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彬 《中国新闻周刊》2007,(46):I0018-I0018
“过去香港市民提起香港本地的银行,就是外资那几家;但这几年变了,越来越多的港人已经把中银香港视为一个本地银行。随着我们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改进,选择中银香港的市民越来越多。”谈到中国银行在香港经营九十年,中银香港总裁和广北对这样的改变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们对于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型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以城市商行为代表的区域性银行受经营范围、人员和业务研发投入的限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银行档案工作已从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方式向全面的档案信息服务转变。如何加快和有效开发利用银行档案信息资源,为银行经营、业务发展服务,是银行档案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一、根据档案管理新要求,查摆利用工作的主要问题1、传统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  相似文献   

4.
雷娟  赵涛 《大观周刊》2012,(41):80-81,140
离岸贷款(欧洲货币贷款)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究其原因,在于欧洲银行比相应的国内银行经营更为有效,更有竞争力,经营政策更为灵活。由于欧洲银行的存款没有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因此经营成本比较低,其可以约定相对国内贷款较低的贷款利率以吸引更多的贷款业务。离案银团贷款又会涉及到多个国家的法律,因而对于离案银团贷款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研究就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防范银行经营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君 《陕西档案》2010,(1):38-39
随着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化。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健全并加强档案管理,为银行经营健康发展提供服务和防范风险,是银行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6.
王芸  杨颖 《信息系统工程》2012,(3):22-23,17
一、开发背景企业信用信息是一种资源。企业的信用缺乏,信息不对称,已成为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诱因,部分企业为顺利通过银行的层层信贷审查,隐瞒其真实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使得银行难以获得真实的信息。银行在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时,除需要掌握企业的主要经营和财务信息外,更希望了解企业在遵纪守法、工商税收、水  相似文献   

7.
陈文雅 《大观周刊》2013,(12):68-69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10年11月U20首尔峰会上,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成为会议议题之一,要求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提出加强影子银行监督管理的可行性建议。中国银监会近年来也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防比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本文就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善,产品质量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渴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9.
《信息系统工程》2003,(4):40-40
随着近年业交通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业务系统的数据量逐年增加,对系统稳定性和数据的可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交通银行当前对数据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银行的业务系统到银行内部的OA系统,所有的信息几乎都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各种存储设备中。每天进行的业务交易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来自各方的数据会汇集到银行中,如果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保障银行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银行逐步走了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作为记载反映银行经营行为和经营成果的银行档案,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日益显露出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然而要想使档案工作真正地服务于业务需要,促进和推动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就必须强化档案管理.尽快实现档案升级.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需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状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成功企业都将信息视为企业发展的商机,那么如何得到快捷、可靠、准确信息,数据集中是其中的主要解决方案。以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着手进行的数据集中为例,现在我国商业银行都在向以市场为向导、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特征的经营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使得银行将传统的以帐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即在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 Place)、任何渠道(Any Way)均能为客户提供服务,经营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对信息进行集中以及对集中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同时,数据集中后为银行及时掌握客户的资金动态和流向提供了可能,集中后的银行业务数据因其积累了客户的大量历史信息,也为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基本数据源。  相似文献   

12.
资金管理多年以来一直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中心问题。随着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许多集团企业纷纷提出了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等资金管理需求。虽然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集团企业对于资金管理的需求,但还不能完全解决企业所提出的个性化服务以及财务信息与各银行账务信息的一致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信贷档案是银行实施信贷管理的基础,信贷档案资料不全、管理不科学规范、势必对银行信贷管理的完善,信贷风险的防范和信贷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不利影响,银行信代资金的安全得不到保证,预期的银行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难以实现,因此,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在银行稳健经营、协调发展等各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曾把银行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精巧和最发达的产物。赫赫有名的北四行之一大陆银行,不仅为当时的中国金融业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而且凭借稳健的经营方针和灵活的管理制度,成为近代银行史上难以抹去的典范。一、大陆银行的创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金融市场的竞争必然带来职教工作的竞争。银行之间优胜劣汰的竞争,表面上看是资金实力和经营手段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要使农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改革中有所建树,有所发展,完全取决于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职教工作必须改革与创新,把银行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岗位培训上来。几年来,我们农行已经  相似文献   

16.
《档案与史学》2003,(6):21-30,5
根据现有史实,外商银行在华历史应从1845年英商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在香港开办分行算起,1847年该银行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是为上海第一家外商银行。近代进入中国的外商银行包括分支机构在内前后总数约在百家左右,主要分布于几大通商口岸。借助于不平等的中外条约,外商银行在中国的某些业务经营具有垄断性、侵略性的特征,但作为新式银行,其在华的发展刺激了华商银行的成长,推动了中国传统钱庄业的演进,从而形成了二十世纪早期中国金融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华外商银行的组织管理、业务经营,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颇有值得借鉴学习之处。本史料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所收集的中国银行业调查资料中的一篇,由纽约中国银行所撰,从内容看,成文于1945年,其对于外商银行的业务和内部组成,叙述尤详。档号Q275-1-2209。  相似文献   

17.
近来,一家报纸报道某地成立了“粮食银行”,笔者初始以为该地粮食部门也设立了银行,待仔细阅后,方知该地粮食部门办了一家专门为群众免费保存粮食,群众随时凭条去取的企业。此外一些地方又出现什么“绿色银行”、“森林银行”等。笔者认为,给单位定名时请不要随意使用“银行”一词。银行是一专有名词,指经营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由于其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性,我  相似文献   

18.
朱琳 《大观周刊》2012,(15):63-63
本文在研究回顾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以香港恒生银行为例,重点分析了恒生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即其业务拓展、本土化经营和人才管理战略;通过分析如何正确认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利与弊,为中国的银行如何完善自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网上银行—21世纪的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ing),亦称网络银行或电子银行,是依托因特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手段。网上银行借助因特网遍布全球的地理优势及其无间断运行,信息传送快捷的时间优势,突破传统银行的局限性,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便捷、实时的全新现代化服务。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并以其巨大成功向业界展示了其深厚的发展潜力。目前,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及其用户逐年增多,网上银行作为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正成为各国银行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编辑参考     
金融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哪里金融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无理干预。现在一些地方干部提拔很快,二三年换一茬,新上来的一批又如法炮制,瞎折腾一番。这样银行怎么吃得消?经济怎么能搞好?所以,金融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摆脱地方对银行的干预。去年我们在全国组建9个跨地区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同时,我们要求银行也要改革。对银行的改革,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把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分离出来,成立一个金融资产公司,专门负责讨债款,这样可以让银行轻装前进。但改革后银行的经营就要自负盈亏,亏损就充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