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从异乡观和故乡观分开来说,杨慎的异乡观走过了由排斥、亲近、发现优点、天教异乡看美景到"并州故乡"化的思维进程,而故乡观只在怀念故乡的具化上有突出表现.分析杨慎故乡观沉重的原因,一是在处境上他被永远充军,回乡成为最后诉求;二是人格上趋向于坚毅执着的儒家人格.其"并州故乡"观的实质,是一种对既有的政治道德规范表示抗拒的类似归隐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故乡有三个含义:地理的生养所,宗族的结聚地,文化心理的生活区。苏轼有极其复杂的故乡观,“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为其一著名表述。从关于故乡思考的逻辑进程言,这是属第三阶段的故乡意念化。此外,苏轼还有浓厚思乡情结中对异乡排斥的故乡具化——这与其生于“贵经术而重氏族”的蜀地有关,故乡泛化,以及属于最高阶段的异乡故乡化、故乡“寄生”化——这与其有“寓”“寄”于“物”、强调随缘自适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3.
"临沂诗群"诗人子敬的诗歌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溯与重现、对个体与城市生存隔阂与龃龉的体察和表达、对地域文化精神与现代人生存关系的反思与呈现,以独特的地域书写传达了诗人居于故土的生命孤独体验和渴望修复生命困境、建构理想精神之乡的情感诉求,在当代诗坛以身在故土却如心处"异乡"的独特体验,呈现出特有的地域书写魅力。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的小说从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入手,在细致的描写中反映出自己的自然生态理念。童年视角与生态叙事成为其作品中常见的手法,汪曾祺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法,表现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汪曾祺小说富于现实意义,他不仅描绘出家乡高邮生动的风俗图景,也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美好希冀。  相似文献   

5.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解读上的元素主义分析法实际上受制于实体化文学观,而实体化文学观的哲学根据是实体论思维,即在主客二分基础上将存在对象化为静态实体的思维。实体化文学观包括将文学本质实体化、将文学作品孤立化、将文学意义现成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扮演着思想启蒙者的角色。他从独特的视角对“科学”概念的内涵进行阐述:宇宙间有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种法则,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既是精神又是信仰。陈独秀的科学观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以科学为武器,批判封建思想。反对迷信盲从,并以科学为准则来重估一切事物,有力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蒙之功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遭遇过两次重大挫折:中年时被贬黄州,晚年时又被贬至惠州、儋州.他一生都在追求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因受客观现实的沉重打击,在黄州时他对于仕途感到过失意,但并未绝望,仍想东山再起,佛老思想是他这一时期用于排遣苦闷和自我安慰的有力工具;来到海南后,他则决意离开仕途,转而效慕陶渊明,而这时佛老思想则是他追求生活本真状态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9.
中西诗画观中的“诗画一体”和“诗画异质”向来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其实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人手角度以及文化传统的各自不同,二者均是建立在符合自己的时代风调和民族文化品格的基础之上,内容呈现出差异性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双方并非完全对立,将两者互补方能促进诗画美学理论的更新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苏轼将诗书画引向深度结合,“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是苏轼“诗书一体”观的核心表达,其内涵是以“德”为灵魂,以诗意为统领的综合艺术论。破体为文、体兼众妙、形式相连、书卷气息构成了苏轼不同文体、书体之间以及文学与书法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机理,“书卷气”是苏轼书法人文化、文学化的典型表现。苏轼的“吾所谓文,必与道俱”“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慧”以及“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等文艺思想和哲学观念,乃是形成其“诗书一体”观以及文学与书法在求道之途上存在统一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赤壁矶的江山风物、人文景观和苏轼的仕宦经历、宗教信仰等角度,全方位地解读苏轼的一词二赋,通过探寻这位千古奇才钟情赤壁并借此产生传世之作的缘由,进一步了解苏轼卓尔不凡的生命意识、人生哲学和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3.
就苏轼的诗歌理论而言,他在继承、吸收历代传统诗学理论基础上又有一定的开拓、充实与新变,他提出了“有为而作”和“平淡”的著名诗学观,并把它们体现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佛老思想是苏轼诗学理论的思想渊源。无论是从诗歌的价值功能,还是从其审美特征来看,苏轼都有着别具一格的见地。  相似文献   

14.
苏轼从小受儒家积极入世、经世济民、有为于天下思想的影响,同时受到道家和佛教的濡染,形成了他积极入世的进取之心;曲折坎坷的命运,促进了他的进取精神中的执着和坚守。它在词中体现为"但令人饱我愁无"的爱国忧民情怀和"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豪情。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源于现实生活,只有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伤口才能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同时也会更具魅力。苏轼是豪放派诗风的杰出代表,但豪放与真实并不矛盾,恰恰相反,有真实的内容为基础才更能显示文学作品的豪放风格。因此,现实主义成为苏轼诗文的一大特色。苏轼诗文中的现实主义特色来源于他的现实主义思想,渗透在苏轼诗文中的现实主义特色最能引人共鸣。  相似文献   

16.
当代汉语辞章学属于汉语研究的新领域,属于广义上的修辞学。它是一门具有民族性、融合性和桥梁性的学科。尤其是辞章章法学,作为辞章学的一个分支,成就最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文立足于辞章章法学这一崭新的角度上,对苏轼词的结构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针对苏词中运用最多的调和类章法和中性类章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从而认识宋词在谋篇布局上体现出的高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苏轼创作的女性词在内容上大体可分为闺怨词、赠妓词、悼亡词与寄内词四大类型。在词的发展历史中,苏轼女性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女性词创作的传统,取得了新的超越和成就,其悼亡词和寄内词更是另辟蹊径,实践了他倡导的"以诗为词"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轼对待变法的态度存在着前后不一的“矛盾”。从仁宗朝的锐于进取,到神宗朝的敛退保守,苏轼的变法思想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苏轼认为,变法是一项渐进的事业,必须贯彻“相济”思想和采取“持中”策略;变法必须崇“礼”重“德”,“任人”重于“任法”。苏轼变法思想体现了“尽其自然”的“任情理”宗旨,也有着“自信则惑”的意气用事。苏轼对变法思想的论述,透露着鲜明的文士习气。  相似文献   

19.
杨慎坚守程、朱理学,反对阳明心学,而他的思想中却有与阳明心学相似处.杨慎反对泥古,主张自树立,与其时之文学复古思潮异趣;但是他的文学观念中却有复古的成份.杨慎批评复古思潮宗杜的倾向,崇汉魏六朝,与其时复古思潮宗盛唐异趣;但是他同时又赞美盛唐.杨慎论诗持重情说,但是在实践中又往往以理碍情.他的文学观念中交错着多个文学思想来源,与两个文学复古思潮之间出现的多元文学思想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两宋之际,佛教盛行,书法上倡导"尚意"书风。苏轼则是士大夫中关注禅宗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倡导"尚意"书风的代表。探讨苏轼书论与书法艺术中,以书做佛事,书如其人,超尘脱俗,与心俱化的追求境界,从而看出苏轼书法之"意"的渊源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其中佛家思想对其影响尤为重要,使得其书法作品深具禅意,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