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肖祥忠 《文教资料》2007,(31):39-41
本文从多角度对汉语和印尼语的名词进行了描写和比较,分析并指出以印尼语为母语(第一语言)的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汉语名词时的难点,为对印尼语为母语(第一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比考察了英、韩、日、蒙、印尼语背景CSL学习者8个表时间的量度形容词混淆的分布特征与成因。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混淆词在误用方向、词际关系、混用频次和比率上都有一定差异;词语混淆受到目的语同义词关系和母语多重因素影响,在母语方面,英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对译词相同和母语表达方式误推;韩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词义位误推、同根词干扰和组配关系误推;日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同形汉字词;蒙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词义位误推;印尼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方言误用、母语词义位误推和同根词干扰。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句法功能和重叠形式等方面对汉语和马来语的形容词进行了描写和比较,分析并指出以马来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汉语形容词时的难点,以期对以马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汉语词语偏误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母语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误,本文依据中介语理论,从词法出发,以印尼八华学校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词语偏误为例,对存在的偏误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语言态度评估是语言推广和文化传播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双重态度理论探讨华语政策差异与族群身份对泰国和印尼来华留学生语言态度的影响,采用语言态度问卷和IAT范式测量其对汉语和所属国官方语言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结果发现,泰国来华留学生对汉语和泰语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一致,对汉语的评价低于对泰语的评价。印尼来华留学生对汉语和印尼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分离,在外显态度上,华裔学生对汉语的评价优于对印尼语的评价,在内隐态度上对汉语与印尼语的评价相当;非华裔学生在外显态度上对汉语与印尼语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对印尼语的内隐评价高于对汉语的内隐评价。研究表明,所属国华语政策与族群身份影响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态度。  相似文献   

6.
被动句是印尼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式,而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本文从语言特点、思维方式、意义和形式上的限制以及修辞功能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汉语和印尼语被动句的异同。对汉语和印尼语被动句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减少印尼学生学习汉语被动句时的困惑和障碍,提高其语言运用水平和翻译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影响泰国汉语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母语(第一语言)对汉语习得的干扰始终是最大障碍。基于难度等级模式理论,运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方法,从语音、汉字、词汇、语法四个方面简略描述以泰语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汉语习得的难度等级,以期为泰国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13):86-87
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二语和母语相互影响,发生语言迁移现象。本文从语言迁移视角,讨论英汉翻译对母语的影响及其对策。英汉翻译中出现的一些元素对母语产生影响,如硬译、形容词僵化、定语前置、被动增多等。本文提出两条应对策略:增强语言对比及转换意识;提高中英语文修养,学习地道的汉语表达。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印尼棉兰华裔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学生对汉语的语言态度,优于对方言和印尼语的语言态度;其次,影响华裔汉语语言态度的有效因素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汉语使用频率和汉语期望,无效因素为汉语学习时间;另外,适用因子和地位因子对华裔汉语语言能力具有显著的正预测力。  相似文献   

10.
印度尼西亚学生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经常会在词法和句法的使用上产生偏误。否定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学生经常混淆印尼语和汉语中否定词的用法。本文通过汉语中的否定词"不""没""别"和印尼语中的否定词"tidak、bukan、jangan、belum"的对比研究,找出印尼学生使用否定词产生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二词习得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第一语言即母语在语言能力、人际交流中的基础作用。就目前而言,英美文化的侵袭、崇洋媚外的习气,中国母语教育大纲形同虚设,母语正迁移作用被严重忽视,使中国母语文化逐渐缺失,"中国文化失语症"严重,母语文化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要促使中国汉语文化可持续发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语言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认知,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重,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主观能动性开始,强调最近展开区对学生母语文化的影响,构建母语知识体系,激励学生提高对母语文化学习的兴趣,进而全面促使母语文化不断发展,加强情境性教学促进学习者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协同发展,切实推进中国汉语文化走进世界语言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语音实验、语音听辨和统计分析得出:1)印尼留学生发普通话6个舌尖前/后辅音时,出现的偏误主要有“母语误代”、“目的语相互混淆”、“母语一目的语杂糅”3大类型;2)发音部位的偏误率显著大于发音方法的偏误率,其中,发音部位偏误以偏成母语发音部位(舌叶)为主,发音方法偏误以目的语送气一不送气相互混淆为主;3)元音对舌尖前/后辅音的发音部位偏误有显著性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分析了偏误产生的深层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3.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往往易于将母语的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从而导致表达的错误,造成负迁移,而这些错误有很大的部分都是由于语言的标记性差异造成的。为减少负迁移,英语学习者应该在初学时就要留意英文是强标记而汉语是弱标记或者无标记的语言项目,理解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习惯用英语表达方式思考问题。为减少标记性差异所引起的语间负迁移的产生,教师应该经常分析与纠正学生运用英语中常犯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基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初中英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母语的负面迁移。但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二语学习者积极建构第二语言的社会文化图式,可以使二语学习者有效减少母语造成的负面迁移。  相似文献   

15.
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外语习得主要是一个从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迁移的过程.当母语和外语的结构不同时,会出现有害迁移;当母语和外语的某些结构相同时,会出现有益迁移.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促进有益迁移,同时克服有害迁移,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习者形成新的、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因此,在外语学习中,有必要了解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与干扰.  相似文献   

16.
母语习得对外语教与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大多是12岁以后的半成年人和成年人,在他们开始学习外语时,已经基本掌握了自己的母语.如何利用好已有的母语来帮助自己学好外语.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有没有关系,这些都是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育者所关心的问题.要想对这些问题找到准确的回答.首先就要了解母语习得的有关问题,如.母语的习得过程.母语习得的理论,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关系以及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本文主要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张毅 《中学教育》2014,(2):87-92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造成了课程名称中民族标识的缺失,这一问题长期被学界忽略,造成了几十年来母语教学对汉语独特的民族性特点的忽视,不利于学习者的母语的学习和民族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意识的生成。我国母语课程民族标识的缺失既是建国时去"国"化的结果,更是上世纪40年代席卷全球的拉丁化文字改革的产物。深化母语课程改革须将我国母语课程归正为"汉语",以推进母语课程的科学化建设进程,为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做贡献。  相似文献   

18.
第二语言研究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基础上怎样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大家普遍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负面影响。然而,在教学经验和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但不具负面影响,而且有促进作用。本文就此作了研究和分析,指出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可资利用的研究基础,它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模糊容忍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克服由语言的模糊性造成的学习困难,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模糊容忍度.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学习者模糊容忍度情况,模糊容忍度和学习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听说读写四方面模糊容忍度的差异性,有助于认识和运用模糊容忍度来促进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介语理论,二语学习者使用的既不是母语语法,也不完全是第二语言语法,而是处于过渡状态中的中介语语法。就中介语语法中的复数标记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遇到名词前有形容词修饰时,倾向于省略复数标记/s/;而在遇到某个名词单数复数同形时,或不确定是否名词单复数同形时,倾向于使用单数形式;另外,中学生的名词复数正确使用率高于大学一、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