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卫东 《科协论坛》2008,(4):100-101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中,微生物、植物及动物三种生物修复方法因其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土壤重金属的微生物修复法是根据微生物对重金属环境的生物吸附和富集、氧化还原和溶解三种化学行为作用进行微生物修复的.其主要包括生物吸附、生物氧化还原和菌根作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电镀行业是产生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行业之一。土壤重金属污染尤其是镍污染是国内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在对某电镀企业厂区土壤监测结果分析评述的基础上,通过探讨比较分析生物修复方法中的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等各方法利弊。推荐采用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对该区域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面临侵蚀、酸化、肥力衰减、重金属污染、季节性干旱等退化问题,造成红壤生态系统退化和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85年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红壤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和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红壤退化与修复、耕地地力演变与提升、红壤养分循环与高效利用、红壤污染与治理、红壤生态农业模式与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在红壤发生方面,发现现代脱硅富铝化过程仍在继续,小流域土壤自然酸化速率较低;针对红壤农业利用中的加速酸化,研发了抑制质子产生和提升土壤抗酸化能力的新方法,挖掘了红壤区新的耐铝植物资源,揭示了植物耐铝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建立了红壤区土壤侵蚀多尺度监测方法,编制了土壤可蚀性因子分布图,查明了红壤侵蚀演变和崩岗发育机制,建立了侵蚀红壤的开发性治理模式;探明了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揭示了红壤孔隙形成机制以及不同尺度的水文通量,研发了农田水分高精度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了低丘红壤区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建立了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和稀土元素迁移预测模型,提出了红壤和水稻土安全阈值,集成了红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模式;查明了南方红壤地力和养分平衡的演变状况,揭示了红壤碳氮转化生物网络的驱动机制,提出红壤大团聚体生物培肥技术;创建了江西省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了红壤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红壤区耕地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新一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而电动修复技术是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原位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技术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了目前通过电动技术修复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增强方法,并从修复效果、经济性、环境友好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发现电动修复增强技术具有多种优势,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热点,也是一门具有较好发展前途和应用前景的绿色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5,(15)
污染的湿地系统可以通过湿地植物自身作用来净化被污染的水和土壤,从而达到湿地的生态恢复。这种依靠植物来修复湿地的作用就是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及共存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环境污染物进行清除、分解、吸收或吸附,使污染环境得以恢复的科学与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是指通过植物对重金属进行吸收、挥发或稳定,降低重金属毒性。根据植物在湿地环境下对重金属的一些特殊作用。本文从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的角度出发求算植物对铜元素的富集系数,筛选出对铜富集作用较好的植物,为以后的植物修复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构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采用“农业生态不安全指数”对湖南省主要农村地域县(市)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沿岸与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湘中南的夏秋干旱、中小城市的“三废”污染以及较大范围的重金属污染等是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和挑战。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地域差异明显,长株潭地区总体安全度最高,但该区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程度高,耕地数量下降快,“三废”污染呈加重趋势,都对农业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湘西武陵源山区农业生态安全度较高,喀斯特山区的生态治理和脱贫致富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湘南山地丘陵区农业生态安全度中等,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导致季节性干旱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湘中丘岗盆地区人地矛盾极为突出,工业“三废”污染较重,加上降雨时空分配不均、水土匹配欠佳导致季节性干旱明显,生态安全度较低。湘北洞庭区湖泊生态环境演替频繁,以洪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业生态安全度最低。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废水的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清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技术。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是通过植物根系移去、挥发或稳定水体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降低污染物申的重金属毒性,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对耕地与农产品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还损害民众的身体健康, 影响社会稳定。目前迫切需要根据我国区域土壤污染现状和污染特征, 研发集成各类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材料和装备, 以污染重、影响面大的矿山开采及其下游流域为治理单元, 建设若干技术体系相对完备、示范效果比较突出的重金属污染连片综合治理示范区。通过综合治理技术的集成示范应用, 大力提升土壤污染治理效率, 探索产业化发展途径, 并在全国同类区域推广应用, 加速解决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
黔西南滥木厂铊矿化区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很高,其生态环境效应值得关注。铊是一种重金属元素,毒性较烈,是一种分散金属,在生态中含量很低,但随着人们对铊矿的开采与利用,岩石中的铊向环境中迁移,然后通过食物链逐渐向人体富积,对公众健康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土壤铊污染治理和修复已经是迫在眉睫。本文阐述了铊在环境中的分布于迁移,并对其现状、最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和防治对策进行了综述和探讨,以推动贵州省铊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的进一步研究,并为贵州铊污染治理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云南省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依托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和“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硕士点,围绕污染生态与生态恢复、退化环境与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生态功能维护、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决策四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及人才培养。实验室拥有固定研究人员33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领军人才领衔,云岭学者、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东陆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骨干、在国内外具有显著学术影响的研究团队。  相似文献   

11.
张三峰 《科技通报》2019,35(6):212-215
在城市实现工业转型后,对废弃铁路附近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域进行景观植物修复,实现重金属过滤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金属污染的废旧铁路附近土壤需修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该地区的土壤性质。其次,检测该地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该重金属污染地区进行植物修复重建,实验分析研究所选超富集植物对该地区的重金属元素的过滤作用。测试结果表明:超富集植物植物修复重建可以有效对生态敏感环境的重金属过滤,有效改善修复废旧铁路附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重金属修复技术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对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区域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健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与挑战,亟需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文章结合环境修复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内外文献综述,以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特征为背景,深入阐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技术,并对相关修复技术原理、研究进展以及优缺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为我国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枣强、辛集皮毛企业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了解了皮毛企业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原因。通过对筛选到的Cr还原菌YGD8还原能力的测定,以期为重金属Cr污染土壤及其他环境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丰富了微生物细胞表面展示技术基因工程菌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阿拉善地区处于内蒙西部,与新疆、甘肃和宁夏接壤,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干旱缺水,自然环境脆弱,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加剧了生态退化程度,已发展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沙尘源区,也是我国抵御风沙侵袭的第一道重要生态屏障。虽然国家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以生态扶贫转移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工程,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如何巩固已有生态建设成果,保障居民享受基本均等的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5.
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退化趋势与治理技术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全球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退化日趋严峻,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在生态治理和修复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积累了数量众多的生态技术,对遏制和缓解生态退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生态技术常常由于缺乏对具体治理需求的考量而影响了其效果的发挥。本文旨在刻画全球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趋势的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和权威国际组织评估报告,梳理和分析针对主要退化问题和区域的生态技术需求。分析表明,脆弱生态区生态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与生态系统退化,2000—2014年间,全球和中国大部分退化区退化趋势出现持衡或逆转,但仍然有约22%(全球)和11%(中国)的退化区退化程度加重。在不同的退化区,生态技术需求的类型和数量各具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复合技术或技术模式需求的增加。生态技术的甄选和应用应当针对具体的退化问题、退化阶段和机理、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政策体制,因此,技术需求评估是选择适宜的治理技术的重要方面,有助于找出技术的输出和引进的区域,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之一,其中包括土壤侵蚀、坡耕地比例、水资源污染、岩溶干旱、生态修复、协同碳汇、城市化生态效应、石漠化治理指标、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性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文章将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综合成土壤侵蚀、坡耕地比例、水资源污染、岩溶干旱、生态修复、协同碳汇、城市化生态效应、石漠化治理指标、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性评估等10个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它们有助于解释在喀斯特生态修复方面实现可持续性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文章也指出了解决办法。它们构成了一套核心原则,可以指导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应对喀斯特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可持续性挑战。  相似文献   

17.
玉环湖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环县在台州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漩门二期工程形成的玉环湖蓄淡水库是玉环县宝贵的淡水资源。为提高和改善玉环湖水库水质,调研小组对玉环湖不同库区及支流的底泥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通过采集该水库主库区、盲肠段、支流共15个底泥柱状样品,测定了浮泥层及不同深度底泥层的Pb、Cr、Cu、Zn四种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库区内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浓度水平空间上呈较大差异,部分区域存在一定的表层富集现象。其中,盲肠段由于水体更新较弱,整体重金属污染水平高于主库区。同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别对底泥重金属进行了累积性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通过地累积指数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可知,玉环湖整体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生态风险危害较轻,但各测点之间存在较大差异,2和7号监测点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高,尤其是Cu达到了极强的程度,生态危害风险则到了重度级别,说明库区部分位置已存在重金属污染和富集现象,需引起重视,加大入库支流的水质治理。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7,(24)
本文对阜新矿山开采依法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壤恢复技术、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微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究。通过创新修复思路和修复途径,研制修复盐碱地土壤的微生态制剂,为复合型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前瞻性方法,也为未来大面积的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卢亚灵  颜磊  许学工 《资源科学》2010,32(2):303-308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五省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首先在ArcGIS9.2平台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因子的相关性,并对该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好的、相对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等植被状况好、人类活动少的地区;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和城市周围等生态系统不稳定、人类活动剧烈的地区;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不同地区之间脆弱性高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低脆弱地区,脆弱性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重脆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