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在于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流畅,是否完整,是否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事实上,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和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也决定了我们实施阅读教学必须灵活多变,追求个性教学。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构建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应从何入手呢?  相似文献   

2.
徐燕 《学语文》2008,(6):50-50
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贴近生活”,关键在于如何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首先,构建语文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语文课本所选范文体现了或历史或虚构的生活画卷,总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相类似的影子,教师的作用就是创造一种氛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领悟,既而进入一个美妙的共通境界。  相似文献   

3.
徐劲松 《现代语文》2008,(9):155-155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文本:教师把文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细说慢讲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降低了学习效率,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课改应运而生,一次又一次,一轮又一轮。进入21世纪后,“语文教育必须面向21世纪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成为一句口号,这就要求语文课堂需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4.
刘恩明 《小学生》2010,(2):39-39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不单单要走进文本,去体会,去理解,去诠释文本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更应该走进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孩子,和他们一同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这样,教师的教学理念就要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就要不断调整,真正地把新课程倡导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新型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让语文课堂真正灵动起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在“小”语文中探求“大”智慧,在“小”课堂中追寻“大”生活,在“小”文本中激发“大”情感。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语文教学情趣化。所谓语文教学情趣化.就是“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富有情趣一些”。当然。包括“情感”与“趣味”两个方面。“情趣”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语文教学中与这个词语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所有内容。构成“情趣”一词包括了“情”和“趣”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活”呢?笔者认为,“活”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即学习方式的“活”、教学过程的“活”以及学习内容的“活”。  相似文献   

7.
一、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淡漠 韩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究竟淡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我们教育界课改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徐文明 《教育现代化》2006,(11):104-105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有序展开.也取得了许多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课堂教学模式:轰轰烈烈的讨论课:曲解文本的泛多元课;超现代的鼠标点击课;从头至尾的学生“主体”课……曾几何时.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不见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不见了;语文教学的文长与生活脱离了。  相似文献   

9.
张成 《学语文》2009,(2):23-23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现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做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系列变革。语文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满堂灌”转向“满堂读”,后又转向“满堂闹”(学生讨论)。课堂的主客体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作用由主体转为主导,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的角色由客体转为主体,由“配角”变为“主角”。不管怎样变革语文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语文课堂的“味”与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改,更不能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季红英 《双语学习》2007,(6M):72-7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又绿校园,教育第一位的问题是“使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园地、遨游的天堂、成才的乐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让语文课堂因为有“想象”而鲜活起来,我们理应让学生在有“想象”的语文课堂中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经常出现下述情况:有时强调“讲”的重要,于是出现“满堂灌”;有时强调“读”的重要,于是出现“满堂读”。这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症结是什么?冒昧地说,是缺乏辩证统一的观点所致。小学语文教学违背辩证统一观点的表现较多,笔者仅从联系与发展、数量与质量、结果与过程等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议题,大大小小的学校教育变革围绕“创新”一词向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创新教育”依照外援式和内援式两种发展路径成为教育改革之“灵魂”或“理念”。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如果教师能使“教”与“学”的各个环节配合得适当、协调,达到和谐优美的妙境,则会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  相似文献   

16.
新编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地位,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卓越的审美能力”,审美化语文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位英国妇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为好,便去请教伟大的学者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她还小着呢,现在才两岁半。”达尔文叹了口气道:“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每一个父母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古今中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不知酿成了多少千古佳话,也不知又有多少悲剧因此而发生。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几乎每一个孩子在刚…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人文性”被提升到了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重新探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从人文主义观念出发,使课堂生活成为一个涉及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道德活动等方面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而要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广泛的学习语文的空间和氛围,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就一堂语文课来说,应该是美感与诗意的交流场所。不管教育怎么“教”,课程改革怎么“改”,语文课堂都应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构建诗一般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溢着生命的律动。是每位语文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则从课堂上“诗境”的创设,“诗语”的运用,诗意的对话等方面出发,阐述让语文课堂涌动诗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