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因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而受到练习者的喜爱。太极拳的劲力则是太极拳演练的高层次技术要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于太极拳劲力方法提出浅显之刍论,以探讨太极拳演练劲力方法运用。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是武术项目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太极拳劲力主要受放松、身体姿势、意念和呼吸等因素的影响。练习太极拳应以劲力为核心,从而提高太极拳的技击对抗、竞技观赏、健身养生等练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陈式太极拳劲力蓄发的能量转换过程建立模型并进行分析,阐述了太极拳劲力蓄发互变的实质。认为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实质上是对身体筋骨、肌肉、韧带弹性的锻炼过程,相当于把一个没有弹性的或者是弹性不大的弹簧通过螺旋拉升、压缩使其具有更大弹性的过程。其重点是要通过练习来增大人体弹性系数和人体关节间隙。  相似文献   

4.
陈太平 《精武》2009,(8):2-3
现代太极拳追随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太极拳智慧的有陈、杨、吴、武、孙等五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皆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为本旨。陈氏缠丝劲力刚强,杨吴二氏是迟缓柔和的代表,讲姿势平稳,以顺破逆,武氏最具代表性,且又衍生了崇尚不伤筋力,老幼皆宜的孙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自传世以来,人才层出不穷,均领一时风骚。用承上启下的眼光看待先天太极拳传人陈太平先生,他无疑是太极拳界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之一,他对于太极拳体用均知之极深,用清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推荐的话说,“陈太平先生不愧是太极拳界公认的造诣颇深的名家。”这篇《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就是陈太平先生厚积薄发的心得流放,希望喜欢太极拳的读者朋友们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普及,许多人已开始从太极拳的“着熟”阶段步入“懂劲”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实践往往使我们走许多弯路或犯许多错误,于是便一头扎进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试图认识了解劲力理论和掌握运劲发力规律,提高自己的拳技。但由于传统劲力理论的局限,不少人被弄得一头雾水。因此,我们很有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劲力 在传统太极拳理论中关于劲力的阐述:(1)王宗岳《太极拳沦》“由著熟悉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阴阳相济疗为懂劲。、”(2)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要腰,形于手指。”《太极拳解》“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  相似文献   

7.
欣赏太极拳名家高手的演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是一种享受。但是有一些爱好者多年来习练太极拳,武功颇深,自感架子规范,动作到位,演练起来,却给人一种白开水的感觉,经不得品味,经不起咀嚼。架子大者,人感其散;练架小者,人觉其紧;练架中者,人说其平。这是什么原因呢? 评价太极拳打得怎么样,一是看技术动作规格,二是看演练水平。动作规格是手型、手法、步型、身型、身法、腿法、眼法符合规格要求。演练水平是所表现出的劲力、协调、节奏、精神、风格是否顺达,力点准确,连贯圆活,手眼身步配合协调,神态自然,意识集中,速度适宜,…  相似文献   

8.
为使武术段位制太极拳得到更好的推广普及,在理论分析、教学实践与经验升华的基础上,归纳并阐述了太极拳对打套路的练习要则。太极拳对打套路的练习应从招式、技法、劲力3个方面入手,通过建立攻守秩序、熟练技法运用、体验劲力粘绵的技术提高过程,逐步达到动作准确到位、演练宛如一人的技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张君 《武当》2008,(10):18-19
提到太极拳,提剑“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谐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并非“拙力”,乃是太极之“劲”。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而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能否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吾师喻润川二十年前口授的太极拳的劲力密要,不得外传。在多年的太极拳教学中甚感精深奥妙。现为纪念吾师、弘扬太极,精心整理,对外公布,与同仁同享共勉。太极拳的劲力密要如下:劲与力之区别:劲无形而力有形,劲沉而力浮,劲聚而力散,劲由筋而达于四肢可发可放,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2004,(6):56-57
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有一些观点存在问题,原因就是当时不可能对此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今天,我们在对人体受力、发力进行科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再回过头去看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观点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所以,认真学习和了解太极拳技击中人体受力、发力情况,对我们从传统劲力理论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广大太极拳习练者十分渴望掌握运劲发力规律,使自己的劲运得美观、力发得漂亮。然而由于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的观点分歧、内容庞杂,广大习练者很难从中系统、全面地掌握运劲发力规律,从而影响了运劲发力水平的提高,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笔者用现代物理力学知识,将人体所受的力分为支撑力、磨擦力、对手的打击力和打  相似文献   

13.
太极圆功     
魏刚 《精武》2007,(7):54-57
太极圆功外形简单内涵丰富。因为太极圆功的劲力贯穿了拳法始终,故习练者若依照此法长期苦练,即可把太极拳所包含的劲力练上身,然后把这个劲力带到套路中、带到器械中、带到推手中,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太极圆功包含了许多武林前辈的心血,现在我把它整理成文介绍给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以便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阐述太极拳推手过程劲力作用,从运动力学的角度和应用的角度探究太极拳推手过程的原理,剖析“开合劲”,“螺旋劲”,“串劲”,“抖劲”4种劲力在推手中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论太极拳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奇葩,有诸多流派,风格和特点也各有不同,但其劲力却是互融的。文章通过对“太极”解释,进而对太极拳主要的劲作了概括和说明,从而对太极拳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太极推手过程中劲力的作用,并从运动力学的角度和应用的角度探究太极拳推手过程的原理,剖析"开合劲"",螺旋劲"",串劲","抖劲"4种劲力在推手中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李亭全 《武当》2009,(12):18-18
沾连随粘是习练内家拳,特别是习练太极拳者最基本,也最讲究的一种劲力和招法。这种劲力,人们称之为“沾连劲”或“随劲”;这种招法,人们称之为“粘随法”或“随法”。沾连随粘是太极推手中特有的方法和形式,也是习练太极拳者在较手对抗中应该采用的重要技术手法。  相似文献   

18.
王忠海 《武当》2013,(7):25-26
形意拳打人凶猛强悍,举手投足之间劲力十足。这种刚猛的整体劲力,是通过初阶段五行拳单操训练,中阶段深化站桩及最后双人接手强化较力训练而获得的。形意拳的双人接手功法中,既有单纯锤炼劲力的双手练功方法,也有灵活多变的类似太极拳"散推手"的较力练功方法。其中,后者不但能通过双人较力来提升练功者的整体劲力,还能使习练者获得近战应敌  相似文献   

19.
名家信箱     
江西省太极拳协会王慧钦(会员号000620)发来E-mail:我练习杨式太极拳17年了,但有两个动作我一直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一是杨式竞赛套路里的第四式提手上势,二是第七式手挥琵琶。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崔仲三答:杨式太极拳无论是传统套路,还是竞赛套路,其动作名称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动作劲力的要求。比较形象的动作名称就是白鹤亮翅。在这些动作名称中,有的注重技击手法的表现,比如搬拦锤;还有的是对劲力感觉的提示,比如手挥琵琶提手上式等。太极拳虽然有传统套路和竞赛套路的区别,但是,其内在的动作感觉是一致的。具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传统美学的审美角度,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太极拳的美学特征。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态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美、神韵之美、虚实之美、劲力之美等。通过研究揭示了传统审美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个性特征,可以促进太极拳传统美学的发展,弘扬太极拳的文化优势,加强太极拳的交流,从而更好的发扬太极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