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诗总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来给人看,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必须经过诗人主观情感的淘洗、酿造、升华,使之充满情感力量。所有文学作品中,诗歌情感的强大性、独立性、丰富性、复杂性是其他文学形式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鉴赏现当代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那么,怎样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领会作品的情感美呢?  相似文献   

2.
诗由情生.亦能以情动人。深入其中我们感受到了工部的深沉、太白的昂扬、乐天的忧愤、易安的悲戚……情感的注入使古典诗歌焕发出独特的生命色彩。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渎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3.
《鄘风.载驰》是中国最早的爱国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女性文学作品。但几千年来对其内容及结构的评价,有许多争议的地方,影响了对此诗主旨及价值的认识。所以本文试图从梳理诗中歧义入手,理清诗人的情感脉络及爱国思想特质,展示此诗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分析苏轼与弥尔顿两首悼亡诗的异同,认为人类相同的情感经历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有了相通性,而也正是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造成了这些作品的差异.了解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5.
关于《召南·驺虞》一诗本义的理解,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不论是"诗经汉学"、"诗经宋学"还是不带宗派门户偏见的"独立思考派",对《驺虞》诗旨的探讨都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诗》之为"诗"是因为它本身是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结合《驺虞》诗篇的情感基调、诗歌反映的时代文化内涵以及先民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来看,它应该是一首哀叹艰苦狩猎生活的诗。  相似文献   

6.
《诗经原始》是方玉润众多著作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在这部著作中蕴含着方玉润的诗歌鉴赏思想,即文学作品要用文学的眼光来鉴赏,总览全篇和反复涵泳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法则,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是诗歌鉴赏的理想境界。其诗歌鉴赏具有辨析诗之本意、分析篇章结构、解析诗中情感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总是跟随着诗的形象、意境,并被其吸引和感染,因而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反应。高考古诗鉴赏应积极挖掘古诗蕴藏的丰富深厚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感受、品味古诗中真善美的人心、人情和人性,学会运用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审视和评价古诗文的思想情感内蕴。"诗言志,文传情",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所以高考把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重点考查对象。近年高考古诗鉴赏设题角度分析  相似文献   

8.
任何文学作品都如维纳斯的断臂,只是半成品,薪诗自然亦不例外。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审美再创造,一首诗的价值才能得到最终实现。因此,在新诗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不仅要努力走进诗作,体会诗的情感和领悟诗的意义,而且要尽量走出诗歌,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通过联想和想象,多向拓展,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青.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诗歌语言区别于一般的记叙描写性的语言,也区别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的语言.因为"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就必须通过语言的本质去理解"(雅可布逊<何渭诗>).诗歌的语言十分富有表现力,它是诗人独创的高度锤练的个性化请青,是最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往往‘以一当十",力求"一字传神".  相似文献   

10.
文学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一篇文学作品必须是先拨动人的心弦,才能发挥它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力量。一个文学家必须是“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决定其艺术感染程度的深浅(见托尔斯泰《艺术论》)。文学作品和说理文章不同的是:说理文章  相似文献   

11.
诗是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感情的波涛在内心奔腾往复,如鲠在喉,不得不吐时的产物,也是强烈的爱憎之情的浓缩和结晶。这种爱憎之情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植根于思想的土壤之中,因思想的急剧震宕而勃发出来的。因此,要使学生受到诗的感染,必须作思想内容的分析。 (一)对诗歌思想内容分析的认识诗和其它文学作品同样都要揭示生活的矛盾,反映生活的真实。但诗的特点是以情感  相似文献   

12.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侏光潜)诗是文学作品的最高样式,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并走进一首首充满情感、各具特色的诗歌,用心去理解、欣赏、品味,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然而,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诗歌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3.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有情,皆为心声,文丝脉络,被情所牵,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论文、鉴诗、评人、赏物都得移情入文,以情品文。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点,促成学生主体情感与文中客体情感互融、互动、互补,从而激起学生智慧、潜能的火花。  相似文献   

14.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无数举子为之终生奋斗。在这个看似机会均等实则无比艰难的过程中,举子们写下大量与科举相关的文学作品,来表达金榜题名的喜悦或者名落孙山的苦楚。昆虫意象与金榜题名、落第失意等情感均有契合的土壤,是与科举相关的文学作品中极具内涵的表达,诗人通过昆虫来表达或欣喜若狂、或沮丧悲戚的内心感受。另外还有宋代的考官锁院诗也是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S.5648杂诗抄写本为册子本装帧形式,杂抄佛道相关文学作品。通过诗文词句对仗对此件所抄《圆形方形诗图》进行内容破读;运用写本学考证方法,考察S.5648写本同抄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霜”字等白色事物在金山国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由此推测《圆形方形诗图》的创作时间为金山国时期,其性质为带有现实意义的杂体诗作品,抄写在此卷中的时间断为癸酉年913年。通过对P.3351《十字图诗》的实际用途和抄写情境的简要判断,系联S.5648写本,推断《圆形方形诗图》的抄写者为佛寺学郎,其用途一为情感抒发,二为日常娱乐。  相似文献   

16.
就我而言,对熟悉、喜爱的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进行“重读”。困难并不在于如何再度唤起对诗的情感体验,而在于如何对诗、对诗所唤起的情感体验作技术处理,即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切入诗歌文本,以便对它作一次符合其艺术特征的技术分析。因为我认为,写作是一门技艺,有它特定、特殊的技巧和技术问题,诗歌写作尤其如此;同样,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阐释也带有很强的技术性。尽管这种观点很早就有人提出,而且在80年代以来为众多的创作者、评论者所重申,它未曾被语文教学体系所  相似文献   

17.
优秀的文学作品表现情感,总有相当的普遍性,因为文学作品的生命就在于以情动人。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都是经过作者的情感浸润、过滤和提炼的。它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有情感导向的作用,使他们爱所当爱、憎所当憎,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无情不能成文。教师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渗透,从而达到学生与教材“文情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声与情在抒情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的本质性关联——声音在抒情性文学作品中不仅是表现情感的形式因素,更是创造和构成情感的内容因素。抒情性文学作品由于借助了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将内心情感的律动完美地外现为节奏和韵律,形成声情并茂的象征表现,从而使抒情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呈现出音乐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激情·联想     
《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生要“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联想,让学生体会文学之最。激发情感法。美育是以形象为向导,以情感为中介的教育。没有情感的渗透,就不可能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愉悦的气氛能拨动学生的情感,灵感顿现,心潮迭起,从而能收到以情感人,以美动人的教育效果。如教《有的人》一诗,首先拉开序幕:我们知道优美的诗歌,总是在激情燃烧的时候挥笔而成,而富有哲理的诗不仅包含着浓郁的情调,还能让读者产生探幽索隐的兴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