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与自学     
《庄子》有个有名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用白话文说就是:南海的大帝名叫儵 , 北海的大帝名叫忽 , 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相会于浑沌之处 , 浑沌十分丰盛地款待他们.儵和忽为报答浑沌的款待之情,便一起商量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帮他凿出七窍吧."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被凿死了.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有一则神话:南海之尊儵和北海之帝忽,与中央之帝浑沌交好。浑沌天生无眼耳口鼻,然七窍之事,感之无遗。为报浑沌善待之情,儵与忽决定为浑沌凿开七。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3.
凿浑沌     
《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2010,(11):75-76,49,85,86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绦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绦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曰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4.
浑沌开窍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吧。"于是他们每天为浑沌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去了。  相似文献   

5.
倏、忽与浑沌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①。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②,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6.
夏智 《教育》2021,(23)
《庄子·应帝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南海之帝为(偹),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偹)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偹)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7.
一、“浑沌”原型的追寻庄子《应帝王》有则“浑沌之死”的寓言: 南海之帝为攸,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攸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攸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8.
庄周 《现代语文》2004,(4):10-10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於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9.
庄子有一篇寓言,说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僬与忽到中央之帝浑沌处游玩,受到浑沌的款待,于是商量如何报答浑沌。他们见浑沌尚未开窍,就决定帮助他开窍,于是“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待文明发展的一个心结,即与时俱进、只争朝夕(绦忽)固然好,但最理想的还是浑沌未开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凿浑沌     
南海之帝为僚,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  相似文献   

11.
混沌之死     
《小学生》2005,(10)
讲故事:南海之帝叫做倏(shu),北海之帝叫做忽,中央之帝呢,叫混沌。这个倏和忽,经常相会于混沌的地盘,每次,混沌都非常热情地款待他们。倏和忽非常感激,想着报恩,就商量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唯独混沌没有,我们就来为他凿开七窍吧。”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七窍成的时候,混沌当即死去了。  相似文献   

12.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为浑沌。倏与忽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是庄子以寓言来讲帝王为政思想的名篇。大意是:为政之道在于无为,在于顺应人之本性,不可横加干涉,因为“有为”有时反而不如“无为”。 《庄子·应帝王》  为政治国如此,教育不也如此吗 ?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一娘养九子,九子不一般”。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有时某些个体的个性是很出人意料的…  相似文献   

13.
<正>庄子在《应帝王》里面写了一个寓言:南海的帝王叫做儵,北海的帝王叫做忽。南海和北海相距遥远,他们要想会面的话,经常在中央之地相会。这个中央的帝王叫混沌。混沌据说就是一个蒙昧未开的大肉球。他为人非常热情好客,每次都很好地招待他们。儵和忽看着这个混沌,觉得心里很内疚,他眼、耳、口、鼻都没有,什么人间的至乐都享受不了。于是,为了报答混沌的好意,两个人就在一起谋划,说"每个人都有七窍,有了七窍可以吃、喝、听、看,人间的喜怒哀乐,声色美丽,都可以入得眼目。而混沌却没有,怎么办?我们给他凿开吧"。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南海之帝名“倏”,北海之帝名“忽”,中央之帝叫“混沌”,他们三人是好朋友。“倏”跟“忽”到“混沌”那儿去做客,“混沌”待他们非常热情。为了报答他,两人对“混沌”说:“人人头上都有耳、目、口、鼻,用来听声音,看颜色,吃饭和呼吸,可你的脑袋是  相似文献   

15.
两千多年前,庄子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很久很久以前,中原大地的君王名叫混沌,混沌者,顾名思义,既没鼻子也没有口眼。一次南海之王与北海之王逛到混沌的地盘,混沌热情招待,两王感动不已,一定要予以报答,想来想去决定为混沌凿上七窍——一天一窍。结果第七天混沌身亡。  相似文献   

16.
没有什么能像孩子一样更能让父母倾注自己的爱了,每个家庭对自己的孩子都抱着厚望。父母没甚出息的,期冀孩子胜过自己,为家族为祖先争一口气;父母有能耐的,期冀孩子继承衣钵永葆门庭光耀。于是中国的许多家庭便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孩子的意愿就是家庭的意愿。《庄子·内篇》里的一个寓言:南方之帚倏与北方之帝忽走访中央之帝混沌。混沌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倏与忽商量怎样才能表达谢意,说“人都有七窍借以视、听、吃、呼吸,但混沌偏偏没有,不妨给他凿一个窍。”干得很苦很累,到了第七天,七窍凿成了,可混沌却死了。倏与忽的主观意愿是善良的,做出了艰苦的努力,结果好心办坏事。现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这些人怜爱感情的宣泄仅有一条通道:爱得专一,爱得深沉,然而,爱多走一步也是误区。  相似文献   

17.
一“混沌”者,天地形成前之元气状态也。《周易乾凿度》:“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字亦作“浑沌”。《文选·七启》:“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李善注引宋均曰:“言元气之初如此也,浑沌未分也。”李周翰注:“浑沌为一气也。”《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音转为“浑沦”。《列子·天瑞》:“太初者,  相似文献   

18.
《应帝王》篇"浑沌之死"的寓言之含义历来解释纷纭.《庄子》中(尤其在外篇)有许多与"浑沌"义近或相关的词汇,是为浑沌词族.对书中的浑沌词族进行归类分析,有助于理解浑沌之死的具体含义.它们涉及的全部是治身和反治世问题,而以治身修道方法为核心.浑沌之死讲的是闭目塞听的治身修道状态被打破,从而萌生聪明智巧,丧失真性,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9.
<正>一次,纪晓岚与乾隆皇帝嬉笑间评头品足,纪晓岚忽道:"君之脚犹如兽之趾。"乾隆听罢,顿时龙颜大怒,追问其因何胡言。纪晓岚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解释道:"帝之足,’蹄’也,何谓’蹄’?君之脚也。"乾隆无可奈何。一次,乾隆故意问纪晓岚什么叫"忠孝"。纪晓岚背书似的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乾隆想  相似文献   

20.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登幽州台歌》是我国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灸人口,广泛传诵.然而由于它涵蕴深广而又写得极其概括,所以直到如今还有人说"四句诗很难演绎,诗人胸中包罗广阔,笔下弃尽町畦,无来无去,无首无尾,勉强解说,势必如浑沌凿窍,七日而死."(刘逸生《唐诗小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这首诗当真就这样高深莫测、不能分析解说吗?我以为只要弄清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