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后殖民角度解读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的第一部作品《野草在歌唱》(1950)。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和象征手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领悟作者对殖民统治下土著人悲惨境地的深切同情。她通过《野草在歌唱》向读者展示了在殖民者的“东方主义者注视”下,土著人是如何被描述为一群低劣的、野蛮的、暴力的下等民族;在二者的对话中,前者自诩为“我者”,强占了中心地位,而把后者驱逐成为边缘地势上的“他者”。在殖民统治者的压迫下,小说中土著人的反抗是无言的、徒劳的,小说的标题《野草在歌唱》的真正含义实为犹如野草般的土著在痛苦的哀鸣。  相似文献   

2.
多丽思·莱辛(Doris Lessing)堪称英国文学史上与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齐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涉及种族、性别、人生的丑恶等。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为读者提供了南非殖民统治下的种族歧视和隔离状况,同时也让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女性生活逐渐进入读者的视线。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出发,结合后殖民地的社会历史背景,试图探索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这一人物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3.
陈娟  王禄芳 《考试周刊》2015,(50):32-33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凭借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举成名,后被誉为"英国文学的老祖母"。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野草在歌唱》小说里的土著黑人的悲惨命运。他们处在西方殖民者的"东方主义者注视下",是失语的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4.
叶开艳 《考试周刊》2010,(40):32-33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成名作,描述了主人公玛丽的悲剧故事。小说中充斥着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文化历史烙印。本文结合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从记忆理论的视角对《野草在歌唱》作进一步的梳理和解读。  相似文献   

5.
运用后殖民语境下的性别权利关系,探究了《野草在歌唱》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悲惨又无奈的人生。玛丽既是主体,又是他者,处在这样的矛盾对立中,她丧失了话语权,体现了女性话语断层。  相似文献   

6.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于1950年在伦敦出版,该书被评论家称为是自二战以来出现在英国的最有前途的小说。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这部作品,指出自我意识的缺乏是造成玛丽他者生存和精神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杜量 《培训与研究》2008,25(4):22-24
多丽思·莱辛(Doris Lessing)堪称英国文学史上与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齐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涉及种族、性别、人生的丑恶等。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为读者提供了南非殖民统治下的种族歧视和隔离状况,同时也让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女性生活逐渐进入读者的视线。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出发,结合后殖民地的社会历史背景,试图探索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这一人物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8.
小说《野草在歌唱》描绘了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作者莱辛以同情的口吻为读者创造了挣扎在男权和种族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作品充满了封闭、压抑、恐慌、沉默等哥特意象。女性哥特传统与南部非洲社会现实的呼应再现了女性恐惧和作为男性他者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9.
多丽丝·莱辛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女作家。1950年,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问世,便引起极大的反响,因为小说向西方读者第一次毫不掩饰的展现了在种族隔离的制度下的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描述了贫穷白人移民艰难的求生旅程。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野草在歌唱》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0.
《野草在歌唱》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妇女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地位、种族歧视制度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鉴于此,文章拟将《野草在歌唱》中的三个主人公(厄运使约拿—迪克、救赎者—摩西、受难者—摩西、玛丽)展开深刻透彻、入木三分的分析,并用该书中所借用的圣经原型和梦的幻现,揭示出深隐于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概而言之,圣经原型和梦的意象是《野草在歌唱》的重要艺术特色,起到了丰富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珊瑚岛》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经典儿童小说。本文通过对小说《珊瑚岛》的后殖民解读,分析了海岛空间及土著人的他者化表征,审视了小说《珊瑚岛》对帝国之外空间的想象建构。帝国儿童的凝视凸显了帝国的文化与种族优越感,为帝国的海外扩张正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解读多丽丝·莱辛小说的代表作品,探索《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的后殖民语境。  相似文献   

13.
《野草在歌唱》表现的是殖民地白人生活,小说叙述总是聚焦于矛盾,和殖民权力话语形成对峙关系的是日常化的现实生活。小说先后聚焦于托尼、玛丽与迪克,这三个人物就像三个楔子,直指殖民话语的矛盾处,揭示了殖民文化价值标准的双重性、殖民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规则的冲突所造成的殖民地白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质疑和主体意识的混乱。  相似文献   

14.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一部作品,该小说深刻揭示了殖民主义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同时反应了种族歧视给个体精神和肉体上带来的严重伤害。作者尤其刻画了一个殖民主义下的悲剧女性。本文从殖民主义和男权压迫下女性话语权的丧失着手探讨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作为一个"沉默者"其悲剧的产生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何钦钦 《考试周刊》2011,(77):23-24
父权制社会下,女性被贬归为第二性.社会道德时刻用“闺中天使”的标准蛮横地要求女性,造就了女性的困境和不幸。在《野草在歌唱》中,作者莱辛以一个女人的生命为代价发出了这种悲鸣。  相似文献   

16.
《野草》是夏衍早期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文中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相似文献   

17.
《野草在歌唱》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919-)的处女作。小说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妇女的生存地位和生存困境。本文尝试从"他者"存在和生存困境两个方面分析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悲剧性命运,以揭示创作者莱辛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8.
《摽有梅》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其中关于“摽”的注解,无论是《诗经》经典注解家还是现代学者都未能还原“摽”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对《摽有梅》的汉语语法和文本语境分析,对《摽有梅》中“摽”的注解进行了考辨,认为“摽”应该当“树梢”讲,“摽有梅”应该为“标(摽)有梅”。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15,(4):52-55
《野草在歌唱》在种族隔离制度的社会背景中对非洲殖民地女性生活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本文通过分析哥特元素——女性恐惧、禁锢、乱伦、沉默,结合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探讨莱辛如何在小说中利用哥特元素巧妙而深刻地展示女性遭受的压迫,鼓励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自我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20.
“扒一扒”我们曾经的中学语文课本 如果不是偶然翻阅《古本小说集成》,如果不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拥有亿万青少年集体使用同一套中学语文课本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时代的变迁……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下文简称“洞庭”)、1266名跟帖者以及36万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不会共同挖掘出这一雷人“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