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创新创业训练方向不明确""创新创业训练效果评价不科学"和"创新创业训练动力不足"等问题,以行为管理理论为依托,构建出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导向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校正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和"创新创业教育行为动力机制"四种子机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其内在机理对高校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及其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为抓手的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新举措,包括:确立"富有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电气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师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和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工程实训和创新实践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实验、工程实训和创新研究一体化"的电气工程学科综合实践基地;建立以"创新实践"课程和"大学生科技竞赛"引领的一般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协调培养机制;通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着力建设一支"富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相似文献   

3.
传统创新基地通常按单一学科布局,创新成果多为"竞赛导向、一次创新",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能力和机制。针对这一问题,瞄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创新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式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新思路。以国防科技大学跨学科"主题式"无人系统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例,系统总结了跨学科"主题式"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了跨学科"主题式"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成效和启示,通过开展团队化、主题式创新实践活动,实现了学员创新活动由"一次创新、个人创新"向"持续创新、团队创新"转变,极大提高了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取得明显的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4.
"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文献资源创新"、"科研创新"、"服务创新"是架构闽江学院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创新(即"IMLAS模式")的五大模块,即五项创新点.它们紧密相连、一脉相承,既依次产生向前推动力,又相互产生反推力,共同形成一个内在逻辑关联性强的良性循环体系,从而推动该馆作为我国21世纪新建本科高校图书馆一员的整体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校政工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撰写的3篇文章,内容涉及高职教育、干部队伍建设与工作创新实践:如何实现党的十六大对高职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加速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怎样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学习的高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在实践中做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6.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广泛性与普及性交融的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模式,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趋势。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架构体系,最后论述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校"创新创业"服务质量提升,是指导、规划、服务大学生基于"开拓性与原创性"创新基础上,联动各创新要素,实现成功创业的服务功能。"创新创业服务质量提升"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量"的新变化,而是对教育功能的全新定位的"质"的超越。全面把握"创新创业服务质量提升"的内涵、特征、举措有利于深化对创新创业服务质量的理解,为全社会"创新创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创新人才的支持,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人才。本文立足于教师本职工作,提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构建"双师型"教师的机制策略,以此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
一、"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 "创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创造新事物(产品)"或"开辟新天地(境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人们一般把"创新"与"创造"等同使用.而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创新教育的归宿是创新人才.一般认为,创新人才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探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特点和存在问题,来探求新建本科高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探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并且开展"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课堂实验研究,以实证结果来探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90后"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创新潜质、创新欲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以"积极有为"的姿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结合创新实践和未来的创新走向,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包含以下几个维度的内容:一是以营造创新氛围为抓手,推动大学生创新软环境的构建;二是以"线上+线下"创新工作坊为核心,推动大学生创新平台的搭建;三是以"创新咨询和辅导"为核心,推动创新援助机制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组织支持;四是推动大学生创新联盟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交流和创新合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协同和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转变教学模式,搭建创新思维平台"、"捕捉思想火花,激活创新思维能力"、"鼓励质疑与讨论,培育创新思维萌芽"、"组织作文实践,开发创新思维潜力"等方面介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几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协同创新视角下"双创"基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逻辑分析,探讨了协同创新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成效,发现"双创"基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培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提出可以通过强化协同创新理念,明确"双创"基地建设目标,完善协同组织体系,规范"双创"基地运行及借助"双创"基地提升协同实效,来强化"双创"基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企业"微创新"理论认为,微小的创新可以改变世界。这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微小创新,注重持续改进与累积整合。高校"微创新"教学改革应从教学管理精细化、教学流程精简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方面着手,分析全面质量、试错成本、体制机制等"微创新"保障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微创新"教学管理体系,持续创新、厚积薄发,进而实现教育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三大困境:认识滞后,导致创新人才培养"起步难";制度缺失,管理缺位,导致创新人才培养"行动难";资源不足,导致创新人才培养"落实难";环境失调,导致创新人才培养"持续难"。应从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的对策:提高师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知力,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扎扎实实地迈出;创新大学制度,改革管理模式,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执行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自觉开展;系统开发和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资源,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力;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持续力,保障创新人才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形势下国家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途径。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实施,在理念维度上,应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纳入改革发展大格局;从过程维度上,应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保障维度上,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入管理服务多环节。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是指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围绕习近平同志提出希望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上海对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应具有哪些特征和内涵"、"如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研讨和筹划,许多专家指出,培育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基本内涵之一。2014年10月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以"协同创新、共享机遇"为主题,本刊特约记者在论坛上就全球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与中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德国中小学的创新学习与创新教育(Kreatives Lernen & Innovative Lehr)对罗兰贝格教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8.
"拔尖创新人才"主题研究起始于2002年,至2010年形成研究热潮.已有研究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概念辨析,介绍不同高校、学科的培养实践,探讨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与可行性,开展国内外经验对比.鉴于现状,建议进一步厘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钱学森之问"的应有之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投入,规避"拔尖创新人才"专属高等教育现象,避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乱象丛生",寻求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识.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改进行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创新"教学的才华和胆识.如何创新?笔者就此从"创新的胆识"、"创新的土壤"、"创新模式"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我校政工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撰写的3篇文章,内容涉及高职教育、干部队伍建设与工作创新实践:如何实现党的十六大对高职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加速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怎样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学习的高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在实践中做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