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犯罪新闻是对抢劫、杀人、强奸、贩毒、贪污、诈骗等违背普通刑法和特种刑事条例的犯罪行为的报道。这些犯罪行为或由于本身过程曲折、引人入胜,或由于记者笔下的刻意渲染,当它呈现在受众耳前时,往往具有一种吸引人的力量。成为各种新闻媒介上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罪犯是犯罪事件的行为主体,犯罪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要对罪犯和疑犯进行一定的描写,  相似文献   

2.
周婧 《声屏世界》2005,(5):10-11
近年来,随着民生新闻热的出现。新闻报道往往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是对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的解读。在报道新闻时从某个个人的视角出发.把对新闻解读的落脚点放在受众上.用故事化、细节化的描述,以小见大,从微观到宏观,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达到“一叶知秋”的传播效果.增强与受众心灵的贴近性。这种新闻报道呈现出一种“个性化”风格。  相似文献   

3.
兰建芹 《新闻传播》2013,(12):200-201
目前校园暴力案件,公共场所持刀伤人案件发生频繁,作为新闻报道中非常主要的一个类别,犯罪新闻的报道可以直接与社会的秩序是否正常,人民生命和个人财产是否安全直接相关连,由于犯罪案件新闻报道的特殊性,不光是我国的媒体,其他国家媒体和社会都共同对这些新闻十分注意。这类新闻主要对个人犯罪、安全、腐败、不安全分子、法律等进行报道,并且对于各种不同的犯罪行为也同时进行相关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案件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犯罪英雄"现象,本文以高玉伦越狱案的相关报道为例,从新闻视角选择、新闻叙事文体风格和报道话语分析三个角度出发剖析媒体如何突显"犯罪英雄",并从媒体、市场和受众角度揭示了其产生来源。本文认为,"犯罪英雄"式报道对于媒体、犯罪者及犯罪主体、受众和社会道德均有一定危害,因此有必要加强媒体人正确新闻观教育,提高法律素养,恪守"环境守望、社会良知"、职业承诺,做好舆论矫正和社会减压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一座城市里发生的犯罪案件,时常会成为这座城市街谈巷议的焦点。作为与受众距离最近的地市报及其子报,自然是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首选媒体。同时,地市报在报道犯罪案件时,还能够通过对犯罪手段的揭露、犯罪原因的剖析,通过结合案件“以案说法”,起到震慑犯罪和教育群众的社会效果,增强社会防范犯罪的力度。所以,很多人认为,媒体报道犯罪新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刘翎 《军事记者》2002,(9):40-42
近年来,以记者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体中刊播后,以其真实可感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述而大受读者和观众的欢迎,亲历式报道也因此而成为记者大显“英雄本色”、媒体成功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武器。其实,亲历式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样式,早已有之,只是由于我们的记者长期习惯于以一种第三者的身份转述、评析新闻事实,而全然忘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看重的不是记者的观点而是新闻事实本身。所以亲历式报道因将新闻事实以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几年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普及,新媒体以其信息推送的便捷性和时效性逐渐成为受众获得讯息的首要渠道。在涉及犯罪题材的重大新闻报道中,新媒体的特性也令其在叙事层面能够发挥独到的作用。本文以澎湃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对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的报道为例,探究新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领域中发挥的独特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8.
丁柏铨  李卫红 《新闻传播》2005,(10):10-14,17
时政新闻历来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在我国尤其如此。而近年来,由于受众欣赏口味的多元化。以及时政新闻的冷漠面孔和几十年不变的僵硬模式。使受众对其阅读和收听收看兴趣日淡。由此使时政报道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分析长处与不足。总结经验与教训,进而使时政报道与时俱进、焕发青春。这是大家共同的关注点。本刊这期组织的学界与业界新闻研究和从业人员,就从多个方面对如何搞好时政报道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经验体会.希望能给改革创新中的时政新闻报道带来一些新鲜的“养分”。  相似文献   

9.
议程设置是指媒体“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要引起受众对该报道产生兴趣,必须突出信息对受众的效用,即要使受众与所报道的新闻具有关联度。这种关联度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内容上要从人的本能需要到个人经验到生存利益达到关联,形式上关联度则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特性,吸引受众关注。作为“权威性”的舆论引导媒体,人民网抓住最近连战“破冰之旅”,宋楚瑜“搭桥之旅”重大活动,结合网络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关联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娄原 《视听纵横》2003,(5):102-103
时政新闻是各大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有关时事政治方面的报道。它一般可分三大类,一类是主要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一类是会议新闻报道;一类是重大的主题类新闻报道。时政新闻事关围计民生,事关政治走向、经济发展以及百姓生活,因此备受媒体和受众关注。  相似文献   

11.
李明文 《新闻三昧》2005,(12):44-44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很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凼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色彩。言论、时评、随笔等体裁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深度报道是全面、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产生、过程、结果、解释其意义 ,展望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深层的报道方式。新闻链接是近年来新闻编辑学上的一个新概念 ,它是“大新闻”、“大时事”、“把新闻做透”、“把新闻资源吃干炸尽”等新闻理念的产物 ,同时 ,也是深度报道理念在编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进入21世纪 ,全面深入的改革开放使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提高了 ,他们不但要求知道发生了什么新闻 ,有什么信息 ,而且要求传播媒介在报道一些重要新闻事件或问题时 ,回答“这意味着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 ,从而使受众活跃思想、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13.
犯罪新闻是中西方新闻媒介中常见的报道内容 ,也是最容易引起新闻官司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犯罪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 ,对犯罪新闻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为犯罪新闻写作规范化、合法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艾臻 《新闻通讯》2014,(5):50-52
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本质是传统纸媒的新闻采编力量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相结合。媒体融合要求传统报业的新闻报道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变革:善于在网络上开展新闻传播、善于使用数字技术采写新闻、善于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善于与受众开展密切的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多媒体新闻、数据新闻、博客新闻、公民新闻、聚合互动新闻、“群体外包”式报道。这预示着媒体融合将促使新闻报道形式出现以下的创新发展趋势:从运用事实报道到运用数据报道,从报社专属报道到受众参与报道,从媒体立场报道到个人立场报道,从图文并茂报道到多媒全息报道。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但长期以来,不少经济报道内容呆板乏味,缺乏可读性、鲜活性,以及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等屡见不鲜。因此,经济新闻难写,而受众对一些肤浅的经济新闻也不欢迎,使读者群受到一定限制。经济新闻在报道的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恰恰是提高经济新闻报道可读性的“拦路虎”。本文从提高经济新闻报道写作的可读性入手,探讨了写作经济新闻如何走大众化之路,以及如何让新闻更具接近性和亲和力,以期经济新闻的写作更能体现民生民意、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6.
犯罪新闻报道容易与公民的名誉权产生一定的冲突,引起各种名誉权纠纷,很多记者因为报道犯罪新闻出现侵权被告上法庭。新闻媒体应该学会事先的预防和事后的抗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新闻中,司法报道因曝光社会的假、丑、恶而吸引受众“眼球”。但由于司法报道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其特殊性、重要性易引发新闻侵权官司,有必要引起注意。司法报道应该注意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在敢于与腐败、犯罪作斗争,敢于披露社会阴暗面的同时,还要有全局的观点。既要考虑到积极效果,又不能忽视可能引起的不良影响。尤其不能出于猎...  相似文献   

18.
迟之禄 《新闻三昧》2003,(11):32-33
新闻工作者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以深度的报道启迪受众,以形象报道宣传受众,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新闻媒体对自身的业务要求,更是广大受众迫切的需要。以下就谈谈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如何抓好“活鱼”、深度及形象报道:新闻敏感抓“活鱼”新闻之所以姓“新”, 是“易碎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以记者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新闻报道颇为盛行,其真实可感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述大受读者和观众的欢迎,亲历式报道也由此成为媒体成功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武器。 亲历式报道因将新闻事实以一种原生态的形式呈现给受众,而使受众对这种新闻报道样式倍感亲切和自然。  相似文献   

20.
一、“黑子运动”与信息损耗 对于新闻的定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陆定一所给出的,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从信息学角度给出的新闻定义则与此不同,例如宁树藩指出的,所谓“新闻”,乃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推知,所谓“新闻真实”,可以认为是受众通过新闻报道所了解到的关于事实的信息与事件本身的信息是一致的,相符合的。使新闻报道全面、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本身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每个新闻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