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邓宏春 《考试周刊》2007,(38):94-95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丰满、最生动、最富生活气息的人物,这完全得益于她个性化的语言。本文结合《红楼梦》原著,援引数例王熙凤的语言,从机心、辣手、刚口三方面分析了她复杂的性格。同时,结合杨译本中王熙凤的语言的相关翻译,采用纽马克翻译理论作出适当评价,认为杨译以"语义翻译"为主,兼顾"交际翻译",成功地再现了王熙凤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2.
张蝶儿 《文教资料》2009,(19):87-88
有声电影的产生,开创了电影发展的新纪元,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对于一部电影的成功起着极大的作用.而"人物语言"作为电影声音语言的一个重要元素,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本文作者结合影片<永不妥协>中几段精彩的人物对白来具体阐述此部电影中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Kress和Van leeuwen在Hallidy的系统功能主义语言学和视觉图像分析理论的基础上,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三意义方面意义对电视广告的图像进行多模态分析。本文以芬必得电视公益广告之《光华学校篇》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此案例的语言、图像、声音等元素的分析,指出多模态非线性方式出现的广告语篇中多种符号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共建意义,为多角度阅读广告的意义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堪称范例的,当数在该书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对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王熙凤的形象的刻画,作者从人物出场、服饰容貌、语言神态、他人反应等几个方面对王熙凤进行了精雕细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相似文献   

5.
有声语言艺术与录音技术杨惠如一、有声语言的声音元素及作用有声语言由人声语言、音乐语言及音响效果语言等多种语言元素组成。语言在影视中用对话、道白、解说等方式交代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心理,是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主要手段;音乐语言包括背景音乐、说明音乐、主题歌...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堪称范例的,当数在该书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对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王熙凤的形象的刘画,作者从人物出场、服饰容貌、语言神态、他人反应等几个方面对王熙凤进行了精雕细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鉴赏人物形象,是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之一。《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之所以能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物,不仅因为她精明强干,其丰富而独到的语言也是一大亮点。将书中王熙凤的语言辑录为一组认真研讨,既可以欣赏她泼辣爽利的语言风格,又可以以此来把握她的形象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过程描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调动多种手段,进行了大量精彩纷呈的肖像描写,成就了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群芳谱".教材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着力刻画了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人物,在学生对三个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性格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为女性,同为很美的女性,王熙凤和林黛玉的美有无差异?"学生纷纷发言.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9,(5):51-56
《红楼梦》中王熙凤典型形象多样而复杂,历来都争议不断。叙述者在构建这个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赋予第三观察者不同的权利,让第三观察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客体,而"看"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身份地位和距离远近之别影响着第三观察者的视角。第三观察者视角的不断移动和变化,决定着王熙凤形象不断变化。叙述者除了在无法通过第三观察者的叙述视角来呈现凤姐的性格特点时,才会站出来,动用特权进行介入性评价。而在绝大多数时候,叙述者主要是不断限制场景人物的叙述权力,努力消除"作者的痕迹",以达到构建动态的复杂的凤姐形象的目的。分析他者眼中王熙凤的形象,以及第三观察者所采用的视角的原因、目的和意义,对探寻叙述者叙述方式的变化与分析王熙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妙笔译出百口声——从王熙凤看人物对话语言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成功与否在于其人物的塑造,而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对话语言。《红楼梦》的两个翻译版对王熙凤对话语言的处理.对于探讨如何翻译小说人物语言的标准以及应当侧重的方向起到鲜明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王熙凤在贾府的基本身份(贾琏之妻)切入,通过分析王熙凤与贾琏、鲍二家的、贾瑞、尤二姐等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透视王熙凤的心理内质,揭示王熙凤对“琏二奶奶”这一角色意识隐秘的心理变化历程———从认同、失落到裂变,以期再丰富王熙凤这一人物的形象内涵。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王熙凤判词当作如是解:(1)"凡鸟偏从末世来",则此凤为"假瑞",谐"贾瑞"二字;(2)"都知爱慕此生才",暗讽王熙凤有才而无德、无识;(3)"二令"即皇帝抄家之命;"三人"合为"夾"字,"夹木"即枷锁、夹棍等刑具,暗示王熙凤遭受刑辱之事;(4)"哭向金陵",系指王熙凤死后魂返警幻案前,归入"金陵十二钗"正册。  相似文献   

13.
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和“哭向金陵事更哀”是互相关联且呈递进关系的整体叙事,不容分割.惜乎对此著述虽多,却无确解之文,尽是以偏概全造成的偏狭论断,不足参酌.唯有按事体情理之意绪从王熙凤人生全部经历入手,高屋建瓴、知人论世,方能得出“一从”为难以挣脱的三从四德之既嫁从夫; “二令”为当家主政,威重令行; “三人木”为其事败抄家,财尽力诎,众叛亲离,败落事休; “事更哀”乃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惨死贾府,棺葬金陵之最终结局.这才是对王熙凤这个末世凡鸟“聪明反被聪明误”之绚丽多态的四维人生表征的正确释解.  相似文献   

14.
王熙凤本来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兹因林黛玉心事过重,身体每况愈下,终遭贾母的遗弃。王熙凤秉承贾母的旨意,见风使舵,转而赞成“金玉良姻”。在贾母李代桃僵的授意下,竟生出偷梁换柱的“掉包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终成为宝黛婚姻悲剧的制造者之一,给历代读者造成了无限的喟叹。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具有一系列的非传统特征,主要表现在:违背“女主内”的角色定位,做了许多本该男人们做的事情;颠覆女子“温柔淑静”的品格,泼辣甚至狠毒;无视封建的纲常伦理,既不孝敬公婆,又不忠顺丈夫。王熙凤非传统性格的形成,既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关,也与其个人的天性、学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晴雯之死是红楼梦中的一件大事。小说中叙述晴雯为大观园中最聪明、漂亮的女孩儿,其死因表面看是由王夫人所致,而邢夫人、凤姐儿、王善保家的、碎碎骂骂的婆子们及大观园中的告密者,是这些人形成的合力害死了晴雯。她那疾恶如仇,不屑爬高枝,又不低眉顺眼地谄媚主子,对别人干的事一看就察而且脱口而出地揭露、反奴性、反抗性的人格特质是其死的本质原因。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不被社会见容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是全社会人性被异化后的悲剧。她被一股巨大的毁灭力量所操纵与玩弄,只有将人格的价值意义留给"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在曹雪芹的笔下,与宝玉同台演出并在文中起着支柱和统领作用的人物其实是凤姐。凤姐与宝玉,一个赞其才,一个赏其情;一个是闺阁中的领袖,一个是闺阁中的良友,他们呼吸相通、命运与共,都是具有空灵之性的人物。他们的灵性在现实的具体表现为:情与才。曹雪芹在文中有意地处处显露二人的特殊关系,目的就是通过这两个核心人物来体现他的创作意图。在《红楼梦》中,他对以凤姐为代表的众女儿的才华予以歌颂,对情痴宝玉推崇、爱护女儿的做法更予以颂扬。但处于末世的他们,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悲剧。  相似文献   

18.
论秦可卿的存在方式及其哲学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作为一个隐喻性的人物形象,其含混的存在方式正显示出“梦中人”的特色。通过她进入贾宝玉、王熙凤这两个红楼关键人物的梦境,将小说中以贾宝玉为核心的“情”的线索和王熙凤为核心的“政”的线索呈现到读面前,并以其自身夭亡以及其形象的替身香菱受尽磨难的事实,辐射了“情”与“政”情节线索中的宗教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9.
Lisa H. Schwartz 《Literacy》2014,48(3):124-135
This article addresses several challenges faced by educators and students in English classrooms in the US–Mexico borderlands region that will resonate with educators more broadly. I present how Ms Smith, the predominately Latino students in her high school writing class and I moved beyond what Ms Smith called the “tyranny of the five‐paragraph essay” used for standardised tests so that students were able to make personally and academically meaningful arguments in their writing. I examine how we collaboratively mobilised interests, motivations and diverse semiotic resources across out‐of‐school and in‐school context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multimodal and hybrid genres and texts. First, I describe how Ms Smith and I crafted hybrid, digitally mediated classroom spaces and essay assignments informed by students' identity and literacy practices within digital networks. Next, I examine how three Latina students used semiotic resources and issues circulating in the different spaces of their lives to confidently argue their perspectives within the hybrid genres we created. From this collaborative work, I suggest that thinking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as “semiotic boundary workers” provides a useful framework for practitioners who want to enable young people to draw on their practices and digital tools and engage their expansive, networked and creative affordances in academic contexts.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王熙凤在协理宁国府时,表现了出色的管理才能,短短一个月中使宁国府的管理由乱到治,管理成效显著.文章试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审视其管理过程,分析其管理理念、管理措施,看其有否科学性及合理性,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