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忆自己几十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和图书、和书店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很小的时候,母亲是新华书店南京支店的员工,从那时起,我就对书店产生了感情.在当时,读书是一种奢侈,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条件,由于母亲在新华书店,给了我许多方便.我常放学后流连于书店,捧读喜爱的图书.我也常陪母亲值夜班,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成千上万册图书任我阅读.我常常一读就是大半夜,母亲多次催促才肯入睡.就这样,我在少年时代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很多中外名著都读遍了.  相似文献   

2.
《出版经济》2006,(3):27-28
本书讲述的是母亲的奉献、女儿起初的不理解到最后的追悔莫及.书中女儿对母亲的爱自始至终,甚至爱到了极致,女儿面对年老的母亲却像是父母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一样.作家对自己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终离世界前后的心路经历,阐述了另一个我们很少考虑的问题:关于孝顺的体现方式.本书揭示了现代生活中的一个新现象:我们都是孝顺的,但是,忙忙碌碌中我们为母亲到底做过什么,我们所做的是母亲心里所想的吗?甚至,我们表达的所谓孝顺的方式,她能接受吗?  相似文献   

3.
红色书籍《我的母亲——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讲述了母亲和她的红军战友们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事迹,读后催人泪下,该书是21世纪又一部红色经典,非常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4.
柳家英 《津图学刊》1999,(3):102-104
我们生活在散文的世界,而随笔是散文中最为自由的一种文体。我们读《容斋随笔》,读《蒙田随笔》,读郁达夫、林语堂随笔,也读张中行、来新夏随笔。随笔的妙处全在一个“随”字:其文思,即兴而生,不求自得;其行文,一泻千里,意随笔到;其文字,或叙或议,不拘一格。生活中有了随笔,那种“风吹林响,泉激石鸣”的境界,便不再仅为写随笔的作家和学者所独享了。  相似文献   

5.
"我请读者想象我们正在德黑兰读《洛丽塔》,"阿扎尔·纳菲西女士写道,"这部小说叙述一个男人为了占有、俘虏一名十二岁少女,间接导致她母亲夏洛蒂死亡,并将她当成禁脔长达两年。读者可能不解,为何是《洛丽塔》?为何要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相似文献   

6.
冯乔  俞暄 《档案与史学》2014,(10):13-15
正沈漱舟的故事,在二十年前的上海,一度家喻户晓。她是两个盲人的女儿,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又常年卧病在床,这给她本已灰色的童年更添阴影。沈漱舟读高中时,家中住房碰上拆迁,经济拮据的母女俩无处落脚。母亲被好心人送去松江养老院,留下她一人,独自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和考验。在少女沈漱舟似乎走到人生最艰难的十字路口时,她用自己的勤奋、淡然和坚持,  相似文献   

7.
我在八九岁时,第一次写了一首诗。 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的大亨,派拉蒙制片公司的经理。母亲在各种学术活动里是个领袖人物,帮忙把“文化”介绍给二十年代充满活力的好莱坞。 母亲读了我的那首小诗,哭起来了。“柏弟,这  相似文献   

8.
“文革”开始后的几年,我们全家还生活在东北。那时我只有四五岁。由于父亲的缘故,我家被抄了,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个被责令迁回山东农村老家。我不记得母亲当时挎的包袱里带了什么东西,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那就是父亲为我  相似文献   

9.
《档案与史学》2003,(5):17-19
一、 幼年及小学时期1916年我出生在日本东京。[1]甫三月,母亲把我带回国交给外祖母抚养。外祖母住在近吴淞的宝山县杨行镇,这是四周田野的小镇。外祖母是位勤劳俭朴的妇女,不请佣人,凡事自操作。我对她的印象很深。我在幼年时对父母很生疏,母亲也难得来,父亲简直不认识。直到十岁时,父亲来杨行乡(离镇二里路外)置起了家,[2]我也随同外祖母来与兄弟姐妹跟着父母生活了。我进了镇上积谷仓小学三年级读书,直到小学毕业。 二、中学时期13岁时,家里搬到上海来住。进了私立持志大学附中初中一,读了一年,母亲觉得我是乡下长大的,性格粗野,持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母亲》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第一次印数为0万册,供不应求后又加印了60多万册,总印数达到120多万册。一时间,读《中国母亲》、谈《中国母亲》、评《中国母亲》成为江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母亲》的出版,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构建了一座爱国主义教育的宏伟殿堂。  相似文献   

11.
潘桂平 《大观周刊》2011,(19):259-260
“母亲是我们的家,我们来自那里;母亲是大自然,是土壤,是海洋。”对母亲命运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鲁迅先生关注封建文化制度下母亲们的命运,塑造了善良伟大、受苦受难、蒙昧无知、蛮横粗鲁等一批母亲形象.母亲生命的无价值无意史,不只是母亲自身的悲剧。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在与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母亲形象的比较中,更能挖掘出母亲形象的深层含义。鲁迅先生以敏感的心灵、独特的感受书写着母亲的痛苦与忧伤、蒙昧与残忍,表达了对理想母亲的呼唤与追寻,对时代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享受和平安宁生活 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建国50 年来为保卫人民幸福生活而献 出生命的公安英烈们,我们也 不会忘记养育了这些英雄的伟 大母亲——  相似文献   

13.
莫言 《档案天地》2007,(3):60-61
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那是我在村中小学读三年级的时候。因为自理生活的能力很差,又加上学时年龄较小。母亲给我缝的还是开裆裤。为此,常遭到同学的嘲笑。有一个名叫郭兰花的女生.特别愿意看男生往我裤裆里塞东西。她自己不好意思动手,就鼓励那些男生折腾我。  相似文献   

14.
阅读的进程     
前言我们天天在接触阅读,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阅读又了解多少呢?知之甚少。我本人是一个阅读爱好者,读书之余,也常常想,怎样才能够算作一本书读完了、读好了?过去,只要对一本书通读了,就认为是读完了。近些年,书读得多了,对读书的感觉和想法也就随着多了。读完了一本书,常常似有未尽之意,不了之情,又再读之。这一读不要紧,发现第一次读时,有许多重要之处没有在意,还有一些地方毫无印象,更有一  相似文献   

15.
于丹 《新疆新闻出版》2012,(1):79-80,86
阅读是读一种心灵的感悟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其实阅读是读一种心灵的感悟。中国人本来是非常讲究心灵生活的,中国字的心字旁、竖心旁和心字底,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经常说的思想,现代人认为是头脑的事,但是"有所思在心田",所谓的想就是心相而生,你想什么,你心里就有什么,所以心相为想。我们说感恩,什么叫恩情,  相似文献   

16.
回首我的军旅生涯和成长过程,感触很多。我能够从一个农村的孩子,成长为部队干部,有时还舞文弄墨,打心眼里感激党的培养和领导、同志们的帮助。而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母亲的纺车声。我的家在中原农村,生活一直不宽裕。我兄弟妹妹6个,父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我们成人已属不易,再供养我们上学,就愈显得艰难。为了家庭生计与我兄妹们的读书,我母亲的大半生就与一架木纺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嗡嗡、嗡嗡、……母亲的纺车声是童年的摇篮曲。在母亲的纺车声中我咿呀学语。在母亲的纺车声中我蹒跚学步。在纺车声里,母亲给我讲孟母三迁,讲凿壁渝…  相似文献   

17.
书籍实在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中最重要、最令人惊叹的东西之一。有好友来如对月,得奇书读胜观花。“今天又有好书读”,这是一种福气,它应该成为我们每一天生活中的兴奋点。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新书目》2012,(6):14-15
这几年从网上购书无数,儿童文学类的图书是我和孩予共同拥有的,阅读这类作品我往往以三种身份:作为一个母亲去读、作为一个儿童文学爱好者去读、作为大学里一个研究与讲授儿童文学的教师去读,读法不太一样但是并不冲突也很有趣。给孩子选书或推荐书,我的首要标准很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08,(9):24
2007年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悄悄地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此书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李零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经典”之《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据悉,李零为了写这本书,重走了孔子路,跑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孔子生活过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正母亲钟石川(1922—2013),是上海知识分子中,亲身参加"一二·九"运动的抗日老战士。母亲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从小生活十分优越。但是,她年仅13岁,剪着齐额的童花头,还在上海著名私立女中——中国女子中学(今林荫中学)读初二时,便在同校好友施瑛、胡家志(王竟成)影响下,追随该校女教师、归国华侨、中共秘密党员罗叔章,冲破旧时代各种阻力,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距今整整80年前,1935年12月9日,南于华北抗日形势告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