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为使采写的新闻有血有肉且绝对真实,记者就要用眼睛采访。用眼睛采访,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许多新闻报道失实,或者人们感到可信性程度不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记者仅凭采访对象的口头介绍或摘编文字简报进行报道,没有到现场看个究竟,心里不实在,笔下就不实在,所以报道的可信程度难免不强。若是去新闻事件发生的实地看个究竟,事实的真伪就能验证。有这样一个出自某大报的例子,是关于一个天才小保姆的报道,笔者报道失  相似文献   

3.
用眼睛采访     
今年春节刚过,我去麦盖提县采访,人们还忙于拜年,我几乎到处找不到人,有些一筹莫展。正当我困惑之际,观看一场斗羊比赛启发了我。我不是长了眼睛吗,眼睛是多么好的采访工具。我向闹市区走去。在一家商店里,一个情景吸引了我:一位青年顾客用一元钱买雪莲花牌香烟,售价九角二分,服务员却将一包烟和两块‘双喜’牌奶糖掷给顾客。顾客不解地发呆,我也有些莫名其妙,难道两块奶糖就顶那八分钱吗?我决心用眼睛采访,挨个逛去,一共走了  相似文献   

4.
用眼睛采访     
“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目睹”、观察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用眼睛采访”,老记者传授的这一“真经”,就是强调要注意观察,善于观察。美国一位新闻学家说:最优秀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的,意思是指记者只有深入现场采访,才能获得生动的形象化的材料,写出好报道.但是,身到现场,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材料.这里,同记者的视觉是否敏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关系.能干的猎人善于捕捉眼前的任何猎物,而一个熟练的记者也应当具备这样的本领.他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攫取现场中人物和事物的独到之处,发现一般人容易忽略而恰恰又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一九七九年我曾随上海市友好代表团去日本访问.由于人地生疏,言语不通,加上活动上限制,采访条件远不如国内方便.这次访问,使我进一步体会到,学会用眼睛采访,对  相似文献   

6.
现场新闻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断,用形象描摹的手法,进行的一种纪实性现场报道。现场新闻一般是突发性的,这种新闻来去匆匆,一些新闻事实是稍纵即逝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瞬间即逝的场景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另外,现场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必须突出“现场”,即新闻要有强烈的现场感。这样,现场观察就成为现场新闻采访的最重要的和主要的方法,成为写好现场新闻的关键。 现场观察,就是新闻界行家时常说的“用眼睛采访”。关于眼睛的重要,许多著名作家都有过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曾经说过:“眼睛叫作心灵的窗子,它是知解力的主要工具;耳朵处在其次……”许多作家正是从锻炼观察力开始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的采访,不仅仅要进行访问,还要进行现场观察. 新闻采访实践中,访问与观察是记者采访的两种最基本方式.观察中有访问,访问中有观察,通常二者是结合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当记者,我真正用眼睛采访,是40年前采写新闻特写《颐和园之春》开始的。 提起颐和园,人们知道它是清王朝盛世时建成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虽然1860年和1900年它两次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当时经过重建和修复,成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皇家园林。北京解放后,国内外人士都十分关注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典园林是否遭到战争的破坏?如今它的面貌如何?我带着这些问题,抓住1954年春天来临的时机,对北京西北郊的颐和园进行一次采访,企图以活生生的事实反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重视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进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10.
谢顾问:自报名参加新闻函授后,我也常跑基层,学着进行现场采访,但写了稿子让新闻干事一看,新闻干事总是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请问,究竟如何用眼睛采访呢?54886部队阚绪猛阚绪猛同志: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会用眼睛观察,不仅可以补充耳听所没有触及的内容,也可以核对耳听的事实,从而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材料。此外,眼睛可以便采访者更真实地采访到现场的环境、气氛和细节,把亲眼见的景物细节写进稿子里,可以再…  相似文献   

11.
12.
袁国祥  季翔 《视听界》2001,(2):19-19
一名合格的电视记,其中有两项是必备的:一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在深度采访时,善于沟通,交流,挖掘出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的,不肯轻易流露的,最真实的,最有价值的“新闻”,要达到这样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就要求记善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据说,闻一多先生在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要求同学们将教室的门窗关好,发给每人一支香烟,大家一齐抽烟,待到烟雾缭绕之际才开始讲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就是氛围,记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两会"期间民生问题是热点,民生报道是新闻界的热点,大家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的东西。首先是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的内涵所在。十六大以后,中央提出了很多新的执政理念,比如说以人为本、以民为民,"权为民所有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老百姓的生活问题是天下的事。十六大以后整个工作都围绕刚才的"三为",关注民  相似文献   

14.
写下这个标题是缘于听了一位乡党委书记的一大段“议论”。他是这样说的: 那一年,你们县报的一位记者到我们乡的一个山村采访,我也一同前去。找到了采访对象——一位老农民后,那位记者拿出笔和笔记本,并用比较纯正的普通话开始发问:“请问,一亩田能打多少粮?”从没见过世面的老农民一看这架势,慌了;加上他听不懂普通话,结果慌得一句话也讲不出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其构造大抵相同,有眼球、眼睑、睫毛、眼外肌等。要说不同的话,也就是有的人眼睛大些,有的人眼睛小些,有的人需要戴眼镜,有的人视力好不需要戴眼镜…… 既如此,记者的眼睛叉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笔者为此唠叨一阵子呢? 我说非也。虽然都是记者,但记者与记者的眼睛有  相似文献   

16.
记者与眼睛     
记者要具备的基本功很多.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眼睛"的文章.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运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新闻,辨别新闻;二是如何吸引公众的眼睛.  相似文献   

17.
地方报纸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指派记者进行跨区域新闻采访,可作为地方报纸新闻的重要补充。当前,地方报纸越来越重视开展跨区域新闻采访活动,如《羊城晚报》"跨越千年环球采访"可谓一次大规模的跨区域新闻采访。记者从广州始发,历时一个月,先后到达世界上多个国家,采访了大量华人,华裔,发回了大量  相似文献   

18.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从这句话中足可以看出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采访既是新闻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也是新闻记者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从新闻课堂到新闻单位,提到采访,前面都要加上两个字——深入。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眼睛     
记者的眼力如何,决定了稿件的质量。是熟视无睹还是发现新奇,总在衡量着记者。10月3日《参考消息》头条新闻综合了外电报道:“外电评中国庆祝建国45周年活动展示改革成果,强调安定团结”,其中有一细节或曰镜头估计都是我们广大记者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记者为了获得最新的新闻资料,在采访的过程中隐去自己的身份,方便资料的获取和自身安全的保护。由于在隐性采访中,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导致采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系列法律问题。为此,隐性采访中,记者应重视法律责任,确保隐形采访的合法性。文章从隐性采访身份、采访方式和采访内容三方面探索了隐性采访中记者应注意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