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渔小说创作理念首先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尚奇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评点当中,也渗透在话本小说集《无声戏》和《十二楼》的创作之中,从而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念——尚奇观。其内涵包括的“尚奇观”是包括“非奇不传”、“常中求奇”、“新奇同质“三个方面,全面考察“尚奇观”,有助于对李渔小说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李渔有四部传奇改编自他的小说 ,本文以这四部传奇对小说原作的改动为切入点 ,参照李渔其他的戏曲和小说作品 ,发掘其戏曲与小说在创作动机、创作观念和创作状态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清代短篇白话小说作家李渔的作品,在"娱乐人心"和"维持世道"的入世表象下,呈现出玩世不恭的创作心态。具体表现在他对人和人的情感的轻忽,对自我形象的轻忽。坎坷的科举经历和明清易代下的精神裂变是出现这种心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李渔(1611—1680年),字笠鸿,又名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他才多智广,“声霏北玉、名重南金”,当时之“海内文人”、“鸡林词客”,将他奉为“宗匠”、“指南”。李渔一生著作甚多,无论是诗词、文论、史论,还是评话、小说都很见长。尤其是在戏剧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他的戏剧美学思想,除了体现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中外,在其他著作如《窥词管见》里亦有所涉及。就其论述之广泛,理论之高超,见解之精辟来看,李渔确是我国古代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剧美学家。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或接受理论是一种将文学研究的视角放在读者一极的文学理论。李渔的戏剧理论作品《闲情偶寄》表现出明显的“观众本位”思想,对戏剧创作者提出了以观众的需要为创作前提、以观众的喜好为审美标准的全新要求,因为他明确认识到观众早已以主动接受的姿态为作家、作品建立了创作标准,作家、作品应当服从于这个标准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时作家也要积极引导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便能够在作者与观众间建立起良性循环。李渔所追求的“观众本位”或“观听成宜”,就是通过将接受理论与创作理论相结合的做法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李渔在戏曲、小说创作及建造园林等方面均有造诣,园林美学思想在其小说的构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在小说创作中同样追求一种园林美,小说以"楼"命名,故事情节也围绕着"楼"展开,小说中的楼亭、台阁、水榭、墙壁、花草、树木等不仅起到了分割空间营造环境美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小说情节的设计、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寄托。  相似文献   

8.
王楠楠 《现代语文》2009,(12):19-21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对戏剧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中,他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小说中体现他的戏剧思想,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小说的一些特点。本文尝试分析李渔的两本拟话本小说《连城璧》和《十二楼》在他的戏剧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些独具风格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他在小说戏曲创作思想上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具有商业,尽管已有一些学者谈到过其作品的商业色彩,但我认为,他们的论述尚欠充分,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质量(2)改革(3)消费者。  相似文献   

10.
李渔的戏曲理论中,结构布局是很重要的一面。他指出在格局上应十分重视几个部分:家门、冲场、出脚色、小收煞、大收煞,此理论也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1.
李渔的小说有明显的动惩意味,但其尚情的一面却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其所尚之情的主要内容是:(一)男女之情,(二)真率之情。其表达部情观的主要方式微妙而又曲折:(一)让作品的意义指向与道德劝诫相偏离,(二)偷梁换柱,以情释理。李渔的尚情观与晚明的进步思潮有一脉相承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李渔作为清初优秀的拟话本作者之一,继承了明末拟话本大家冯梦龙和凌初所开创的拟话本创作的优秀传统。李渔的《无声戏》模仿“三言”的体例,集中每两回小说从篇名、内容到结构均两两对应。从李渔笔下的人物、情节、主题往往可以找到“三言二拍”的影子。在小说理论上,他吸纳和融合冯、凌二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从作家创作、舞台表演、观众审美三方面论述李渔的选材要求:既新且奇的剧本内容、可演可传的舞台要求、可笑可喜的审美效应,并揭示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与动态流程。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清醒的文体意识和强烈的理论要求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戏剧理论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5.
"好看"和"耐看"是李渔戏剧的重要特色,也是其戏剧的美学追求.李渔戏剧的"好看",表现在角色丰富、情节曲折、故事奇特、语言俳谐等多个方面,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娱乐性;李渔戏剧的"耐看",表现为立意具有新颖性、厚重性特点,能将人生真知灼见和生活智慧贯穿于剧作之中,给人以极大的启发性."好看"、"耐看"的戏剧理念,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为清初李渔赢得了丰厚的物质回报和广泛的社会赞誉,也为今人树立了可资借鉴的艺术标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6.
李渔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戏剧活动家,无论是在戏剧创作,还是在戏剧理论、舞台导演等方面,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在他生前,就曾有人将他比作戏剧大家汤显祖;国外,日本有的学者将他喻为“诗中之杜甫”,西方学者又有人把他和莫里哀相比。在长期的戏剧实践中,李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年将六十”之时(约1670年),李渔将自己的经验进行了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撰写出了我国戏剧批评史上卓然可观的集大成著作《闲情偶寄》,为我国戏剧理论的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李渔是一位具有强烈理论探讨意识的戏剧理论家,在他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生涯中,在他对戏剧的历史和现状的观察与思考中,深切认识到“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认识到理论的总结对戏剧创作的巨大指导意义。“近日雅幕此道,刻欲追踪元人,配飨若士者尽多,而究竟作者寥寥,未闻绝唱。其故维何?止因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  相似文献   

17.
李渔是清初文坛在小说创作和理论方面都应给予较多关注的作家,特别是他的虚构理论及其小说的虚构艺术是我国小说史上小说观念的一次重要演进.李渔小说突破了以往"记录见闻"和"写真尚实"观念的拘箝,在小说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大胆虚构,使其笔下的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拘于事实,故事内容新颖奇特,情节变幻多姿,构思独特,想象丰富,作品具有鲜活灵动的气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李渔风格.  相似文献   

18.
李渔小说具有鲜明的个性维度和独特的叙述风范,这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试图维系风流与道学两端的自适风范,二是其小说“入话”部分与“正话”故事中有着强烈的自我生存体验,在其故事中跃动着作家的个性与生活姿态。  相似文献   

19.
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如“结构第一”、“立主脑”、“密针线”、“脱窠臼”、语言要“浅显”、“好说”、“中听”等 ,对今天写作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渔是清初文坛在小说创作和理论方面都应给予较多关注的作家,特别是他的虚构理论及其小说的虚构艺术是我国小说史上小说观念的一次重要演进。李渔小说突破了以往“记录见闻”和“写真尚实”观念的拘箝,在小说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大胆虚构,使其笔下的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拘于事实,故事内容新颖奇特,情节变幻多姿,构思独特,想象丰富,作品具有鲜活灵动的气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李渔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