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必”有如果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课本注“必”:“一定,实在。”这不妥当。“一定”和“实在”表示确实无疑,强调某种情况的真实性。如把“王必无人”理解成“大王一定没  相似文献   

2.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王必无人”一句,教材将其中的“必”解释为“一定、实在”,我认为这一解释欠妥,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语一册)有句:“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句中的“必”,中学教材释为副词“一定、实在”,失之。此“必”当为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倘若”。“必”的这种用法,古文中并不鲜见。让我们先来看看古书中的异文、对文之证。1《史记·孟...  相似文献   

4.
“何施之为”注释究竟何意新疆/乔正明《之战》里有这么一个注释:[秦则无礼,何施之为]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这个注释对“何施之为”的说法实在令人不可理解。“为,表示疑问语气”,这是说,...  相似文献   

5.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素负盛名,尤其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其个性化的生动传神的语言,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蔺相如在答应赵王往使秦国时说的一句话“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尤其脍炙人口。只一个“必”字就写尽了蔺相如的处境、性格和深谋远虑,可谓一字见精神,境界全出,把人物写活了,写神了,实在妙不可言。对这“必”字的解释,有释作“如果”、“假使”的,有讲为“一定”、“实在(确实)”的。前者为连词,后者为副词。两说均可通。但我认为,从文章的表情达意上看,从当时赵王和蔺相如的具体处境来看,“必”字作副词“实在”讲,则更为得…  相似文献   

6.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其中的“必”字怎么讲?中学语文课本注释为:“[必]果真,如果。”《辞海》(语词分册)“必”字条下也有:“果真,假使。”举的例证,就是上面这句话。我们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对的。把“必”解释为“如果、假使”等等,在古书中找不到证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历来是高中语文课本保留的经典篇目。但现行人教实验版必修四语文课本中的两条注释却值得商榷。一是"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笔者认为应解释为"果真、假使或倘若、假如"比较合适;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中的"加"和"胜",课本的注释是"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笔者认为"加"应为副词,解释为"更","胜"应为动词,解释为胜过,超过"才合适。  相似文献   

8.
《师说》中有两处“者”字:一处为“古之学者必有师”,课文将“者”字注释为“求学的人”,但对于“者”字的词性未加说明。另一处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文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对照翻译与原文可以发现,其中的“者”字没有翻译出来,而是在全句注释后面补充注释“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表示判断”。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文言学习中,一般都将“者”字理解为语气词或助词,起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句,课文对“其”字的注释是“语气助词,表示猜测”,可第三册《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的注释却是“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祭十二郎文》中“其能久存乎?”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少许的词语注释较为笼统、含混、简单,值得商榷。如:“寡”、“揖”、“用”、“必”、“夺”、“与”、“击节”、“左司马”等词。  相似文献   

11.
“迎取”释义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宛 《学语文》2005,(1):46-46
《孔雀东南飞》是千古传诵的汉乐府名篇,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将其收入。其中,“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中“迎取”一词,教材注释为:“迎接你回家。”这个注释没有解释“取”字,不确。  相似文献   

12.
现行部编中学语文教材对课文疑难词语的词义均作了注释,这些注释为学生正确理解词义和把握文章内容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此类注释存在的问题不少,现从初中语文课本现代文注释中撷取数例稍作分析,以就正于方家.[仙逝]表示对死了的人的婉转言辞.(享·特罗亚《最好的顾客》)这条注释确实令人费解,“死了的人”是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中心词是“人”.注释使人误认为是表示对人的婉转言辞,这实在不是“仙逝”一词的本义.请看《辞源》对该词的解释:仙逝:谓死也.对于死者不斥言其死,谓其登仙而去也.《现代汉语词典》对该词  相似文献   

13.
李佳秀 《学语文》2002,(5):4-44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中“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课本注释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实在令人费  相似文献   

14.
袁从润 《学语文》2005,(5):46-46
《曹刿论战》记叙了历史上著名的弱鲁战胜强齐的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的战略见解和言行,再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远见灼识与卓越军事才能。然而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的注释值得商榷。课文将“虽不能察”的“察”注为“明察”。将“必以情”的“情”注为“实情”,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注释辨析万本修关于教材的注释,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教课之际宜令学生明晓者,注之务期简要明确。”“尤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所不晓者,必巧譬善喻,深入浅出,注而明之。必不宜含胡了之,以大致无误为满足。注音含胡了之,教师也含胡了之。而欲求学生...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写孙富巧言诱骗李甲时说过这样几句话:“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嫌,平时既怪兄游此非礼之地,今日岂容兄娶不节之人?”对其中的“必严帷薄之嫌”一句,教材的注释为:“意思是说,一定严防家中妇女有不好的名声。帷薄,帐子、帘子,指内室。”这一注释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在文言文里,语气词“其”的判定并不难,但要找个恰当的口语词来对译,却颇费周折。试看教材上的几个例子。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的:①其何能胜?(《冯婉贞》)〖课本注释:那怎么能取胜?〗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用来表示推测的:④其必曰……(《岳阳楼记》)〖课本注释:那一定要说……〗⑤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⑥先生其此类乎?(《中山狼传》) 以上①、④两句中的“其”,课本均译为“那”。  相似文献   

18.
《廉颇蔺相如列传》共有四处出现了“必”字。(1)“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3)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4)“我见相如,必辱之。”联系上下文,笔者认为,唯有(1)和(4)两句中,“必”字宜作“一定”  相似文献   

19.
“死且不朽”注释疑议泾县中学陈晓保《之战》中“寡人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教材注为:“(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笔者对“死且不朽”的注释有异议,现与教材编者商榷。要正确理解一个词语,就必须...  相似文献   

20.
疑义共析“渡河”解宋淑琴汉乐府中有一篇题为《悲歌》的作品,很有名。其中有两句诗写道:“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学教研室古代文学组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把“欲渡河无船”一句注释为“比喻没有回家的办法”,显然是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