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总分式”是段落结构的形式之一。所谓“总分式”,是指文章中有总写(合说)和分写(分说)的部分,二者结合在一起。总写,是概括地写,整体地写,合起来写;分写,是具体地写,局部地写,分开来写。总写和分写之间是种属关系,分写的各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总分式是常见的、很有用的形式,记叙、说明、议论等文体都可以用。下面就总分式的教学谈两点看法。一、引导学生搞清总分关系总分式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相似文献   

2.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学写表现事物特点的说明文。一写说明文,首先需要给文章"搭架子",这是说明文写作构思的第一步。所谓"搭架子",就是规划出文章大致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等等。  相似文献   

3.
正教材分析《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2-5四个自然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学情分析泉城是济南的特色景观,文章语言优美,学生读来朗朗上口。由于文中四字好词特别多,因此要多指导朗读,鼓励孩子积累。文章的结构是很典型的总分总,学会很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4.
倒序结构     
文章结构顺序固然要对应,但并不能排斥顺序不对应的结构,这正如记叙文可顺叙也可倒叙一样。这种顺序不对应的结构,笔者称为“倒序结构”,倒序结构在高中语文课文中不乏其例。 我们先看总分结构的文章。《与朱元思书》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  相似文献   

5.
文章除审题、选材之外,讲究文章的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比较完美的文章,往往给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一气呵成之感。文章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总分式、空间顺序式、因果式、事情发展顺序式、并列式、概括式、交叉式等。我们写作时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要根据习作的内容而定。如,写《家乡的小河》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整体写家乡小河的美丽,再具体从小河的春夏秋冬情况来分述,最后照应文章开头,写出小河的美。这样写,给人的感觉,不但把家乡小河的美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且在文章结构上显得非常严谨。再如,有位同学写《游黄果树瀑布…  相似文献   

6.
一篇文章,如不用分段的形式显示结构层次,便会条理不清,让人读起来感到很费力。那么,在习作中,该怎样合理地安排自然段呢?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最常用的段式。一、总分段式这种段式按总括和分述的关系构成。例如《桂林山水》第一自然段就是总写:“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后面两个自然段分写“桂林的山”与“桂林的水”,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总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让你感觉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篇课文就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段落的。当然,这样的分段方式也可以是“总—…  相似文献   

7.
《课外阅读》2007,(2):57-57
这是一篇内容充实,有深度有采的章。相对而言,对于一些不太注重研读本的考生来说,这个话题有些偏僻,对于戈多也较陌生。而本作先由戈多的原创贝克特的话引出话题,紧接着就对戈多予以明确的阐释:戈多就是“信念”,就是。理想”,就是“道德”。章开门见山,观点鲜明,结尾警策而富有感染力。“总分总”的结构也使得章层次分明,节奏感强。在论证过程中,语言精练典雅,富有张力,是一篇很有见地的佳作。[编按]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15,(17):47-48
彭剑斌(青年小说家.出版小说集《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喵小姐》这样的文章,或许只有天真无邪的孩子或有一颗孩子心的大人才写得出来,阅读它会让人感到精神和情感的双重愉悦.而从写作的层面来讲,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做到极致”的做派. 比如说,明明写猫,却通篇不出现“猫”字,用现在一个流行的词汇来说,这真是“任性”啊.而这还让我愉快地联想到一个文学上的“掌故”:大作家博尔赫斯说,当作者明显在文章里回避用到某个词时,说不定这个词就是这篇文章的答案,因为“谜底不能出现在谜面上”.所以,《喵小姐》就是一道简单易猜、生动有味的谜语,谜底就是“猫”——这样想想,是不是让人很开心呢?  相似文献   

9.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作者先总写黄山景色秀美神奇,再具体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神奇怪石,余下几块奇石略写。作者采用总分、点面结合的方法,把黄山奇石写得栩栩如生。趣味横生。  相似文献   

10.
许多同学的作文本上大都留下过“内容不具体”、“空洞”一类的批评,这确实是同学们写作中的一大通病。有的同学以为不具体大概是文章太短吧,于是千方百计把文章拉长一点。其实,具体不具体,不在文章的长短,短文章可以写得很具体,长文章也可能很空洞。具体不具体,关键在有不有实在的内容,有不有突出的重点,有没有传神的细节。比如写天气冷,你光是写“天气好冷啊!”“天气好冷好冷”,你就是用上三个感叹号,反复好几次,也还是不具体。可是你如果写叔叔竖起衣领,帽檐拉得快把眼睛遮住了;小孩把手伸进妈妈兜里,紧紧搂着妈妈;学生们冷得直蹦跳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最适合小朋友发挥的文体就是记叙文了。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有的小朋友特别怕写议论文,总觉得那些《论勤能补拙》之类硬邦邦的题目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有的小朋友特别怕写童诗,在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写的情况下,只好把一句话硬拆成短短的几行应付了事;也有的小朋友特别怕写幻想故事,最后只好东拉西扯编造一通,然后再用“原来是做了一场梦”来做结束……但是,若要写一篇记叙文,小朋友们多半不会觉得很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记叙文是最生活化的一种文体。譬如,《我的老师》、《我们班上的调皮鬼》、《我最难忘的人》、《我最难忘的事》…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中学统编语文教材中,《诗经》选了《伐檀》、《硕鼠》,《楚辞》选了《国殇》。好问的学生看了这几篇教材后,可能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三首诗读起来有的地方很和谐,押韵合辙,而有的地方却不那么和谐,如《伐檀》的第二章、《硕鼠》的第二章、《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四句等,这是什么道理? 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如果想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有点音韵学常识.特别是古音学常识。音韵学中的“古音”,指的是周秦时代的语音;研究周秦时代语音的学问,就叫做“古音学”。  相似文献   

13.
四,总分总式如果把总分式与分总式说成二段体结构式,那末总分总式,我们就可称之谓三段体结构式:开头总提,中间分述,结尾照应开头、归结全文.从文字与内容上看,两头小,中间大,两头要精炼、明确、前后呼应;中间要具体、充实,围绕两头加以扩展.故有人把总分总式形象地比喻为灯笼式.举例来说,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初语三册)就运用了总分总这一结构  相似文献   

14.
写章给谁看,这是很要紧的,因为只有对象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发问的精神》是一篇写给中学生看的,对中学生很有教益。作启凡,是覃必陶的笔名,曾同叶圣陶、郭绍虞等合编《开明新编国读本》,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上世纪30年代前后,常用笔名“启凡”在《中学生》等刊物上发表章,本就是其中的一篇。章的写作意图是提倡“发问”,作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语言摇曳多姿,是一篇很典范的说理。  相似文献   

15.
阅读解码     
《山茶花》1.第一自然段主要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来写山茶花的美。1至2句总写山茶花的美,3至9句具体描绘山茶花的颜色美,10至12句具体写山茶花的花形美。这是根据“总分”式划分层次的。  相似文献   

16.
1848年1月下旬,一个伟大的历史文献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1885年,恩格斯指出:“我认为,不指出《宣言》是怎样产生的,那无论用什么语文来出版都绝对不行。不指出这点,第二章末尾以及第三章整章和第四章整章就完全不可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372页) 《共产党宣言》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理论派别的论战文章,不是对一个未来的美好社会所作的乌托邦式的描述,也不是一、二个人的天才著作。《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的第一个党纲,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经过广泛的民主讨论而产生的第一个科学的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于1847年。它的前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时,看到标题,就让人想起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来,以为课文就是写那凄凄美美的“泪珠”与“珍珠”的交相辉映。直到读完课文,才发现只有在写“牡蛎之泪”一段文字中提及“珍珠”二字,其余一概写“泪珠”。这不禁使人纳闷:文章重在写“泪珠”,为什么不直以“泪珠”作标题,竟无端多出个“珍珠”来,这不是文不符题吗?再看文章结构,像是顺着作者年纪的自小大到老的线索写下去的,不料读到中间却断了这条线索,直到结尾也没有连接上这条线索,仿佛材料很散,结构很乱,思路不明。其实,细…  相似文献   

18.
施东向老先生写的《义理、考据和辞章》这篇文章,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排在首篇,原因有二:其一,它是一篇谈如何写议论文的专论;其二,文章的论证结构规范、典型(容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为一体),这也正是本单元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因此,无论从内容看,还是从议论结构讲,这篇教材理当是八篇议论文的统率篇。这不能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中国逻辑的横向体系 ,编写出教科书式的中国逻辑读本 ,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学术工程。《提纲》乃这方面的闯新之作 ,计有“绪论”、“概念”、“辩说“、“余论”四章。“概念”“辩说”叙说中国逻辑的两大支柱部分 ;“绪论”“余论”阐述中国逻辑的总体、总貌和特色。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国逻辑的横向体系,编写出教科书式的中国逻辑读本,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学术工程。《提纲》乃这方面的闯新之作,计有“绪论”“概念”“辩说”“余论”四章。“概念”“辩说”叙说中国逻辑的两大支柱部分;“绪论”“余论”阐述中国逻辑的总体、总貌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