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湖北宜昌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部为积极响应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实践活动,坚持组织记者、主持人深入采访一线,发挥广播的优势,用采访机记录人民群众的真实声音,了解社情民意,让基层群众观点、建议、意见反映到节目中,忠诚践行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在"走转改"活动中,广播人收获了很多做人和做新闻的感悟,深深地感受到"走转改"为群众带来的实惠,同时也重新认识到  相似文献   

2.
杨龙 《新闻实践》2008,(9):21-24
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于新闻的真实。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任何关乎新闻真实的细节,都须有记者深入现场获取的第一手材料,还应在采访不同对象的过程中不断求证和互证。贵州日报记者杨龙应本刊之约,回顾贵州"瓮安事件"的采访亲历,使我们看到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记者如何深入采访、去伪存真,使之真正把握突发性事件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温家宝总理一次考察中央电视台时说,电视镜头要更多地对准群众,更多地宣传群众,宣传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想知道的事情。记者在坚持新闻采写的客观与真实的基础上,还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和民生关爱作用,多关注一些对国家、社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事情。记者要在政府与老百姓之间做好桥梁与纽带的沟通作  相似文献   

4.
用心走基层     
"走基层",让民生新闻更真实、感人。民生新闻选题来自群众,来自生活,来自基层,而记者走基层才能真正做到新闻的"三贴近"。记者在"走基层"现场,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画面拍下,把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话语录下,了解真实故事的前因后果,才能写出生动的报道,才能在电视上反映出动人的场景。如记者通过  相似文献   

5.
郭晓 《新闻传播》2012,(2):47+49
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推进,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不断涌现,受到群众欢迎,基层记者在这次活动中更是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一直以来,身处市县级的编辑记者比较能真实地接触到"地气",他们的稿件来源多是一线或第一时间的采访,但是基层记者在两腿走基层的同时还要带着感情、带着思考接  相似文献   

6.
正基层是新闻的源头,记者要想挖掘新鲜素材,就要深入基层,沉下去,沉到底,这样不仅能获取真正的新闻,往往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想获取"真金",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途径介入,多形式深入,多层次挖掘,去发现生活中最新鲜、最感人、最生动、最有趣的新闻事件。要细致地搜集新闻素材,精心选择角度,独辟蹊径,力争做到采访面广、选择性强,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新闻素材,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鲜活有趣,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7.
所谓体验式新闻是指记者深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亲自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采访方法,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更真实,更准确地报道事件和人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三贴近",还是"走转改",都要求新闻记者不断地深入到生活和群众中去,采写"带露珠"和"冒热气"的新闻。这方面,党报驻站记者具备独特的有利条件,脚板先行,脚底沾泥,大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9.
周骅 《新闻窗》2005,(3):56-56
信息时代,新闻时效性与新闻深度报道的融合已成为媒体挑战竞争的有效途径。新闻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和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新闻时效性追求的是新闻传播速度的时新性,要求记者以最快速度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准确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一、通过调查取证,用事实说话,展示新闻事件真相。在深度报道中,记者为了能够真实生动地反映新闻事件真相,深入新闻采访现场,克服重重阻力,摸清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取证。由于深度报道中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涉及社会敏感区域,因而增加了新闻事件的采访难度,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有时需要克服人为设置的重重障碍,拨开假象的迷雾,才能探寻到新闻事实的真相。二、鞭辟入理,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深层次根源,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向观众展示调查取证的全…  相似文献   

11.
党报记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到群众当中,和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很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呼声,才能写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多少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发展迅速的新时代,人们对所接受的信息的真实程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电视台新闻报道就是人们了解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最佳平台。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观看到及时、真实的新闻内容,电视台编辑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简单介绍了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了电视台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处理方式,以期为新闻编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层有新闻,最精彩的新闻来源于基层。曾有一位年轻的记者问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记者怎样才能尽快成才?"穆青告诉他,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记者只有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穆青认为,做记者决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一旦脱离了,记者的职业生命也就完结了。联系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记者认为,新闻工作者更应当加强和基层群众的联系,积极到新闻一线去、到基层去,释放自己的正能量。一、带着责任走基层走基层是一个"苦旅",或者说是一个"苦差"。因此,有的记者不喜欢走基层,认为到基层采访又苦又累,有可能走了基层之后依然是没有成效、两手空空,还不如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广大人民群众想知道,应该知道但不知道的重要事实,媒体工作者要对重要的事实进行及时报道,并且要将事实的真实性如实地报道出来。好新闻都是有共识、有标准的,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要让新闻更加生动、贴近,让群众喜闻乐见,也要贴近民心,说出群众的心声。而要将新闻原本枯燥的一面,用朴实、感性的语言文字代替华丽的文字来吸引百姓,需要媒体工作者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该新闻报道的真实情况,并由记者或者主持人用最真实的感人的话语将其叙述成故事来引起百姓的注意力,引起受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所讲的"抓活鱼"强调新闻工作中应该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抓活鱼"对于时政记者而言,是一项必备的能力。"活鱼"与"死鱼"最大的区别就是"活鱼"是生动、鲜活的,时政记者的"抓活鱼"强调报道的主题性、及时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并突出稿件的可读性,报道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要想报道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时政记者必须要懂得抓"活鱼"的方法,加强学习,深入地进行分析与研究,正确地利用各种利益关系与矛盾,加强与基层的联系,掌握好正确的报道方法,加强与其他记者之间的联系。基于此,主要分析时政记者抓"活鱼"的具体方法,以期促进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媒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路径。在"走转改"这三个环节,"走基层"体现的是行动,"改文风"体现的是结果,关键的环节还是"转作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要实现"转作风",就要切实做到身动、心动、感动。身动就是深入现场捕捉鲜活的新闻尽管互联网的普及和通信的发达使记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新闻线索和素材,但若要写出鲜活的、有价值的、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还是需要记者行动起来,深入火热  相似文献   

17.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以参与者或目击者的身份,亲身参与到事件当中,体验被采访人的感受与情绪,并通过视听语言符号传达的采访方式。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采写都有好处。作为地方基层媒体的记者,更应该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采访路线。我们常说,新闻要言之有物、要有细节,如果不深入到群众生活当中去进行真实的体验,何以做到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8.
当代的文字记者中,有一部分记者并不具备记者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有些记者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薄弱,不能很好地完成采编任务;有些记者观察能力较差,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新闻细节;有些记者自我定位不准确,不能深入到基层群众中与群众交流。这些都说明了有些记者并不具备当代文字记者应有的基本业务素质,本文意在分析怎样提高当代文字记者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9.
不知从何时起,党报记者编辑常常下意识地拿自己的报纸与都市报、与新闻网站对比。相比之后,常生忧患,因为总觉得党报在贴近群众、贴近热点上,往往比不过人家。"报纸没人看,就要靠边站"。面对多媒体竞争的环境,党报要承担引导舆论的主阵地职责,采编人员首先要学会扑下身子,准确、深入地了解群众的关注点与兴奋点,追求报道的"精确制导"。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在继承  相似文献   

20.
基层是电视新闻宣传的沃土和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这段时间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本在实践"。基层的各种活动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基层的各种实践真实地体现着时代进步最基础的变化。走基层——心贴近百姓,作品贴近生活"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宽。"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新闻宣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广西电视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