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民生:让主流意识形态走近人民群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不仅仅是基本物质的满足,还与基本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文化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思想状况、文化权益和生活品质,体现国家的“软实力”。因此,它既是更高层次的民生,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生长点。当前应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等路径,推进文化民生建设,让主流意识形态走近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和生活品质的提升,由此催生了文化建设和民生建设二重领域新的时代课题。为回应人们对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辟了文化民生建设新领域;构筑包括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线,树立“共享发展”理念,狠抓“文化生产力”在内的发展规划,展现了文化民生建设新方案;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在亲力亲为、循循善诱中落细落实文化民生建设顶层设计,彰显了以民为本真立场。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落实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功能,从广大群众的需求出发,从社区文化工作出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面"方针,基层文化单位要以基层文化建设为突破点;以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为重点;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成为新时代亟需解答的重要问题。当前强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从它的时代内涵来分析,体现在个体层面是构建具有高尚理想追求的个体精神世界,社会层面是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国家层面是筑牢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共有精神家园。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虽然我国人民精神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精神危机的问题。应当从加强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优化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功能、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等方面入手,使人民精神世界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让人民享受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美好蓝图。这一目标对于工会而言,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扎实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为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面富裕。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是全体人民的、全方面的、共建共享共创的、渐进式推进的共同富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任务,在于引领意识形态建设塑造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文化生活建设凝聚更为先进的精神力量、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向上向善的道德修养、引领斗争精神建设锻造敢于斗争的意志品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在于加强教育引导、巩固舆论宣传、完善实践养成、健全制度保障,从而坚定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方向性、斗争性、实效性、长效性。  相似文献   

7.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论断有着丰富的理论蕴含和实践指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的重要目标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显著优势,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包含着提高人民思想觉悟、提升人民道德水准、涵养人民文明素养和激扬人民精神状态等内涵要求。新时代新征程,铸就文化新辉煌,要建设文化内容强国、文化资源强国、文化创新强国、文化魅力强国,厚植价值底色,提供丰厚滋养,激发发展活力,提升品格品位,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如何使图书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职工教育》2015,(2):13-15
<正>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  相似文献   

10.
戏曲扮演着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重要角色,戏曲表演艺术代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对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激励人民奋发向上、陶冶人民的道德情操、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推动经济发展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统揽全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整体性把握与全局性思考,对人民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给予高度关注与深切关怀,始终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深刻蕴涵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丰富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生取向.  相似文献   

12.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加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农村群众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切实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1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上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运用生态文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进行研究,并通过解读我省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学作品,挖掘其丰富的精神生态内涵,有助于推动我省文化界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为我们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法治文化是法治软实力的象征,是现代化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表征,首先要深刻领会法治和文化的涵义,之后才能深入理解法治文化的内涵;法治文化要以宪法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治国;新时代法治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体现在制度、精神、行为层面,是法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法治与文化的融合,更是新时代的突出特征。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宪法作用的发挥,也要坚持先进的文化导向和法治文化的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5.
建设大学文化推进文化育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大报告中这一对文化本质深刻的认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五溪文化就是五溪地区以汉、侗、苗、瑶、土家为主的多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的区域文化。五溪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挖掘五溪文化的丰富内涵,分析五溪文化的多元结构,对弘扬五溪文化、建设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谨、自成体系,就其鲜明特点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以“为什么进行文化建设、怎样进行文化建设”为主题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统筹谋划,以推进“两个结合”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法遵循,以增强“时度效”作为检验新时代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科学认识并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点,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的重要向度,是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民生建设是改善民生需要关注的关键领域,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文化民生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于以文化民和以文惠民,始终使文化民生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人民群众平等参与文化建设,平等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从而促进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固有的传统的概念,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源远流长、影响深广,而且本身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几千年来,它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它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为历代知识分子所熟知和广为应用,并有其深刻的思想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修养的研究不仅为目前中国社会之所需,也是目前建设中国德育理论和丰富补充当前中国哲学内涵的重要方面,是关于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教育学和哲学研究者都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修养这个文化宝库中吸取养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