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秀标 《辅导员》2010,(10):27-28
离异家庭学生的生活环境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想使离异家庭学生同完整家庭学生一样得到健康发展,最关键的是需要家庭温暖、学校教育、社会保障的密切配合。笔者现从学校教育层面来探讨离异家庭学生心理情绪变异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状态逐渐变为现代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现代教育逐渐成为一个人的终生教育,更是全社会的教育。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学生成长的一体化标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影响。整个社会要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学校要向全社会开发。因此,研究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联系,在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下开展学校工作,对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参考》2008,(2):17-21
一所学校要想走向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领导者的承诺至关重要,这个承诺是对教师队伍、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坚定承诺,以为学生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构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讲述了一个从濒临失败的学校走向了成功的历程,从变革的理念、内容,到变革的背景以及遵循的规律,多角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教师把学生推到校长面前的时候,就一定是个难教育、有"分量"的人物了.面对这样"小霸王"式的学生,校长该如何面对呢? "四了解"是基础 "四了解"是指了解家庭背景,了解成长经历,了解个性特长,了解个人需求. 一个孩子成为让家长和学校都头疼的问题,是和以上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从家庭上来说,有离异家庭,单亲教育缺乏平衡;有多子家庭,放任自流,疏于管教;有贫困家庭,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走向两极;有留守家庭,缺乏父母亲情,存在代沟.不同的家庭,孩子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对家庭、学校、社会也有不同的需求.了解这些,就会为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主要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学生在校生活时间多,所以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门学校,中职学生毕业后就将走向社会,走向各个一线的工作岗位,因此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能功底,更应该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然而,当前社会由于信息流通渠道的多样化和快捷化,各种不良信息对中职学生的冲击越来越大。班主任作为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的"桥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学生生活于此,变化于此。它像一座桥,通过它,学生跨向理想的彼岸;它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鼓励着,一起长大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它更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便可能有什么,学生们走出家庭,通过在这个小社会实习,才具有了一定适应大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是利用社区资源的主要方式。"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学,学校周边建有许多食品加工小作坊,农村学生家庭中也有利用传统的发酵方法煮酒和制作豆制品的习惯。为了更好地学习人教版教材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笔者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和家庭  相似文献   

9.
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这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家庭生活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是家庭生活中品德教育作为课程来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规范的行为方式。要想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将课堂的教学活动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教师把学生推到校长面前的时候,就一定是个难教育、有“分量”的人物了。面对这样“小霸王”式的学生,校长该如何面对呢?“四了解”是基础“四了解”是指了解家庭背景,了解成长经历,了解个性特长,了解个人需求。一个孩子成为让家长和学校都头疼的问题,是和以上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从家庭上来说,有离异家庭,单亲教育缺乏平衡;有多子家庭,放任自流,疏于管教;有贫困家庭,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走向两极;有留守家庭,缺乏父母亲情,存在代沟。不同的家庭,孩子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对家庭…  相似文献   

11.
<正>创建办学特色是时代的呼唤,是一个学校走向成功的必然选择。创建办学特色的关键在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则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校的实际和所拥有的资源出发,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有充分发挥培养有专长、有个性的学生的作用,体现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我校开发了环保利废的"多元智能艺术手工"校本课程,来凸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多元智能艺术手工已发展成为我校的一项群体  相似文献   

12.
孙翠英 《文教资料》2005,(20):123-124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得知识及能力提高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部分构成。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学生依靠教师走向教材。因此教师一定要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一头是  相似文献   

13.
这个寒假,是“双减”政策下的第一个寒假,也是北京冬奥会开展的特殊寒假,利用好这一时间节点,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励学生积极锻炼,获得增强体质的成就感,应是永不过时的“主旋律”,学校、家庭应积极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让寒假因“运动”而精彩。体育运动是家校合作的“黏合剂”,学校借助“每日打卡运动”等活动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运动时间,引导各个家庭设计“趣味运动器材”,开展趣味运动,让家校合作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单一走向多维。  相似文献   

14.
曾薇薇 《湖南教育》2002,(15):25-25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当今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从蒙昧走向理智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防止他们违法犯罪的有力防线。那么,学校怎样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呢?一是坚持德育首位,育人为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心理特征,丰富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办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抵制犯罪诱因的侵蚀。二是加大法制教育。首先,学校应加强法律课建设。改变法律教育分散于政治课内容之中的做法,把法律课作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残疾成人在弱势群体中受关注较少,其生存、生活发展不容乐观,继续社会化中断现象普遍,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的过早结束、无职场归属的失业状态以及社区教育的角色缺位。从社会学角度,尤其是社会化角度分析.其继续社会化的障碍与中断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家庭、社会、就业、学校四个方面。而社区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促进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的最佳选择。通过社区教育,残疾成人可以在心理上,从自闭走向开放;生活上,从依赖家庭走向关心家庭;工作上,从熬时间走向努力工作并实现价值;学习上,从学校教育中断走向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16.
家庭也是"受教育的地方"过去社会一直认为"学校就是受教育的地方"。事实上,育人不能只靠学校,家庭也是受教育的地方,尤其是在教会学生做人方面,家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学校。现在学生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校固然有责任,但家庭的责任也一样的大。综合素养评价的实施,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家校互动也是一次新的挑战。无论学校或家庭,教育者必须有坦白的、正直的、忠于下一代的心,有了培养之心方有培养之法,故家校互动不仅要有新的形式,更要有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学校要面向世界,就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走向社会,融入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潮流中,汲取一切有益于学校发展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术,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学校管理人员,努力工作构建学校"高、特、美"的形象,即"高":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特":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美":心灵美、言行美、环境美.  相似文献   

18.
中职学校的一些同学有不愿学习以及迷恋网游等心理问题,学生存在这些问题是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影响。班主任老师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与引导者要对同学们实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学生出走这一社会现象,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本人四方面阐述了学生出走的原因,并站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角度提出了预防学生出走的各类建议和措施,号召社会、家庭、学校要形成一种教育合力,确保从根本上预防学生出走。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配合。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要达成共识,尽量避免发生分歧。很多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深知家校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却一直难以找到一种有效的互动、沟通方式。如何创建一套完善的互动体系,如何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如何发挥学校的管理职能,如何引导家长积极配合,相信在您读完本期《交流平台》栏目后,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本栏目近期交流主题:校长该不该走进课堂?栏目主持人电子信箱:liyuanyuan1981@126.c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