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无核区作为特定区域内国家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建立互信措施的一种安全合作机制,也是一项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军备控制措施,或可以说是机制。根据军控理论,无核区属于军备控制的范畴,表现在核裁军与防止核扩散方面,即对核武器的“量”及“使用方式”的控削。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进一步缓和,使国际军控和裁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拥有庞大核武器的超级大国追求霸权,军事技术革命的发展,地区冲突的增加等等因素,对国际军控和裁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国际军控和裁军形势也因此变得错综复杂。中国对军控与裁军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和负责的,中国的裁军与军控主张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裁汰绿营一直是清政府军政当局颇为措意的整军行为。在不同历史时段,绿营裁军的动机、手段、措施大不相同,由此而引起的裁军数量、裁军效果大相径庭,呈现出一种多质并存的状态。晚清裁军作为战略调整行为,总体而言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等战胜国就战后处理德国裁军问题达成了共识,拟定了一系列裁军条款。一战后,由英、法两国把持的"协约国军控委员会"为落实《凡尔赛和约》的裁军条款,对德国的裁军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现场监督、检查。裁军监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销毁战争物资、裁撤军工厂、裁减军事人员等政策和措施。英、法之间,协约国与德国之间围绕德国裁军问题展开了既对抗又合作的外交争斗,德国裁军问题因此更加复杂、多变。一战后协约国处理德国裁军问题的成败得失为国际裁军运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其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国际裁军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重要外交思想之一。但罗斯福早期是一个好战的军国主义者 ,2 0年代以后受威尔逊主义影响 ,才开始转变为全面裁军的积极倡导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罗斯福放弃全面裁军思想 ,转而主张局部裁军 ,要求强制解除轴心国家的武装 ,反对中小国家拥有军备。罗斯福裁军的动机不仅与经济、贸易和安全等因素有关 ,同时也是他的集体安全思想的反映。罗斯福的裁军思想虽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但也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6.
裁减军备是20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各国都把裁军,尤其是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裁军,看作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步骤.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召开的.美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的考虑,采取了抑制法国、部分满足德国军备要求的策略.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虽然对裁军会议上的政策做了有限调整,但仍继续贯彻“不承担政治义务”的行动原则,即使是先达成裁军协定、后承担有限义务的所谓“新方针”,也不过是这一原则的变种.这就决定了美国的裁军原则不可能得到各国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裁减军备是20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各国都把裁军,尤其是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裁军看做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步骤,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召开的。美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的考虑,采取了抑制法国、部分满足德国军备要求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19世纪60至90年代的裁撤绿营是清朝开国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裁军,多重因素的纠结缠绕所产生的政治合力,主导着裁军的路径及其进程。从主观上说,清政府试图通过裁军而达到复活旧制的目的,对已经老态龙钟的绿营进行自我完善与调节,而不想从根本上否定绿营兵制。客观上裁军仅仅是局部的改良,是在原有体制内的修补、回旋和苟延残喘,未能挣脱原有体制的束缚。裁军目的的单一性和有限性,留下了种种后遗症,预示着更深刻的混乱和制度断裂,并在不久的将来引发更大的裁军风暴。  相似文献   

9.
摘要长期来,学界对于民国初年湘督谭延闿的湖南裁军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做法是谭为了排除异己,有意消灭革命力量。其结果是帮了袁世凯的忙,导致了湖南“二次革命”的失败。本文对传统的说法提出异议。通过进行大量的史实分析论证,认为谭的裁军是为了解除革命胜利后的湘军对于革命政权在政治和经济上所构成的严重威胁。裁军的结果不仅减少了湘省内乱的潜伏因素,避免了军人干政的危险;而且也把湖南的军费支出减少到辛亥以前的水准,减轻了湖南的财政负担。故对于潭延闿 的湖南裁军,应当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由于国家战略态势的变动,直隶成为战略敏感地带,亦是朝廷重兵集结之区。甲午战后,清政府锐意裁兵,直隶绿营的裁撤程序也随之启动,历经王文韶、裕禄、袁世凯、陈夔龙等人的裁撤,迄至清亡,尚未完成裁撤任务。直隶绿营的裁撤在不同的时段,裁兵诉求也迥然相异,映射出多重的政治信息,是观察晚清绿营裁军的窗口。通过对直隶绿营裁军的研究,为我们考察晚清绿营裁军提供了极好的面相。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裁军原则和美国参与的国联裁军活动是建立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之上的.美国在裁军运动中发挥的有限作用,使美国的裁军总原则不可能得到顺利贯彻,必然会遇到来自德法的抵制,而未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将在30年代的世界裁军会议上重现.这就决定了世界裁军会议必然无所结果的命运.美国在裁军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短视,最终使敌人坐大,削弱了自己.  相似文献   

12.
海军裁军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列强裁减军备活动的一项内容。当德、意、日法西斯对世界和平已构成严重威胁时,英美两国缺乏充分的认识,伦敦海军会议上,在日本宣布退出会议,完全不受海军裁军条约的限制时,仍坚持签订新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导致两国海军建设的严重落后,削弱了抵抗法西斯侵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洋务运动背景下,清政府开始整饬营伍、变革兵制,希图通过简器练兵以自强,其中,裁军是变革兵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清政府的裁军对于减轻其财政负担,促进军事改革、提高清军战斗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裁军也成为造成晚清会党蔓延,土匪猖獗,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章毅君 《历史教学》2002,2(8):15-19
海军裁军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列强裁减军备活动的一项内容.当德、意、日法西斯对世界和平已构成严重威胁时,英美两国缺乏充分的认识,伦敦海军会议上,在日本宣布退出会议,完全不受海军裁军条约的限制时,仍坚持签订新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导致两国海军建设的严重落后,削弱了抵抗法西斯侵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军备控制 ,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之一 ,是对军备发展水平的限制 ,它以维持军事稳定与平衡为原则 ,是对军备竞赛的一种管理与安排 ,也可被看作是走向最终全面裁军的一个步骤。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军备控制的历史、原理及作用 ,阐述了后冷战时期军备控制面临的困境及功能性演变 ,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并探讨了军备控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静岛社科院的杨普宪先生针对高校教师全员科研,造成泡沫学术盛行,呼吁学术大裁军,表达了有良知和责任感的当代学人的共同心声.学术裁军要是果真能实现,泡沫学术得以遏制,那将是学术和教育的幸事,国家与民族的幸事.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学术裁军叫好.  相似文献   

17.
1932年2月至1934年6月,世界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美国的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先后参加。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是从支持德国“权利平等”到有限支持德国重整军备。罗斯福上台后,改变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极力遏制德国的扩军野心,但约翰逊修正案使罗斯福的新政策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世界各国都开始考虑裁军问题,以减少军费开支,同时淘汰落后发展先进。围绕裁军  相似文献   

19.
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上,受孤立主义传统和当时美国国内反对<凡尔赛和约>同情德国情绪影响,以及对美国在欧洲经济利益的考虑,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从支持德国"权力平等"要求转向有限支持德国重整军备.  相似文献   

20.
1933年7月英、法、德、意四国“谅解与合作公约”的缔结,是希特勒上台后欧洲大国间第一次外交互动的产物。英国出于挽救裁军大会的考虑,对意大利倡议的“四国公约”极力推崇,并在协调法德分歧、促成公约的缔结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虽然“四国公约”最终因法德两国政府拒绝批准而成为一纸空文,但英国在“四国公约”问题上的表现,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德国纳粹势力上台初期,英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即力图通过促成普遍裁军来实现欧洲大国间的和解,从而避免可能的战争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