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理解掌握知识和学会欣赏他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之一。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同学还没回答完,便有个别学生插进话来,或是在一边喊:让我来,让我来;还有的学生只顾表述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听是否已有相同见解和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理解掌握知识和学会欣赏他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之一。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同学还没回答完.便有个别学生插进话来,或是在一边喊:让我来,让我来;还有的学生只顾表述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听是否已有相同见解和答案被提出。也有学生干脆不听,在下面做小动作,课堂效果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生活中,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那么,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他人.小学生只有学会欣赏他人,才可能有和伙伴合作的基础. 一、思想先行,学会欣赏 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人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要想让学生养成欣赏他人的好习惯,首先应该让学生觉得:这个习惯是我盼望的,对我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只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我才是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受尊重,才可以多交好朋友.所以,我们首先是利用班队会、实践活动等一切契机,让学生知道,学会欣赏赞美他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生活中.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那么,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他人。小学生只有学会欣赏他人.才可能有和伙伴合作的基础。一、思想先行,学会欣赏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人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要想让学生养成欣赏他人的好习惯.首先应该让学生觉得:这个习惯是我盼望的,对我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只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我才是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受尊重,才可以多交好朋友。所以.我们首先是利用班队会、实践活动等一切契机.让学生知道,学会欣赏赞美他人十  相似文献   

5.
谢昭瑜 《辅导员》2013,(4):46-46
<正>在社会生活中.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那么,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他人。小学生只有学会欣赏他人.才可能有和伙伴合作的基础。一、思想先行,学会欣赏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人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要想让学生养成欣赏他人的好习惯.首先应该让学生觉得:这个习惯是我盼望的,对我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只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我才是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受尊重,才可以多交好朋友。所以.我们首先是利用班队会、实践活动等一切契机.让学生知道,学会欣赏赞美他人十  相似文献   

6.
唐群益 《教师》2011,(36):110-11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理解、掌握知识和学会欣赏他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之一。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并不会倾听。学生缺乏倾听能力会让组织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严重的还会影响到课堂深度的挖掘、学生智慧的形成、课堂生成的利用等,甚至直接导致课堂的肤浅与低效。这些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别人的讲话,是现在大多数学生的通病。所以,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教会学生倾听了吗?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实践。一、教师先学会倾听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首先教师自己要善于倾听,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上学生质疑、反驳  相似文献   

8.
教学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学会等待". 一、把握"似解未解"时的"等待" 在我的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刚把问题提出来,学生就立刻举手争着回答(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但很多时候回答得"文不对题",而且还会有答得很"幼稚"的时候.此时,我们不应急于评价他们的回答,而应让学生慢慢思考老师的提问再作回答,切莫有任何"耻笑"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肖成夏 《广西教育》2009,(19):51-51
卡耐基曾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学会倾听是理解掌握知识和学会欣赏他人的基本前提。古今中外,我们都在强调倾听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应该从不同角度和场合让学生养成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0.
倾听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自己,学会倾听呢?下面,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谈一点我的做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在学习﹑生活与交往中的重要性,学生才会提高倾听的自觉性。我们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再如英语单词listen由lis与ten两部分组成,它寓意你要听上十遍,知识就会是你的了。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听和说一样的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  相似文献   

12.
我们现在的课堂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重视思考、回答问题与认真作业.而往往忽视了"倾听",认为听听很简单.认为只有"说"与"做"才是学习,而不知道学习其实首先是倾听.在"倾听"中,我们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在"倾听"中还能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交流.  相似文献   

13.
在创建"和谐课堂",实施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注意到改善师生关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但当我们回眸课堂,你会发现小课堂如同大社会,丝丝缕缕的关系错综复杂,除了有师生关系之外,更有生生关系.而小学课堂中生生关系更为复杂.首先,现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就是家中的"小皇帝",造成了他们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较为自私.课堂上,表现为在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耐心倾听,不愿意给别人思考的机会,只要老师的问题一下来,他就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其次,有些孩子在与同学交往时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不懂得欣赏别人,习惯于对别人发号施令;课堂上往往对别人给出的不同答案或者错误答案嗤之以鼻,对自己不认同的同学冷嘲热讽.  相似文献   

14.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能倾听同学或老师的完整表述,由"会听"转变到"会说"。要加强"看图说话"训练,通过看图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指导"问"与"答"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并能完整地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璟 《宁夏教育》2013,(3):65-65
美国学者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在课堂上能做到专心倾听,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也是学会欣赏他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呢?  相似文献   

16.
<正>一、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一起长大》中《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话题时,从"我"引向他人,引导学生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由衷地赞赏他人,吸取他人的长处,并从中感受到愉悦。我通过本课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陈淑琼 《福建教育》2023,(48):13-15
<正>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种教育理念,亦是一种教育实践,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从根本上来说,让学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应当做到,首先要培育和塑造学生对待自我时的自信,它要求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悦纳自我,做到“各美其美”;其次要培育和塑造学生与人相处时欣赏他人、尊重他人的能力,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欣赏别人的美,能够“美人之美”;最后要培育和塑造学生拥有包容的胸怀,学会分享,懂得感恩,勇挑责任,富有担当,做到“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8.
<正>倾听能博采众长,弥补自身不足,也能产生灵感,触类旁通,还能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不但让学生"听见",还要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唤醒学生的耳朵,让孩子会听、善听、乐听,从而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一、重身教,激发倾听欲望  相似文献   

19.
高效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有的小组你一青我一语,说不到点子上;有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成员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学网生心不在焉;有的小组因意见不一致而争吵不休。展示时学生精力不集中,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可见倾听的重要性。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时的不足,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呢?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20.
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判断等处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使他们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同学回答中富有疑义和争论的问题.成为提高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能切实推动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