应高度重视学生选材构思中的多向思考能力训练。【要点阐释】“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和问题往往是复杂的 ,多侧面…  相似文献   

4.
叶成福 《现代语文》2008,(3):102-10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文选材、组材相关知识。 2.通过互动讨论,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考场作文中,选材出新是吸引阅卷老师注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来说,选材可分三步进行。一、选材前多角度地思考面对一个考题,只有多角度地思考、多方面地挖掘、多材料地准备,才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避免所选题材大众化,从而让文章在选材上出新。如,2010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作文题"打开一扇窗"。面对这一文题,不妨做这样的思考:"打开窗"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打开窗"可以让自己所处的环境更明亮,"打开窗"可以让阳光照射进来……这些都能给人美好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有这样一点:"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新鲜。"这就要求考生在准确立意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材料。一、选材的要求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影响作文成败。鲁迅先生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选材恰当是行文的前提,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中心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甄选、加工,也就是所谓的"选材""组材"。同时要确保材料的典  相似文献   

7.
魏巍《准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优秀通讯,真实而完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一、选材匠心独具作者在朝鲜战场采访中收集了一百多个生动事例,写作本文时,作者只选了其中的三个事例。作者这样的选择是有所考虑的,这三个例子分开来看,各表现了人民志愿军伟大精神的一个侧面:第一个例子写的是松骨峰  相似文献   

8.
选材是写作前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取舍。材料选择、使用得当,能有效地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文章就会平平淡淡,毫无特色,有的甚至拖沓松散,漫无中心。可见,选材是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选材呢? 一、材料要扣题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通常所说的主题。选材的第个标准就是看它与主题有无关系,能否烘托、说明、表现主题。与主题关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由材料组成的,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因此有人说,文章要好,重在材料。合理选材能增强文章的灵感,真正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做到合理选材,就要明确选材的原则,掌握选材的步骤。选材的原则有五点,即: 1.紧扣题眼,显现主题。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个中心与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寓意是紧紧相关的。如《记一位刻苦学习的同学》中的“刻苦”、《我最敬爱的一位老师》中的“敬爱”,《一件珍贵  相似文献   

10.
一、本题的特色第41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审读全题,可以看出,本题具有五大特色.(一)选材、组材富有新意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讲,本题具有四点新意:  相似文献   

11.
张燕红 《文教资料》2005,(30):91-92
供材作文的特点是供给材料,通过已供材料发掘有价值的论点,结合论据,完成作文。写这类作文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仔细阅读材料,分析思考,把握材料的中心,然后确立相关的论点。论点要有鲜明的个性,要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掘、发散,收束整理和发挥,“横看成林侧成峰”,这是苏轼从  相似文献   

12.
主体视角创新,就是指以不同主体的角度切入话题,写作话题作文。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尘埃落定》的成功,源于作者阿来丰厚的生活积淀、文化积淀以及深刻独到的生活感受,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也有专家指出:作者选用麦其土司儿子的“傻眼”观世界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也是小说“色彩斑斓”的大亮点,令人耳目一新。其实,在话题作文中,灵活地运用主体视角创新,往往更容易在一些“面目类似”的作文中熠熠放光,出奇制胜。一、多主体视角多主体视角,是指以几个不同主体的视角切入话题,多角度地表现话题的不同侧面。如:有位学生写以“人生”为话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作文的阅读材料,其中心往往是多角度的。这就给学生作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可以先从多角度提炼出材料的中心,然后选择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角度去组织材料,完成作文。所以,多角度地提炼中心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怎样多角度地提炼出作文的中心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相似文献   

14.
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命题作文,不知道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突出中心思想,也不知如何使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虽然每次评讲作文时,老师反覆强调:凡是最能反映中心思想的材料应当详写,对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要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则应不写.过后不少学生还是不会选材、组材.怎样才能使他们写作文时做到选材正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呢?有一次做饭烧菜时,我忽然闪出一个念头:用烧羊肉作例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作文的阅读材料,其中心往往是多角度的。这就给学生作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可以先从多角度提炼出材料的中心,然后选择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角度去组织材料,完成作文。所以,多角度地提炼中心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怎样多角度地提炼出作文的中心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相似文献   

16.
作文范围写一篇以人物为主的记叙文作文要求围绕中心选择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物参考题目 1、我逐渐了解了他 2、好班长 3、“傻子”不傻二三事 4、奶奶的手训练提要这个单元的写作训练,其要求有两个含义: 其一,写人为主,是写一人,不是写多人。其二,写几件事来表现一个人,不是写一件或两件。不理解这两个旨意,就不能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而要达到上述要求,关键是要解决“如何选择、安排和记述多件事例来表现一个人物”这一难题。要解决这个难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选材与剪材之“尺”。何谓选材与剪材之“尺”呢?你所要刻画的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品格以及通过这个人物而表现的主题便是。当你阅读了写作要求,确定了写作对象之后,随之要考虑的是:你要描述一个具有怎样品格的人?从而确定你心目中的这把选材之尺。如,要写“好班长”这道题,确定写班长的“勤奋苦学、严  相似文献   

17.
所谓系列作文,就是用一个作文题目写一组文章.这组文章在内容上既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这种联系表现为多侧面、多角度、多体裁地写同一个题目.比如:“写在黄昏后“这一文题,可以写成夕阳西下后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也可以写成某件事发生在黄昏后的记叙文,或由黄昏景色产生联想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抒情诗.……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作者的结构思路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2.学习文中夹叙夹议的方法及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3.学习和把握文中选材和组材的特色与方法;4.学习和掌握运用典故和史料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和可考点: 1.重点:①把握作者的思路如何来表现文章的主旨;②夹叙夹议在文章中怎样出色地运用。2.难点:怎样理解和把握文中选材和组材的特色与方法。3.可考点:①比喻 拟人等修辞格综合运用及多重复句的  相似文献   

19.
因为作为写作对象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是立体的,是多侧面、多义性的,所以有些习作者在审题、立意后,进入最初的构思阶段时,往往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脑子里的写作材料如一团乱麻,不知站在哪个位置,选择何种材料,从何处"切入"去表现主题。这实际上就是构思的角度问题。所谓"构思的角度",就是写文章时构思的出发点。根据主题需要,选择一个自己最有话可说,最能揭示中心、  相似文献   

20.
以“老师”这样的题材作文,本来是小学生非常熟悉、有材可选、有话可说的,可多数学生往往只局限在老师如何带病上课或怎样辅导学生这样的框子里取材。从三年级写到五年级,他们自己也觉得写腻了。这主要是学生不会立意、不善选材、思维不宽的缘故。我试引导学生多侧面地思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怎样使学生多侧面地思考呢?首先,我组织学生回顾师生生活,谈自己熟悉的老师的印象。然后我根据学生所谈内容,设计了以下题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