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传媒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凭借自己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采访中,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在当下甚为流行的一些民生新闻中,我们时常见到诸如“记者暗访揭开……黑幕”、“……揭秘”之类的报道,其中有很多就是通过隐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珂 《新闻爱好者》2005,(11):40-40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记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采访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形式,是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  相似文献   

3.
徐斌 《新闻知识》2003,(8):33-35
比起公开采访,隐性采访(亦称暗访或秘密采访)是令被采访者及相关群体反感的事.因为隐性采访一般多用来采写批评报道,正是因其手法的"暗"、"隐"和"秘密",往往令被访者毫无戒备,在猝不及防之际,被采访者本不愿、不敢或不能公开的尴尬事便示于公众.于是,麻烦、纠纷甚至诉讼来了,这些都是隐性采访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顾理平 《视听界》2004,(5):20-23
在隐性采访中,记者经常采用欺骗手法。尽管动机是良好的,却并不能避免陷入道德窘境。当不合乎道德评价的“欺骗手法”和符合道德评价的“采获新闻”共生时,其道德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美国等一些国家为此专门提出了相关准则,其合理成分,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舆论监督的逐渐深入,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记者采访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除了显性采访(即亮证,公开记者身份)外,隐性采访越来越为记者所倚重,并成为调查性、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等舆论监督行为的主要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的长处这里不表述,其隐含的风险,不得不向同行们提醒。因为隐性采访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慎重其事。 一、以什么身份采访 任何记者首先是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公民而存在,具有在法律上的任何民事行为能力。凡一个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他都可以行使。警察为了侦查、…  相似文献   

6.
在近年来的新闻采访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机密的接触性,如何应用是一个相当难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隐性采访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以期完善新闻法制和保障依法开展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7.
雷蕾 《今传媒》2022,(10):39-42
本文在阐释隐性采访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隐性采访中道德失范的表现,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在使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规避道德失范问题的措施,期望能够从法律、政府、媒体、新闻采访者等方面规制隐性采访的使用,促进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社会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发行量等,逐步开始使用隐形采访作为其制胜武器之一。本文主要从隐形采访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隐性采访中产生道德缺失及真实性问题,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从制度的制定和道德伦理两个方面提出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超  李园园  刘欢 《青年记者》2009,(16):28-29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隐藏采访目的、隐蔽采访工具而进行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滥用隐性采访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隐性采访自产生之初就颇受争议。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蔽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进行舆论监督、写批评性报道的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它可以真实地、准确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材料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么搞隐性采访要做好哪些心理素质准备呢?  相似文献   

11.
民间曾经流传着一句半是感慨半是调侃的话:“防火防盗防记者”。而如今隐性采访的频繁使用,是否真的置记者于尴尬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隐性采 访借舆论监督之风大 行其道。隐性采访是 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 实身份、或公开记者 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 访意图,以更好地接 近被采访者,获取第 一手资料的一种特殊 的新闻采访形式。这 种以某种特殊身份从 事收集新闻,取得被 采访者的信任与之合 作,让对方毫无顾忌 地提供新闻事实的非 常做法,是因为舆论 监督要“揭短”、“亮 丑”,自然是被监察对 象不愿意、不高兴的 事。他们会千方百计 对付你,阻挠你,甚至 出现限制记者行动自 由,抢砸摄像机,殴打 记者等恶劣行径,这 就给舆论监督的第一 步──前期采访,获 取…  相似文献   

13.
隐 性采访使记者能够获得丰富详实的新闻素材 ,但是隐性采访只是新闻采访方法的一种 ,是显性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在目前的国家立法中 ,对于隐性采访也是没有成文规定的。隐性采访是不得已情况下对显性采访的补充 ,而不能事情不分大小、不分析具体情况与后果 ,滥用隐性采访。对此 ,国外有学者指出 :偷拍(录)采访是一种很吸引人的方法 ,但太过频繁地使用就会使这种技艺变成一种轻浮的小把戏 ;而在被错误地使用时 ,它就会使这一手法的价值降低 ,滥用它也会引来对此加以限制的呼声。由此可见 ,隐性采访不能取代显性采访成为采访活动的主…  相似文献   

14.
当今,媒体已充分意识到隐性采访所带来的轰动效应,于是鼓励记者把隐性采访运用到更多的题材当中,对隐性采访报道给予较高的酬劳,隐性采访"不得已不采用"的规则逐步被打破,成为媒体和记者自觉,主动甚至喜欢运用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在我国可谓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5.
16.
在我国,隐性采访勃兴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2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记者对河北省无极县假药市场进行的暗访.这是中国电视界第一次采用隐性采访的报道方式,也让舆论监督这个词走入人心。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与策划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记者采用非记者身份收集新闻材料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对近年来大量隐性采访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策划新闻”这一现象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隐性采访究竟如何策划新闻,隐性采访与策划新闻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策划新闻的误区?下面,笔者试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暗访,是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以及隐瞒记者的身份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我们进行隐性采访,是因为正常公开的采访在面对各种需要监督的行为时容易产生抗拒,从而难以获得全面、真实的材料,如果采用非公开的隐性采访手段,则较易达到采访取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方式通常是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和阴暗面进行揭露,较多地使用偷拍偷录的方式获取材料。由此形成的批评性新闻报道虽很受观众欢迎,但惹起的新闻官司也不少,在道德和法律方面存在很多争议。本文主要从受众和媒体等方面阐述隐性采访的存在条件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所无法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有力的武器和手段,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隐性采访具有无法摆脱的道德与法律上的悖论,因此,必需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