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褚峥  殷慧勤 《现代语文》2002,(11):22-23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节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历来注家皆以为“白衣冠”乃凶丧之服。其理由有二:一、明知荆轲难以生还,故像送丧那样的送他,制造一种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表示生离死别;二、有激励荆轲之意。果真如此吗?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其理由有二: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一直是丧服的主色,但不可忽视的是,白色又曾经是中国古代平民的常用服色。《辞海》“白衣”:古代人民衣白衣。《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就是说公孙弘原来是位平民学者出身。“白冠”令…  相似文献   

2.
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通常会对文中人物的形象进行品析。往往会关注文中的显性人物,如燕太子丹、荆轲、秦武阳等,通常会结合这些人物在文中的言语个性、行为事件等进行品析,却常常会于不经意之间忽略与整个“刺秦”事件紧密相关的另外两个人物:一个是出场时间很短暂的人物“樊於期”,还有一个就是文本中根本就没有出场的“荆轲所待之客”。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语必修①《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有两句话,一是第8段:“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是第10段中:“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相似文献   

4.
高语第六册《荆轲刺秦王》中有句:“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对“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课本注释为:“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这样注释我认为是不妥的。   一、从语境看,荆轲的话应是责骂太子的。古代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辱”,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内容,我在教读以下这段内容时,尝试采用与学生一起品读标点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相似文献   

6.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荆轲行刺失败,燕国便随之灭亡了。对于荆轲这个历史人物,后人看法各有不同,宋朱熹曾说:“荆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又有人反对说:“荆轲并不是匹夫之勇,实乃是位足智多谋,机智勇敢的英雄豪杰。”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刺杀行动.无疑是战国末期的“荆轲刺秦王”.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为荆轲的豪迈和悲壮而欷歔感叹。仔细推敲,你会发现荆轲这个人实在不靠谱.靠他刺杀秦王.不失败才怪。  相似文献   

8.
<正>《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当我饱含悲壮的激情讲完了这一课后,我问:"大家怎么看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呢?你们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样,觉得荆轲是在逆历史潮流而行,他的行为简直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他这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结果只是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简直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此时班里学生几乎全体深表赞同,又点头又恩的,我震惊了,  相似文献   

9.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千古传诵,的悲壮故事。对荆轲的评价,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论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更不懂得秦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虽然事败,但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歌,千百年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安危,前仆后继,赴汤蹈火,虽死不顾。对荆轲的爱国精神,冲天的壮气,笔者同  相似文献   

10.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文章记述了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并雪个人的“见陵”之耻,派荆轲到泰国刺杀秦王的史实。全文充溢壮烈气概,又处处涂染悲剧色彩,读来令人感慨万端。《荆轲刺泰王》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文章开首一展泰国争强称霸、侵权略地的历史背景,这既是剌秦王事发的原因,又是为下文作铺垫,可谓开篇不凡。文章接下来写太子丹“请荆卿”到“令武阳为副”,假如本文前峰突起之后,马上就写荆轲剌秦王的动人心魄的场面,而没有对剌秦王之前的准备工作的从容叙述,那就会使读者觉得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在叙述了准备之后又异蜂突起。展开了“易水送别”的悲壮  相似文献   

11.
一、学习要点: 认识词义的演变,多义词的形成和古今词义的同异;理解通过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认识游侠刺客这一类人物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固有的弱点。二、自读指要: (一)《史记》之叙荆轲刺秦王事,文字有异于《战国策》: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粹之。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  相似文献   

12.
荆柯刺秦王之失败原因具体有:太子制定行刺方案不当;荆柯有贪生的念头;秦武阳未发挥副手的作用;荆柯剑道并不精湛;荆轲易水诀别情绪受挫。  相似文献   

13.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成功地刻画了荆轲形象。其刻画之成功,历来为人称道,甚至连太史公司马迁之《史记》在叙及荆轲事迹时也几乎只字未改,原文照录。《荆轲刺秦王》是如何刻画荆轲形象的呢?通过写人物的语言、行动、音容笑貌来展示人物性格,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常用的手法。除此以外,《荆轲刺秦王》还注重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刻画荆轲形象。一、以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当时,战国七雄中,韩已被消灭;楚、魏、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旦夕。“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  相似文献   

14.
刺秦     
情景设置●材料:图穷匕首见(亦称图穷匕见)●出处:《战国策·燕策》●故事:战国时,荆轲奉燕国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中,到了秦王座前,慢慢地把地图展开,最后露出了匕首。  相似文献   

15.
秦王要统一,燕国不答应。干般策划之后,太子丹确定了绝密计划和绝佳人选,派勇士荆轲怀揣国之大计前去行刺大国领袖:图穷匕现之际,不及荆轲得手,秦王挥剑砍掉了这个大胆刺客的一只脚丫,站不稳的荆轲靠柱坐倒下去,却也从容笑骂威权……大历史给我们和盘托出了一个悲壮千古的英武故事。但,也有其他版本的荆轲形象,在大同小异之外,更有"爆料",比如《战国策》里描述,当时倒地的荆轲的坐姿为:双腿叉开,自然向前延伸出去,明晃晃地将男性身体的私密之处  相似文献   

16.
潘南峰 《学语文》2009,(4):18-18
一场精心谋划、准备已久的行刺行动以荆轲的身受八处创伤被斩而终止。荆轲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完成自己短暂的一生。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荆轲是失败了。燕国是灭亡了。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远没结束,“中国第一侠客”荆轲的形象永远是鲜活的,是勇士、谋士、壮士、义士的化身。  相似文献   

17.
一 《荆轲刺秦王》见于《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质于秦亡归”篇。它叙述的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预示了战国时代六国的灭亡,秦国的统一天下。它是我国历史上这一大动乱时代将要结束的一个悲壮的尾声。 战国中期,泰国不断兼并崤函以东诸国的土地,已经成为首屈一的强国。到了战国,末叶十年中,东方六国依然互相猜忌,不能团结“合纵”以抗强秦,甚至彼此之间还常常开战,这样就更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后二年灭赵(赵公子嘉逃代,自立为代王,后六年亡)。韩、赵破亡后,秦军迫近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的生存,于是在公元前227年,使出现子派遣荆轲劫刺秦王的事件。劫射失败,秦国益发横暴,同年秦将玉翦、辛胜破燕、代联  相似文献   

18.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名篇,扣人心弦,常读常新。多次研读,愈觉文字背后波诡云谲,满目风雨。细细玩摩,竟读出了阳谋下的手腕、言语中的侠客风骨、作者的迎合之笔。现不揣浅陋分析如下:一、太子丹"阳谋"取人头,逢场作戏玩手腕燕国将遇灭顶之灾,太子丹除了施荆卿刺杀秦王之计外,别无他法,生死攸关之际,太子丹其实无路可走,且此计谋划至今,只等关键时一试定乾坤,留给太子丹的可打之牌只剩这一张,在此危急之时,依荆卿  相似文献   

19.
教《荆轲刺秦王》一文,在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时,大多数同学认为荆轲是一个机智勇敢、深沉刚毅、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但在盛赞荆轲的义勇刚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之余,也常会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似乎荆轲刺秦王失败,是因荆轲剑术“疏”所致。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20.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兮成白虹。 这是战国时武士荆轲刺秦王前的悲歌。荆轲受燕太子丹所托刺杀秦王,临行前在易水河畔慷慨高歌,表达了义无反顾的悲壮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