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革命,分析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重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是中国社会现实更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浅议生态道德培养生态道德教育与培养的必要性生态道德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生态道德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基础道德,生态道德修养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需要和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教...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革命,分析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重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是中国社会现实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对人类发展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在人与自然道德关系认识的基础形成并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自然崇拜”、“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变化。学校教育对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要明确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以及其内涵,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奠定夯实的基础。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生态就是指生物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观念就是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理解与认知。生态道德就是对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的调整与分析;对生态环境的道德准则进行规范。主要内容包括:人们拥有生  相似文献   

6.
生态德育是通过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道德关系,从而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选择人类中心论还是非人类中心论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则需要看其是否符合形成道德关系的两个条件——目的性与独立性。在非人类中心视域下,人与自然各自具有目的性与独立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道德关系,因此生态德育的价值观需要转向非人类中心。在非人类中心视域下,生态德育通过静态载体——教材和动态载体——课堂来落实"敬"、"诚"、"仁"、"俭"的生态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7.
德育建设是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宏伟工程,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导向。但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人际教育”,强调的是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树立生态道德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生态道德教育为传统道德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本文就增强生态道德观的现实性做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何解决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思想品德教育应以教育理论为依托、以生态道德教育为载体、以科学生态观为引领,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生态价值理论,帮助人们形成生态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德育建设是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宏伟工程,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导向。但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人际教育”,强调的是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树立生态道德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生态道德教育为传统道德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本文就增强生态道德观的现实性做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转型时期的德育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关注人的生存和体验方式。青少年文化世界的本质是"生成中"的关系总和,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信仰的关系中,青少年处于求真向求善、代际关系向伙伴关系、"自我"向"超我"、盲目向理性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是高层次的文化教育,注重的是文化生态中主体的觉醒与主体的发展过程。德育的使命在于创建一个由道德引领的和谐文化系统,其建构应当贯彻主体性、整体性、互动性、内在性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浅谈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生态道德教育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依靠道德的力量,进行道德教育,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探讨了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开发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传统德育资源,要遵循开发性、创新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原则。树立开发意识,培养开发与运用传统德育资源的文化主体,实现传统德育资源与学校课程的转化,在开发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欧克肖特的教育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性论、认识论和道德论三个角度初步探讨了欧克肖特的教育哲学,其人性论认为人性假定是作为游戏者的人,并分析了自我理解和会话这两种路径;其认识论主张技术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共存;其道德论倡导基于习惯和情感的混合道德生活形式。最后从四个方面评论了欧克肖特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5.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谢佳 《教学与研究》2006,3(3):64-6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尺度,既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在创造和谐的伦理基础以及培育社会主体方面责无旁贷,而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将使其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德育生态性功能注重“人-自然一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受教育者生态伦理、生态人格、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能力的培养。德育生态性功能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与全球道德教育相接轨、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开发途径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关注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生态人格、进行课程开发、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营造生态体验场和推展个人“美德袋”评价。  相似文献   

17.
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拓展了德育内容,对高校德育教育有着重要作用。环境教育在对大学生三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实现道德内化与知行统一、提升大学生素质、丰富德育手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环境教育主动服从和服务于德育,才能使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出环境教育的功效,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追求德育价值取向是人们从事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内在动因。以此为基础开展诗意德育研究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人本价值、建构魅力德育模式的实践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价值、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学价值,乃至政治学、经济学与文化学等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价值关系、历史关系等多重含义,这些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发生中介,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决定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与自然存在的二重性,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意蕴只有在这种思路中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就此而言,西方生态伦理学是失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