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可以把提炼主题的第二种途径比喻为:穿珠红线在何处. 这种提炼主题方法的要点是:把一个一个的素材当做珍珠,要研究这些珍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联系不是枝节性的,不是表面的,而是内在的,不是人为的,而是固有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红线"--适合穿珍珠的线.  相似文献   

2.
一篇人物通讯,通过报道特定人物的先进事迹,宣扬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讴歌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推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或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它的主题思想。 主题是人物通讯的灵魂。一篇人物通讯的主题,像一根红线,把各种素材串连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的主题,是记者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经过反复酝酿,逐步形成的。写人物通讯,提炼好主题,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把人物通讯写好,那就要在提炼主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有些新闻教科书为了叙述的方便,把采访和写作分开来讲,把提炼主题放到写作中讲。这就使一些初学新闻采写的人产生一种误解,似乎提炼主题不是采访这一个环节内的事,进而发展到临动笔写稿时才去提炼主题,结果要么有了主题而缺少表现主题的材料,要么对着稿纸发呆,主题就是出不来。所以,建议把采访和提炼主题结合起来(因为:一方面,深入采访,搜集素材,有助于我们明确主题;另一方面,主题明确更有助于我们深入采访,搜集素材),并  相似文献   

4.
什么叫主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古人叫“意”。提炼主题就叫“立意”或“炼意”。记者、通讯员收集好写作的素材之后,动笔写作之前,首先要提炼和确定所写新闻的主题,即中心思想。为什么要提炼主题为什么先要提炼和确定主题?我们写新闻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每篇新闻就要宣传一种思想观点,就要有一个主题。另外,我们手边收集到的素材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这些素材中理出一个头绪,由一种主导思想即主题来加以统率。也就是毛主席说的“用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唐代诗人杜牧说“文以意为主”,也是这个意思。宋代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涉及最多的问题往往是如何提炼新闻主题。新闻的主题就是一篇报道的中心思想,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全篇。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灵魂。一篇新闻的质量高低,首先要看主题提炼和表达如何。所以,提炼新闻主题应该是新闻工作者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6.
新闻眼即新闻作品的主题、红线、灵魂,是整篇新闻报道思路文脉交织的重要枢纽,是新闻作品最具闪光点的部分,新闻眼所达到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本身的成败得失。新闻眼是通过采访形成的,需要记者在大量繁杂的新闻素材中精心提炼。在新闻作品中,新闻眼可以表达为一个简单的词组、一句简单的话,也可以不声不响地潜伏在消息的导语中,它是整篇新闻的串珠红线,有画龙点睛之  相似文献   

7.
博览     
视觉新闻的八种结构形式谭兴政在《视觉新闻初探》一文中认为,视觉新闻常见结构形式有以下八种:①倒金字塔式。行文中有形象化描写,能给人立体感。②串连珍珠式。把作者亲临现场的所见所闻所做,择其最生动、最典型、最形象的一颗颗珍珠,用主题的「红线」把它们串起来。特别适合于访问记、人物专访、旅游纪事等体裁。③「蒙太奇」式。这种结构是许多分镜头的有机组合,适宜于场面大、主题深、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题材。  相似文献   

8.
古人主张写文章必须“炼意”,“炼意”就是提炼主题。主题的提炼如同金属的冶炼。为写文章而积累的材料如同矿石,文章的主题如同冶炼成的金属,而那熔炉就像人的精密、复杂的大脑,那熊熊燃烧的炉火,便是作者周密、细致、深刻、精妙的思维活动。用逻辑方法去定义:提炼主题就是对原始材料进行一番分析研究、综合归纳,把它们最重要、最有意义、最闪光的思想提炼出来。一、提炼主题的过程提炼主题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近年来理论界有人提出,主题在形成之前有一个“潜意识”过程,现在看来,这个“潜意识”有时在萌发写作动机的那一瞬…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艺术作品的客观性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并不是对立的,具有客观性的艺术品,不是照搬生活,或者“按照生活原样摄录生活”的结果,而是具有主体意识的创作,是作者有意识地采用某种创作方法制作出来的。纪实主义就是这种方法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出版界实行策划编辑制是一个新事物,在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区不足为怪,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认真的思考。误区之一,主题先行。“主题先行”本是一个文学术语,是指主题先于题材而存在,也就是说不是先有了题材,从题材中提炼、升华主题,而是先有了主题,按主题去寻找、收罗题材。这里借用这个术语是指策划编辑在策划、制定选题时不是先去调查、分析市场,通过认真研究社会需求与读者需要以后,再去筛选、浓缩、提炼信息和资料,然后设计、编制选题,而是主观臆断,先入为主地有了某个设想  相似文献   

11.
袁媛 《新闻爱好者》2012,(18):44-45
一条新闻,有没有新闻价值,不仅仅在于新闻事实的大与小,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思想意义,在于记者在报道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思想如何,在于新闻的指导意义和舆论导向作用如何。所以,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发掘出选题的思想意义,是记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深入开掘过程。在依据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主题方面,笔者提出从九个"着眼"发掘主题的思想意义,与新闻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12.
主题是一篇稿件的灵魂和统帅,也就是作者通过新闻事实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新闻事实的主体和核心。主题好比项链的丝线,有了它,才能串起素材的宝珠;主题好比车轮的轴心,有了它,才能撑起事实的辐条。这就是说,一篇新闻稿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本文着重从新闻主题的“新、尖、小”入手,谈谈如何选择和提炼主题。  相似文献   

13.
何军 《新闻前哨》2002,(9):20-20
人们在采写新闻时,最头疼的应该算是“捉点子”,有了“点子”,便下笔如有神;反之,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虽绞尽脑汁,却元从落笔。这种现象从新闻理论上来讲,其实就是一个新闻主题的提炼问题。 新闻主题的提炼,是采写新闻的关键所在,提炼出的主题能以小见大,即“滴水见太阳”,便可算成功。要提炼出成功的主题,“逆向思维”是方法之一。 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方法,而逆向思维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因为当一件事情让  相似文献   

14.
案主题分析是档案著录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否科学准确地对档案进行主题分析,直接影响着建档立卷的质量。因此,研究档案主题分析误差及对策,尤为重要。一、档案主题分析常见误差1、主题概念提炼不全。主题概念提炼不全,就是提炼出来的主题概念,少于档案中论述的主题概念。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具体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的要求,某个或某几个应该从档案中提炼出来的主题概念没有被提炼出来。这种主题分析误差,往往因漏标而导致漏检。2、主题概念提炼过多。主题概念提炼过多,就是提炼出来的主题概念多于档案中论述的主题概念,也就是说档案中有些没有检…  相似文献   

15.
新闻导语的功能,在于把全篇报道中最重要的事实,提纲挈领地点出来,让读者扼要地了解事情的概貌。但阅读某报的一些新闻的导语,感到写得平铺直叙,不善于把精彩的东西提炼出来组成“凤头”,而是从过程写起,结果冗长拉杂,不吸  相似文献   

16.
观察是记者交际的一项重要手段。记者采访,首先要用眼观察,观察对方有助于提问,观察现场有利于思考,观察贯穿采访始终,观察得越深刻,写出来的东西就越精确生动。所以,记者的观察不是简单的看,而是细腻的高级思维活动。 记者的观察有如下作用:获得口问耳听难以得到的新闻素材;加快新闻主题的形成;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更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朋友。  相似文献   

17.
“如何提炼主题”和“如何通过展示内容表达主题”是当前主题展览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它反映了展览主题与展览设计各项工作的关系。本文从展览设计在展览信息传播中的定位出发,以“树”的结构比拟上述关系:文献研究成果及素材是树根,展览主题是树干,展览框架是树杈,展示形式是树叶;以“遇见更好的你”心理学展览的设计实践为例说明:调查研究是提炼展览主题、内容设计的基础,主题提炼须把握好“供需”平衡,且是一个动态的演变、发展过程;并根据展览开发实践,总结了五种主题展览常见框架模式,提出了展览内容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兰玲 《当代传播》2003,(2):94-95
近年来,电视专题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好的电视专题片不仅可以启迪人们思想,还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一、选材和立意是把握主题的关键 电视片的题材是否选择得当,是电视作品成功与否的基础。题材源于社会生活,但又不是简单的素材拼凑,而是包含了编导者对创作材料的理解、把握以及创作构想。它要求我们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集中、提炼和加工,要求编导者用理性和真诚对待所选择的内容,同时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艺术形式融汇于电视作品中,在平凡中挖掘出深  相似文献   

19.
新闻素材中的“沙粒”和“金粒”是混杂在一起的,要想获得“金粒”,就要合得下力气把“沙粒”统统淘去.每一篇报道,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即新闻的主题.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新闻报道的主题从哪里来?是产生在采访之中还是采访之后?一些初进新闻之门的记者,往往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着眼点过多地放在搜集新闻事实及相关背景材料上,认为采访就要先把材料抓到手,提炼主题是采访之后的事.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20.
艺术之书     
某日,借来友人所藏旅英文人凯蒂的散文集一读,其书后所附“艺术家之书”定义达22种,使我颇有感触。其中一位学者认为“艺术家所制的书是作为艺术品的书,作为艺术品的书不是有关艺术的书,不是复制再现艺术的书,亦不是用视觉材料为文字内容的书。它们因其本身而做出艺术之宣言,这种宣言是在艺术而非文学的范围之内”。另一位学者认为“艺术家之书不是指有关艺术家的书,亦不是书堆成的雕塑,而是指那些视觉艺术家的作品,它们有着书的形式”。各家高论,不胜枚举。不管前辈从何种角度怎样来阐述“艺术家之书”的概念,我想,它首先应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