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语文教学在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博大精深的语言及感悟浓郁的人文思想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将所学所悟所积累源源不断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传统语文教学中死读书而不会学  相似文献   

2.
作为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在进入90年代以后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目前中小学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因此,在语文读写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提高人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而人文素养的培养正是这一理念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却片面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导致了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丢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改革需要,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语文课程的定位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总算为语文的性质找到了一个两全的归属。仔细探究一下,我们发现,语文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决定了  相似文献   

5.
为中学生的阅读“提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具体要求(小学不少于145万字;初中不少于260万字;高中不少于150万字。)这个要求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有近60%以上的中学生未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读书速度,毋庸置疑,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著名特级教师程汉杰先生主持的快速高效阅读实验课题,从1985年开始到现在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几十万名学生参加了这项课题的实验,深受其益。“快…  相似文献   

6.
7.
运河夫妻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主要作用。健康实施语文新课程,必须有赖于良好的语文学习生态环境。所谓“语文学习生态环境”,就是指有助于或影响语文学习的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就要素而言,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  相似文献   

8.
读写结合历来被尊为提高语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可包括四个环节——语句识记、组合、重塑、创新。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素养。要使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首要问题是要提高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兴趣、积极参与意识及创造性的思维。以下是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应用于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习语文与欣赏山川一样,应在整体这一层面上去把握,只有抓住整体去传授和学习,才能事半功倍,零敲碎打的方法,只会使语文课失去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到底是一门什么课?教师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课内该学些什么?课外该读些什么书?这一连串问题,关键是头一问,即对语学科属性的定位。几十年来,从横向看,可  相似文献   

12.
徐莉 《学语文》2004,(3):20-20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已不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要求,师生互动学习已受到普遍重视。课堂几十分钟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潜心研究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有如下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蒋玲丽 《湖南教育》2004,(17):22-23
语文教育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基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等等。此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即语文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培养会读书、爱读书、终身读书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报上刊登了学习语文的一则消息,说是有些初中生学朱自清的《背影》,不是从父子情深的角度去理解文意,而是嘻嘻哈哈地发出异议:说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横过铁路去给儿子买橘子……看了这则消息,觉得这真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内心足无限的惆怅和无奈。还教什么语文呢?一篇名著,现在竞有中学生这样去读,而且身边同类的例子也不少。这个现象很发人深省。学生的小理解,正是表现了他们生活经验的空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陷,他们无法产生这种爱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中学盛行的是“重分数,轻人格”、“重知识.轻素养”、“重数外理化,轻人文文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的性格必然是片面的、不健康的。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人提出语课要有“语味儿”,我同意这观点。那么,什么是“语味儿”?“语味儿”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爱如灯盏     
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语应试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急功近利,见分不见人,练武不练功。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的颤抖”。我想,功利性太强,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的语教学,是不是都患上了这种“目的颤抖”症呢?但愿本所写,能对这种症状有一定的疗救之效。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灵魂中一种器官的舒适,与快乐比起来,幸福显得更完美,许多人快乐,却不幸福。幸福总是朴素的,它总是披着本色的外衣,悄悄地扑面而来。诸如,天气变寒时母亲的一句叮咛,失败时老师一句理解的话,生病时友人的一句亲切的慰问,这就是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见到了太阳,心会不知不觉暖洋洋的。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个面包,失落时一个心心相印的眼神,父亲粗糙的抚摸,老师一封鼓励的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就像散在红绸子上的一粒粒水晶,在凄婉凄绝中愈发熠熠闪光。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它会有节制地向…  相似文献   

20.
“语素养”在2000年版初中语教学大纲、高中语教学大纲中各出现了一次,与“语素质”、“人素质”、“语能力”并列使用。其意义不明确,地位不突出,当时影响不大。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使用了“语素养”一词,并将“语素养”作为语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与核心理念,挤兑了“语能力”的核心地位。于是,“语素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本身的科学性也立即遭到质疑,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语素养”的论争,论争一直延续至今。“语素养”的论争主要涉及到“语素养”提出的意义、“语素养”的内涵和“语素养”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