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区域贸易协定组织的演化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贸易协定组织作为战后的一种制度创新,有其产生与发展的演化路径,本文建立了一个确定区域贸易协定组织边界的理论模型,得出区域贸易协定组织的边界确定在边际吸引效应与边际排斥效应均衡时的结论。在边界条件下,区域贸易组织达到了总福利的最大化,世界最终会形成四大区域贸易协定组织并存的局面。我国应制定科学的政策,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  相似文献   

2.
蒋芬  邓丹青  汪平 《科技通报》2021,37(6):115-120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了创意产业集聚、外部性(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文化外部性)与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检验了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并考察外部性调节效应的产业差异.研究发现:(1)创意产业集聚显著地正向影响区域创新,金融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显著;(2)创意产业集聚水平相同条件下,外部性越强,创意产业集聚对区...  相似文献   

3.
何维达  吴玉萍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6):113-114,117
区域产业素质研究是从区域产业系统整体质量这个角度来研究区域产业的发展的。在整合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机理,建立了基于系统的区域产业素质升级模型,包括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影响因素、过程描述、动力机制和实现机制等,并进一步研究了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区域产业素质研究是从区域产业系统整体质量这个角度来研究区域产业的发展的.在整合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机理,建立了基于系统的区域产业素质升级模型,包括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影响因素、过程描述、动力机制和实现机制等,并进一步研究了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强化广深两地人工智能产业“双城”联动,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本文基于区域产业协同理论,经综合分析两地该产业创新平台、企业、专利等相关数据,得出广深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两地专利合作量较低,专利合作意愿下降,产学研协同创新较少,应用场景及数据中心共建共享有待深化等短板,通过深入分析制约该产业两地协同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战略协同、创新链协作、产业链耦合、应用场景共建共享等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广深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共性技术在整个技术创新链条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区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要通过产业效应引发产业升级,可以通过产业关联、示范和外部激励等途径来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基础;对于广东而言,必须通过创新解决产业的共性技术问题,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整个产业综合竞争实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7.
通过利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003—2012年高技术产业进行动态变化研究,并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两部分。结论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TFP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并且发展不稳定;珠三角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两大区域的规模效率无明显增长,因此两大区域在提高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8.
徐晔  陶长琪  丁晖 《科研管理》2015,36(4):109-117
本文借助物理学上的耦合定义,对区域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系统的构成和耦合内容开展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模型,并对我国珠三角地区2003年—2011年的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耦合度做出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系统之间存在着要素、组织结构和制度上的耦合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关联度和耦合协调度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阶段,但自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缓慢的调整上升状态,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海洋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国海洋经济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全国三次海水养殖业革命浪潮的发源地、中国海洋产业最发达城市之一的青岛市,其海洋产业也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青岛市政府已将海洋产业作为青岛市的支柱产业,并列入了21世纪经济发展规划之中。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作为国家进行海洋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已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基础上较快地引进了区域创新模式。高歌猛进的青岛海洋产业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而海洋产业则是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总和…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其内生源泉主要在于分工与协作、劳动力共享市场、边干边学机制与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内生的,且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对于区域经济来说,由于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规模收益递增不仅体现在企业中,而且还体现在行业中。此外,在区域宏观经济水平上也会出现递增的收益。运用区域乘数和投入-产出分析工具可以衡量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也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合理有效的区域政策可以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对区域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从量与质两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模型观测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基于配方约束的潜变量回归的确定性线性算法(客观权重)和层次分析法(主观权重)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并对不同模型的算法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孙超  王燕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39-147
在理清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2003—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Tobit模型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演变趋势和"东高西低"的地区差异;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高于经济转化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技术研发能力更强,而京津地区在经济转化阶段更具比较优势;异质性产业通过创新要素耦合、技术波及与溢出效应等作用于区域创新效率,且能有效解决创新过程的脱钩问题;长三角地区能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实现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梳理三螺旋理论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将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过程解构为“技术基础联结-技术组织创新-技术应用转化”的螺旋过程,进而构建指标体系,并借助2012—2019年相关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方法,分析了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静态和动态效率。研究发现:7年间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创新传递效率为0.372,并且各沿海省市创新效率差异较大。在创新效率提升过程中,技术效率的贡献较为明显,技术进步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16.
陈长彬  盛鑫 《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31-139,143
运用演化博弈对供应链一体化下区域物流产业集群中的对称企业和非对称企业之间的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博弈进行分析,探讨地方政府与区域物流企业在选择升级策略方面的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规模实力大的物流企业应选择采用主动进行产业升级的战略,反之则应选择跟随进行产业升级的战略。另外,地方政府与区域物流企业的演化博弈结果表明,物流企业最终都会选择进行产业升级,而政府则会选择对物流企业采取资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虽然有很多文献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但没有明确区分"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率"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以国家高新区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群显著抑制了区域创新效率。分析了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过程按阶段分为知识创新、研发创新和产品创新,利用三阶段DEA模型考察了各阶段创新效率。本文研究表明,知识创新整体创新效率为0.582,研发创新整体效率为0.284,产品创新整体效率为0.529,东部地区各阶段创新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尤其在研发效率上表现的更加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利用二维矩阵的方式将各地区各阶段创新效率划分为四种类型,进而不同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宜的创新效率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11-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数据,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各省市区高新技术产业R&D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机构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正相关;企业规模对高新技术的产业的研发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构建了区域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系统模型,分析了各要素的系统功能,阐述了区域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行过程,并就区域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系统的构建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