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折光”原是光学上的术语,它被借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后一般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和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必须通过中间媒介间接地达成。斯大林在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关系上有一个著名的“折光论”,他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说:“上层建筑同生产、同人的生产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上层建筑是通过经济的中介、通过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说的“反语”,不是指修辞学上那种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修辞方式。所谓“反语同义”是指两个句子对举着说时,从字面上看,二者的关系完全相反,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完全相同。这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用特定的词语或形式才能显示其特殊的表达功能的一种十分奇特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3.
1.移用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例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2.婉曲婉曲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例孔已己一到店,所有的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已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孔已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暗示“你又挨打了”。)3.回环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即“甲——乙、乙——甲”排列。例她哭…  相似文献   

4.
周骎 《云南教育》2009,(6):45-46
一、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责任 (一)“责任”的含义 人们从不同的侧面可以对“责任”一词有多种理解。英国哲学家卢卡斯说:“责任一词现在被广泛用于伦理学、政治学、灵学和日常词语中,且意义有很大不同。”笔者认为,“责任”是指一个人因为没有履行或完全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后果。这个定义对“义务”和“责任”做出区分,义务是责任存在的前提条件,但责任本身不是义务,而是义务的转化形态。义务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义务时,该项义务就转化成了责任。  相似文献   

5.
李校利同志的《“客观真理说”的内在矛盾》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质疑。例如,有的哲学教材说:“真理的客观性,不是指事物的片面的、局部的、零碎的个别现象,而是事物整体上和本质上的客观性,是客观事物的多方面的客观现象的总和,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历史过程、历史现象的总和。”这种提法使人们对真理的客观性理解成为真理等同于客观事物自身了。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把“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技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列为辩证法要素的第一条,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要坚持辩证法首先要坚持…  相似文献   

6.
《读写月报》写作版2002年第2期发表了裘永红先生《几个常被误用的词语》一文,拜读后很受启发,但其中的一条似有可商榷之处,这便是:3.空穴来风“张局长被免职了,看来有关他有腐败问题的传言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伏明霞矢口否认服用过摇头丸,声称此类报道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常常被理解成“毫无根据的,无中生有”,而它的意思其实正好相反,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若按“老皇历”(料想《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空穴来风”条的解释即是裘先生的权威依据),裘先生此说甚当。可若按…  相似文献   

7.
一、两个核心词语的概念界定整合(integration)--词,朗文当代英语辞典解释为:“ the combining of two or more things so that they work together effectively ”整合不是混合,它不是把概念上或组织上分立的两个或多个相关事物简单地叠加,而是把多个事物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使其具有系统的功能,追求更高的效率。在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  相似文献   

8.
用第三人称转述的句子,一般都是陈述句。那么,我们如何来转述疑问、反间这样的问句呢?转述疑问句,要用上“是否”、“有没有”、“能不能”等词语,例如:老师说:“你能把《小学生语文学习》这本杂志给我看一下吗?”这句话可转述成:老师说,你能不能把《小学生语文学习》这本杂志给我看一下。转述反问句,应首先将反问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篇文章得细细咀嚼”、“读书不要急来抱佛脚”。人们听了以上的话,一般都能理解:“咀嚼”不是指“用牙齿磨碎食物”的意思,而是指“对事物反复体会”;“抱佛脚”不是指“(烧香时)用双臂去抱住佛像的脚”,而是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上述“咀嚼”、“抱佛脚”两词语的前一个意思,乃是词的本义,后一个意思,则是词的比喻义。  相似文献   

10.
有雪非说雪     
中国汉语词语丰富特点之一,在于词语的词义不一定是其字面的意思。如沈约《雪赞》:“独有凝雨姿,贞蜿而无殉。”“凝雨”,不是指“雨”,而是指“雪”,古人以为雪是雨凝结而成。同样,在字面上出现的“雪”,有一些也不是指冰雪的雪。“紫雪”,常用中成药,有散瘟清热、镇静安神等功能,主治烦热、小儿惊风等:“丹雪”,脂粉。宋  相似文献   

11.
“说道”和“说到”是两个读音虽然相同,意义却大不相同的词语。“说道”中的“说”和“道”都是“说”的意思,是个同义复词,意思就是“说”;而“说到”,严格地说则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是“说”和“到”的组合,意思是指把话讲到了什么地步或当话讲到什么内容的时候,说话内容后面往往要跟上“的时候”之类表示时间的词语。但是,正因为它...  相似文献   

12.
试析“不是……而是”类句式结构柳传瑾在复句中,判断词“是”与其他连词、副词配合,可作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并列关系或选择关系。如:①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干年的生命。②他是不知道,不是知道了不说。③他是不知道,还是知道了不说?...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六册有一篇课文叫《千变万化与千篇一律》。“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而“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作者首先把“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置身在“艺术创作”这样一个范围之内,接着用“重复”和“变化”来点题,二者的细微差别从文字上看表现在“一律”和“千变”上。也就是说,前者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而毫无变化,而后者形容变化极多,没有穷尽。那么,我们再来看二者的关系:只有“重复”而无“变…  相似文献   

14.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按此说法,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说:“生活中不是没有幸福存在,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其实,幸福很简单,不信你看——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的第一份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与广大师生见面了,无论是考生答卷后的反应,还是教师阅卷后的谈论,都没有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众议。大家的反响是平静的,感觉是良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命题的成功,笔者认为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稳中略变,有所突破。一份大体稳定的试卷所谓“大体稳定”,当然不是指每一道题目的具体内容与往年相同,而是指整张试卷的格局、题  相似文献   

16.
对于移就这一修辞方法的概念.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格”。王德春的《修辞学词典》的解释是:“将原描写甲事物性状的修饰语用来描写相关的乙事物的性状.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简单地说,移就(又叫“移用”)就是把本来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体会这一修辞方法——移就。  相似文献   

17.
谈「词串」     
一“词串”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新编排的识字教材。编者借鉴传统的蒙学经验 ,采用独具匠心的编排方式 ,为小学生识字提供了诸多便利。作为识字教学的一个新形式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词串”呢 ?一、从“词串”的特点看词串“词串”在古代传统的蒙学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它不是单纯串词 ,而是抓住典型的事物 ,把同一类型或同一场景的事物集中起来。如第一册识字 (二 ) :太阳 闹钟 小鸟 /穿衣 下床 起早 /刷牙 洗脸 早餐 /上学 升旗 做操。从表面上看 ,这是 12个相对独立的词语 ,但细细读来 ,这些词语构建的是一个相…  相似文献   

18.
宋锦玉 《学语文》2010,(4):49-49
一、“主题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见,情感是作文的灵魂。更重要的是,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没有情感培养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作文教学。但是情感并不是孤立的、游离的。它不是写作时那种茼单而短暂的避趣,而是写作全过程中持久的内驱力。这种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情境。  相似文献   

19.
比拟和移用这两种辞格,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较为常见,h容易混淆请看:①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c以念奴娇·昆仑》)②忆往昔峰峰岁月调(/沁园春·长沙》)在这两个句子团,都把适用于人的词语‘调尽”和“岭炼”分别用来写物——“昆仑”和“岁月”试问,哪~句是比拟,哪一句是移用?再看:③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以内蒙访古》)④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回了的歌喉。以威尼斯州在这两个句子围,又都把适用于动事物的词语“拖”和“配配”用来写甲事物“山坡”和“歌喉”试问…  相似文献   

20.
一、鼓励修改的积极性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每逢教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教师总不忘举文中那首七律诗词语改动的例子.诗里有这样两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1932年7月11日鲁迅日记上写的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而1933年作者写《为了忘记的记念》一文引用这首诗时,把“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两字之差,表现出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被虐杀的无限痛惜,对嗜血成性的刽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