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礼.考工记》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也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声学理论记载。本文在全面整理《考工记》乐钟词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1](19-24)类聚、梳理并分析《考工记》乐钟词语关系。文中概括《考工记》乐钟词语系统的层次性、关联性、有序性三大特征,提出《考工记》乐钟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周礼.考工记》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其《玉人》篇是中国最早的玉器理论记载。文章在全面整理《考工记》玉器词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概括《考工记》玉器词语系统的层次性、关联性、有序性三大特征,提出《考工记》玉器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全面整理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周礼.考工记》(以下简称《考工记》)色彩词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①[1](P19-24)类聚、梳理并分析《考工记》色彩词语关系。文中概括《考工记》色彩词语系统的层次性、关联性、有序性三大特征,提出《考工记》色彩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周礼.考工记》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所记工艺分六类三十个工种,包括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等,分别记述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制陶和城市规划等内容。《考工记》各种时空词语之间有序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多层、多向、往复不断的网络,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考工记》色彩词语系统具有层次性、关联性、有序性三大特征,《考工记》色彩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考工记>是我国早期工艺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设色>篇中的<画缋>节以其简约的文字不仅体现了上古时代关于色彩方面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含着先秦在服装的纹样、装饰方面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7.
<枕中记>故事原型出自<搜神记>与<列子>,其最早的源头则可以追溯至印度佛经故事.西班牙名著<卢卡诺尔伯爵>中的<事例11>故事情节与<枕中记>极为相似,有可靠证据表明它的底本采自古代阿拉伯著作.故<枕中记>与<卢卡诺尔伯爵·事例11>皆出自古代印度、阿拉伯一带的故事传说,是同一个故事原型分别传入中国、西班牙之后产生的不同的变体.  相似文献   

8.
王立 《时代教育》2010,(6):113-113,122
<学记>是中国教育吏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其中谈到教师素养及师生关系.本文就<学记>中关于教师素养方面的内容予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考工记》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首先介绍了《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科技地位,以及研究《考工记》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文章具体分析了《考工记》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考工记》进行分析,探索该书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分析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考工记》的年代、作者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作者绝非一人.他介绍了先秦时期"百工"30个工种的制作技术,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部奇书,对人类二千余年的科技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鬳斋考工记解》是现存最早的《考工记》插图单行注本,在《考工记》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以图解经,形象生动;文字"明白浅显,初学易以寻求";援道解经,别具一格;批判继承,敢于疑古,另立新说。这些特点使该书具有很高的价值:普及《考工记》,居功甚伟;集宋代《考工记》研究之大成,独树一帜;解经方式方法,为后世所效法;学术观点影响深远等。  相似文献   

12.
隋大兴(长安)城以其规整对称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传统规范.其后而建的洛阳城,在空间形态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布局形式由轴线对称到非轴线对称;功能配置由均衡对称到非均衡对称;地形利用由强调平面空间到注重立体空间.这些变化在唐代长安城又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逐渐适应城市功能需要和地理环境特征的趋势,体现了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在<考工记>传统规范和城市功能实际需求制衡作用下的革新.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栽的中国早期历史是可信的,在五帝时代以前还应有一个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氏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贡献是制嫁娶、正姓氏,使中华民族的婚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记栽来看,河南应是最早实行族外婚制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姓氏制度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14.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著,书中列举的“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共计三十个工种,包括了当时官营手工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的主要部分.对于它的成书时代,众说纷纭.有周人所作说①,春秋末期齐人说②,战国成书说③,汉人所作说④等等.从《考工记》记载的内容,结合考古材料及我国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我们认为该书成于春秋末期的可能性较大⑤.《考工记》虽成书于春秋末期,但它却是对商周以来、特别是西周以来的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记录和总结.《考工记》说:“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⑥这是对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日本京都兴圣寺现存的<大唐西域记>抄本,并与今存的其他各种版本的<大唐西域记>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兴圣寺所藏抄本为存世最早.  相似文献   

16.
先秦古籍《考工记》,是一部关于“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专书;而《考工记注译》则是张道一教授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终于读懂了它、并进而读通了它的结果.   先秦古籍《考工记》,是一部关于“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专书,因为时代久远,流传曲折辗转,向来被学界称之为一块“古典文献的硬骨头“.最近终于被著名艺术学家、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道一教授给啃了下来.作为张道-教授研读《考工记》的成果,便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考工记注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建筑叙写,是我国建筑文化中一笔宝贵的遗产,最早见之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自东汉开始,中国关于建筑的描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艺术的提高逐渐繁荣,出现了班固的<西都赋>和<东都赋>;张衡的<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从中可见当时都城的规模、气派和精湛的建筑艺术.南北朝时期,寺庙建筑在<建康实录>中有真实的记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是中国描写亭阁的佳作.唐宋以后,我国的古代建筑逐渐趋于个性化.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客观上成了先秦时期宫殿建筑的一次总结,成为治古建筑者和中国建筑史者了解先秦时期我国宫殿建筑情况的必读之文.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欧阳修的<丰乐亭记>、苏轼的<放鹤亭记>等,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的亭阁建筑并表现了人文情怀.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和再创造时期,在众多作家的笔下都得到了再现.关注和重视中国古代散文中关于建筑的叙写,不仅对当代作家写好建筑名篇有启示意义,对后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也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研究古建筑,研究建筑史,不能忽视古代散文中的建筑叙写.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古建筑、古建筑史的宝贵资料,而且可以见出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继承与弘扬这笔文化遗产,是我国作家、建筑家和文学研究者、古建筑研究者义不容辞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8.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是其总纲.为了保证总纲的顺利实施,<学记>继而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制体系、管理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并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记>中的"教学为先"、"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善喻"等命题,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